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与画意:刘秉衡画艺浅谈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秉衡(图1)(1915—2003)是广东国画研究会中的较为后期的成员。他字平之,广东番禺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毕业。关于他在广东国画研究会中的角色,知之者似乎并不多;至于他在近现代广东绘画史上的地位,学术界也未有足够的认识。笔者偶有在拍场上见其佳作,但对其艺术亦知之甚少。近有其家属及弟子向广东省博物馆慨捐其书画作品,余参与其事,得以了解其生平及其艺术概略。
  
  刘秉衡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画家,家学渊源。祖籍江西南城,祖父聘斋太史赴粤任广东琼州知府。祖父育有二子,长子佚其名,曾长居上海以书画为业;次子刘彝,乡试举人,娶太史丁仁长之姊,遂落籍番禺。刘彝育有五子,长子刘庆菘,字聘孙,号留庵,又号留公、萍僧,长于篆刻,与黄士陵并称“双杰”,其弟子史坚如、胡毅生、陈协之、沈演公、谢英伯、杜之杕、何秀峰、张震图、凌巨川等都是近代广东书画或学界名流,有《艺隐斋篆刻》、《明瑟集》、《海沤集》行世;五子刘庆华即刘秉衡父亲,系两广方言学校毕业,任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刘秉衡伯兄刘玉林则师从邓尔疋习书法、篆刻,而他自己则随父亲经常参与当时在广州地区的各类书画雅集,并向广东国画研究会的耆宿请益。他在《广东国画研究会简史》中这样记述自己早年的艺术生涯:
  余幼时,每于周日随先君子品茗于市楼,间在禺山书院参加禺山雅集。以无知之童年,只觉烦闷,及年十五就读于番禺师范初中。时潘致中老师任图画课,始喜习画,旋于课余随习。后又随姚粟若世丈研画理骨法……
  文中之“潘致中”即潘和(1873—1 929),字致中,号抱残,广东南海人,是国画研究会的领军人物;“姚粟若”即姚礼修(1878—1939),字叔约,一作粟若,别署百佛庵主,广东番禺人,也是国画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在向潘、姚请益画学的同时,刘秉衡还向张虹请教有关画理。按,张虹(1894-1965),字谷雏,号申齐,花鸟画家居廉(1828—1904)的弟子,广东顺德人,广东国画研究会成员。据此可知刘秉衡早年即随国画研究会主要成员习画。因而在其后来的画风中体现出较为传统的画学基础,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刘秉衡的习画生涯中,还受到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1865—1955)的影响。1935年黄宾虹路经香港,下榻黄居素的双树翠屏馆,与李凤公(1874—1967)、张虹、蔡守(1879—1943)等交游、谈艺,张虹还将这次黄宾虹的谈艺整理为《宾虹画语录》,在近代美术史上影响极大。当时刘秉衡年仅弱冠,正在张虹门下习画,于是得以陪伴黄氏,并受其熏染。刘氏在《写生杂忆》中这样记述:
  忆少年时,尝随张谷雏老师习画于香江,适黄宾虹先生从沪来访张师,得与泛舟同游九龙港岛各地,黄老指大屿山而言曰:“此披麻皴法也,其势若董源之龙宿郊民图,汝其识之。”余乃举摄影机摄取,随而舟行岸曲,见水涯乱石,吞吐白浪,复曰:“此折带皴也,上立者若方介,马牙皴也;裂崖崩坍,斧劈皴也;悬崖之树,势若夏珪;枯瘦之松,可参马远。远处小桥沙岸,映带林屋,大痴境界也。不期南陬海角,有此山川。”后此遍游马湾、赤柱、西贡,一一摄取其奇以为画本。余当时学画,时而临摹,时而写生,内心总不称意,转而学书,悟到骨法用笔之理,诚以画无骨力即无神采,虽有轮廓亦乏气势,后复作画荏苒四十年,行脚各地,览山川之奇险,实不胜纪述。
  
  从这段记述不难看出,黄宾虹的妙语对于刘秉衡的启发。从山川万象中“悟到骨法用笔之理”,这对于刘氏早年艺术观的形成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刘秉衡的画艺既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同时注意师法造化,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因而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在他的山水画中,可以看出这种风格。
