第一部分 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第—讲)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维护和保持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健康水平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长期以皋形成的“无病即健康”这一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身体健康仅成为当代健康概念中的一部分。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生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些问题,对21世纪的主力军——广大中小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如何?这些问题是教师们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应该了解的。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辟了“师资培训讲座”栏目,将陆续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任务、模式、途径等以专题的形式系统地介绍给大家,希望本栏目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服务和指导,同时也希望广大读者对本栏目提出宝贵意见。心理健康的概念
  
  什么是健康和心理健康
  
  人们常常引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提出的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这个定义,不仅指出了心理社会方面在健康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明确提出了健康的标准。换言之,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几方面的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个定义强调,如果一个人与其他人比较,符合同年龄阶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水平,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的。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另外,心理健康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即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显然,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应该是广义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心理学中所说的正常和异常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界限,他们之间的差别在很多情况下只是在量的方面的差别,因此没有一个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标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
  由于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在心理学中,经常以平均状况或理想状况来说明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平均状况指一般人都处于常态分布领域,与大部分人的情形相似,就认为其心理状况是正常的、健康的。理想状况指心理健康是人们意识中追求的一种理想状况,即一个人希望达到的那种状况。倘若达到了,便是正常的、健康的;倘若达不到,便是有障碍的。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由于不同个体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事件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心理健康的衡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根据我们的调查与研究,对于学校情境中的学生来说,这类事件或活动主要是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和自我有关的活动、社会适应。
  
  1心理健康与学习
  (1)智力发展正常。正常的智力使中小学生能正确地看待周围的各种事物,使他们在认识环境、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时保持客观的态度,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
  (2)体脑协调。中小学生的体脑协调性表现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上,,他们能够掌握“闹中取静”,能自觉地将不同学科的学习交替进行,注意体脑活动和睡眠的关系,善于利用记忆的规律来进行有效的学习。
  (3)自我满足。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应该有适度的成就动机,从学习中获得自我满足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
  (4)排除学习中不必要的忧虑。学生在学习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引起忧愁、悲伤、恐惧等情绪反应。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有烦恼,但是他们能明智地接受这一事实,从不伪装,他们会采取积极的方法来摆脱这些消极情绪。
  
  2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与父母形成的亲子关系,与老师形成的师生关系,与同学朋友形成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乐意与同学交往,与同伴合作,能与教师和家长沟通;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性。
  
  3心理健康与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不但能了解自己,而且能悦纳自己,能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谋求自己的最佳发展,使自己更加完美,并形成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人常在与别人比较后进行反省,他们除了通过与别人比较来了解自己外,还经常与某些理想的标准相比较,如从父母、教师、书本中获得知识和价值观,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作为自己效仿的标准。
  接纳自我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成功与失败,面对成败得失,成人尚且会引起情绪波动,更不用说中小学生了。但是,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平静地对待这些问题,在成功面前不沾沾自喜,遇到失败也不会与自己过不去。
  
  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了解现实,正视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他们能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做出客观评价,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来说,他们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2)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其行为总是与环境相协调、相一致。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一般情况下,都愿意努力实现一定社会所认同的行为,遵守社会规范,在学校生活中表现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等。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要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依托博物馆资源,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在研学课程实施中,要遴选博物馆资源,要编写研学任务单;要增强体验,多方式开展课程实施;要激发兴趣,让活动内容合理延伸。  【关键词】研学课程;博物馆;红色资源;任务单;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10-0
期刊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是针对个别学生中出现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而提供的一种心理援助和咨询帮助。它旨在帮助学生个人成长,却不主张对学生加以指导;它的目的是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却不主张乱开“药方”、滥施“治疗”;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沟通交流,却不主张“好为人师”、“诲人不倦”;它需要辅导教师具有同感和同理心,却不主张纠缠细节问题、同情安慰;它要引导当事人走出心理困境
期刊
[编者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自创刊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并收到了许多稿件,为此,我们选取了其中一些优秀的文章在这个栏目中陆续进行刊登。在这一期里,我们摘编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丛》一书中两篇文章的精华部分与您共享,同时,欢迎新老读者在新的一年里踊跃投稿。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辅导法。即通过谈心、咨询、讲座、测验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
期刊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伴着新千年的钟声,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诞生了!  21世纪,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世纪。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剧,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进程,随着高科技体系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竞争和挑战,中国人需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自尊、自信、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品质,顽强拼搏、团结合作、大胆创新的精神
期刊
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  北京市是教育部基教司确立的全国八个实验基地的重点实验点,教委德育处便成为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龙头”。董柏林
期刊
早在80年代末,成都市一批观念先进、思维敏锐的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必须重视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进入90年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成都市心理素质教育也得到较大的发展。目前,一个以科研为先导,人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善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正在形成。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可以从这样几个方
期刊
去年8月13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把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后教育部基教司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并委托北京市教委等五个单位和北师大等三所高校正式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全面研究和实验工作。为此,记者走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建国,请他就有关问题进行解答。  问:在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何在?  答:良好的
期刊
21世纪是充分关注人、尊重人和发挥人的潜能与价值的时代,以人的心理发展与自我完善为指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反映了这一时代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张扬人性的教育,是发展性教育,也是幸福教育,它已经成为现行学校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究竟如何开展,尤其是许多一线教师极为关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类问题是困扰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之一,亟待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运作的方式丰富多彩,本文
期刊
回顾与总结    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  十多年来,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曾经历过“宣传普及”、“建立试点”、“扩大研究”、“全面实施”等阶段。概括起来分析,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三个特点:  1.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从点到面,由浅入深,把实践经验提炼为理论,然后指导实践的过程。早在1985年,上海就有个别中学尝试开展心理辅导,到九十年代中期,心理
期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因为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腾飞必须以人才的培养为基础。这就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的缘由。  在倡导素质教育中提出了全面素质,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