  作于1949年的《云林画法图》(图2)虽然自称是仿元代倪云林之法,所写之山石、树木和远水等也有倪氏空灵之感,但细究之,仍然可以感觉到一种浓郁的刘氏笔法。作者在赋色、意境等方面和倪氏迥然有别。很显然,作者是在吸取倪氏画中所蕴涵之逸气,而融合自家的笔墨技巧,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其好友凌巨川评其“山水则超然特立,雄浑苍莽、潇洒、婉约,兼备众长,出入历代各家,真能融汇变化,推陈出新,自成风格,而气韵清新,览者陶然心佩”,是很有道理的。
  作于1959年的《林壑幽居图》(图3)构图极为简洁。所画之山水悉用水墨运成,干笔皴擦。无论是远山,还是近景,都有一种苍浑、淡逸之感。这种画风与其师潘和有异曲同工之效。在潘和的《山水图》 (图4)和《春还堂图》(广东省博物馆藏)中可以看出这种风格。这说明刘氏在早期的山水画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师承关系。在这种师承中,既有来自于潘氏一路的对于传统画学的深刻解读,也有真山真水的深刻领悟。所以,当时画坛名家吕灿铭观其画展时赋诗写道:“世谈传统习皮毛,君是真宗法眼高。不重其形重其法,溯源探本霸吾曹。”虽然有一种溢美之嫌,但据此不难看出刘氏在取法前人和“重其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这种努力,几乎贯穿其山水画创作之始终。
  如果说在其早期的山水画中还不时见到古人或前辈的笔意的话,那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即刘氏艺术生命之后期)所表现出的己意已经明显占据其画风之主流。后期的刘秉衡,遍历佳山水,历览古今书,在对画境的理解及其山水的感悟方面,已达化境,可谓人画俱老,浑然天成。作于1990年的《山树云烟图》(图5)即是如此。该图所写山水云烟迷漾,意境幽深。笔墨、构图及山峦之画法,都已经脱胎换骨,明显的是自家风格。这种风格表现在,山水在空潆的意境中传递出一种冲淡、平和的境界。这是和刘氏长期积累与笔墨历练分不开的。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也。在他晚年的山水画中,一直是这种风格的表现,成为奠定他在画坛上地位的基石。
  对于刘秉衡画的意境,国画研究会的邓芬(1894-1964)有诗题日:“名山胜景看如画,妙笔图成画若真。须弥芥子沧海粟,大千世界等微尘(有如画人眼底境界)。”并谓“乃知玉溪生所谓‘大去定应欺粟颗,小来遂可隐针锋’,其意亦如李长吉云‘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故画必于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亦称能事也”。说明刘氏之画所表现出的不同于时俗的画格,在对山水的写实与写意中自然流露出的文意与真性情。
  刘秉衡的艺术成就还在于:在雅擅丹青的同时,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的关于现代美术史的珍贵资料,并在画学理论上有所建树。有论者认为“从他的艺论及其文章中,可以见到他对艺术实学理念的坚持及独到的见解、对不同观点的包容;对国家的支持、对同胞的爱护;懂得欣赏生活、努力寻求精神上的修为”。正是他的这些饱含其澄怀之心的无数文章,赢 得了他在画学成就之外的更多声誉。
  刘秉衡没有专门的关于画学思想的专著。他的画学思想,都贯穿在无数的小文章中。这些文章大多刊发在《自立晚报》中。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刘秉衡以“平之”之名在《自立晚报》的“自立艺苑”版开设“艺苑随笔”栏目(图6)。这些专栏文章前后累计有一百多篇。每篇文章大致在一千字左右。这些散发着作者艺术结晶的小文如同一颗颗碎玉散落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长期以来并未引人注意。
  《自立晚报》的专栏文章之外,在刘秉衡的一些自刊的诗文集如《刘秉衡艺文集》(图7)、《澄怀集》(图8)和《晴翠阁题画诗》等书中也有不少刘氏文章。刘氏之艺文所涉范围极广,反映出作者广博的学识与丰富的阅历。这些文章从内容上分,大致可分为古代画艺及艺文评述、当代画艺及艺文评述、书画创作随笔和有感而发之散文等。当然,所有文章中,对美术史贡献最大的莫过于画学思想。
  
  在这些画学的文章中,有关于画风之比较者(《古今画风管见》)、美学心理者(《灵感气质与作品》、《艺术与修养》)、创作与欣赏者(《治艺与赏艺》、《论艺观艺》、《白玉堂珍藏书画展》、《读画记》)、技法与传承者(《传疑摹写与宋元画法》、《谈传统艺术》)……等等,几乎包括了绘画美学之各个方面。这些文章,虽然每篇仅仅千数言,但却微言大义,为我们认识这段时间海外华人艺术家之艺术观以及哲理文心提供了珍贵依据。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有学人关注到这一点。刘秉衡艺文之广播,正可以填补这一空白。
  在对于当代台、港艺术史的研究及其资料整理方面,刘秉衡可谓功不可没。在一些小文中,所涉不少美术史资料,而刘氏所处之时代已经渐行渐远,我们要清楚地认知那个时代,已经不是轻而易举之事,需要借助大量时人文献钩稽索隐,而刘氏文章正为学界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如他对邓芬画艺的评述,就体现出不同于后人评述之风范:谓邓芬仕女“意于清艳出尘,系人心素”,而意笔花鸟、人物、水墨荷花、梅竹等则“神生野逸,萧然雅淡,倍为知音者所心折”:而对于台岛画家马晋封,则叙其生平、评其画艺,为学界所未有;对于广东国画研究会、广东南社国画会的记述,则为了解民国时期活跃于广东的美术社团提供第一手资料。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刘秉衡文章中所涉及之当代书画家或诗人、收藏家主要有吴肇钟、刘少旅、罗叔重、刘源沂、陈友篪、邓芬、黄君璧、李灵伽、叶公超、张大千、苏世杰、邓剑刚、庄一村、劳允澍、谭美容、关德兴、周世聪、张纫诗、凌巨川、张谷年、吕媞、许漱冰、仇启云、罗苏民、陶寿伯、顾青瑶、张虹、刘衡戡、钟寿仁、何康德、张景祁、刘建余、马晋封、喻仲林……等数十人。很显然,这些书画家或诗人、收藏家大多活跃于台港地区。而对于这一地区书画家的研究一直是内地学术界的弱项,这些资料正可以拾漏补遗,丰富和完善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
  
  作为一个画家,刘秉衡不仅长于文论,更擅词赋。他有《晴翠阁题画诗》、《晴翠阁词》等行世。这些诗词虽然知之者不多,但对于我们了解刘秉衡的画艺之文化内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吕灿铭有《奉题秉衡道长画展》诗曰:“谁言画学只天才,读画藏书万卷开。自有文章惊海内,指挥余翰亦抡魁。”这是对于一个兼擅诗文、辞赋的刘秉衡的高度赞扬,也是客观评介;而另一好友吴肇钟亦有《题秉衡艺文集》诗云:“隔江时有诗人访,风露潇潇红叶村。却被画家收拾去,小桥流水护柴门。”“辋川仍是在江湖,题扇何须倩竹奴。逸气胸中消不尽,偶逢诗句又成图。”说明刘秉衡是诗心与画意相结合。古代文人画家大多诗书画“三绝”。观刘秉衡之画,颇感其蕴涵之诗意;而其诗词,则不乏画境。这种“古风”是和刘秉衡长期以来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及其自身的文化修养分不开的,不是从笔墨上可以轻易得到的。
  刘秉衡同时也擅长书法。他不以书艺自矜,故书迹传世不多。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在其画上的题跋、诗札(图9)、信札及少量的书法成品(图10)中了解其淡雅而颇饶书卷气的文人书法。这些饱含作者笔情墨趣的书法小品,反映了一个诗人兼画家的刘秉衡的艺术涵养。
其他文献
古董商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商人群体,他们不仅仅在鉴定方面有特别的专长,而且大都通晓某一门类的专业知识,也有些商人原本就是世家子弟,所以亦通儒学和诗文。当他们在与士大夫和缙绅阶层交往或交易时有着一些共同的语言,亦商亦儒的双重身份并不会使人感到突兀或做作。  由于他们在徽州有极深的人脉渊源和乡情关系,在其他地方又有良好的商业信誉,所以在当时的艺术品市场中,徽州古董商人确实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当我们在
期刊
继佳士得2008年1月公布2007业绩报告后,拍卖业的另一巨头苏富比选择在2月26日公布了其第四季度及2007年销售业绩报告,在当下次贷风波引发全球金融震荡的大环境下,苏富比2007年的业绩报告无疑引起各方关注。  “当我们战略性减少42%的低端拍卖品之后,为业绩做贡献的主要是高端拍卖品,今年拍卖品中排前4位的分别是抽象表现主义画派大师马克·罗斯科的《白色中心》7280万美元成交(该藏品之前一直由
期刊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在2000年,以一本《非理性繁荣》准确预测了美国科技股股灾而名震世界;2005年起,他开始频频发出警告:美国房产市场处于非理性繁荣,不久后美国楼市面上应声下落,直至酿成了今天横扫全球的次级债金融风波。全球经济自2007年以来因美国次贷的影响产生了较大的波动,这场危机也使全球经济在2008年的发展受到拖累,美国财长保尔森曾警告说,次级债危机在信贷币场引发的信心危机,可能
期刊
4月16日至20日,第六届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即将再次开幕。此次沙龙最终选定了25家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印尼等国家的海外艺术机构,70家国内机构参展,本届沙龙主推艺术的实验性、当下性、未来性和经典性,以此汇聚海内外精品。    (一)专题展依然是今年沙龙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上海春季艺术沙龙上由各大艺术机构推出的八大专题展览仍将成为本届沙龙的最大看点。  本届沙龙
期刊
青花青,色彩淡雅、幽青,华而不艳,明快悦目。青花瓷始创于唐代,盛于元,明、清达到顶峰。历代各个窑口的青花瓷器烧制最完美的唯属景德镇窑。唐代的青花瓷为形成萌芽状态,纹饰色彩很不稳定,不管是从胎、釉、彩都可以感受唐代初期青花水平的特点,而且数量极少;元代青花已经达到成熟、精美的程度,胎体有厚重、轻薄,大、中、小器形都有,釉色白中泛青,青花纹饰极富特色,青花发色苍翠浓艳,层次多,画面主、次分明,浑然一体
期刊
清代广州外销画,又称贸易画,在照相术出现以前,是记录中国风土人情的主要图像载体,在当时受到话方人的热情追捧,远销欧美各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由广州本土画工绘制。广州外销画品种之一的外销水彩画,是中国水彩画萌芽时期的丰硕成果,在中国水彩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代广州外销水彩画虽然谈不上什么高艺术水准,其商品性大干艺术性,但作为中国西画早期发展历程之一,其历史地位理应予以重视,对其研究也应
期刊
2008年3月5日,英国举行了一场关于经典电影海报的专拍,将电影爱好者的目光从刚结束不久的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再次吸引到20世纪的老电影身上,令全球影迷得以从另一个角度体会这些沉淀在电影历史中的经典作品。这次拍卖总共成交24.6万英镑左右,而此次拍卖中成交价最高的拍品,则是第686号,电影《复仇女巨人》(Attack of The 50ft woman)的海报,以11875英镑被拍出。而一些广为
期刊
西方首次举办中国丝织品专题拍卖会    佳士得将于2008年3月19日,在纽约拍卖著名中国丝织品收藏家Linda wrigglesworth私人珍藏。Wrigglesworth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中国丝绣品的发展,尤其专注于清朝(1644—1911年)服饰的收藏。这次拍卖是西方首次举办中国丝织品专题拍卖会,其中拍品共150余件,总估价约为300万至500万美元。其中几件珍品曾著录于Wriggleswo
期刊
难以否认,中国山水画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演变,直到今人所创作的山水画已经与古人作品中的趣味有了很大的差异。尤其是经历了20世纪初西风东渐,写实主义对中国画的渗入,新中国建立后对中国画的改造,及至写生课程进入每一个美术院校国画教学体制里,这时的中国画已经展现出有别于传统的新面貌。尽管有人对此看法不一,但这已成不可逆转的态势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山水画作品就是在前述近一百年对国画改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写
期刊
全美洲规模最大之名酒拍卖行及历史最悠久的酒商Acker Merrall&Condit将于5月31日在香港举行首场拍卖会。该拍卖将在港岛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预料总成交额逾4,000万港元(约500万美元)。这是亚洲区有史以来最大型的名酒拍卖会,同时亦是香港近十年来再次举办国际性的名酒拍卖会,预料届时将吸引名酒收藏家及饮家的激烈竞投。Acker Merrall&Condit于2006及2007年均曾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