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之“死”教会我们的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3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自媒体人咪蒙正式注销微信公众号。一系列自媒体平台也发布声明,表示将永久关闭“咪蒙”“才华有限青年”等账号。一代流量霸主退出历史舞台。此前,咪蒙因旗下公众号发表的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而陷入舆论风波。当时的咪蒙只是道歉、停更,现如今突然永久性关闭,出乎不少人的意料。网友调侃,“咪蒙体终结了,那碗熟悉的毒鸡汤再也尝不到了!”
  标题党、反常识、身边事……以“毒鸡汤”著称的咪蒙,代表的是网络时代独特的媒体生态。近年来,《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等爆款文章中不断反转的剧情、虚虚实实的描写、过分夸大的情绪,几乎成了一些自媒体的标配。《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也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咪蒙或许从未开创“咪蒙体”,不过是“潮流”中的一朵浪花。只是她将这其中的套路运用得更纯熟、更彻底、更精妙。
  “咪蒙们”最擅长的是把复杂而丰富的世界简单化、对立化,达到挑逗读者神经、最大限度榨取注意力资源的目的。更大的问题在于,这样的挑逗和榨取可能根本不存在底线,金钱发挥着驱动和导向作用。据媒体披露,2017年咪蒙微信头条位的广告费为68万元,2018年时涨到了80万元;咪蒙亲自出马,教授“月薪五万”的秘诀……与其说是媒体人、作家、思考者,不如说“咪蒙们”更是成功的商人。
  没有食客,鸡汤也断然不可能端上餐桌。某些人似乎觉得,不在网上叹息几句世风日下、世态炎凉,自己就不够深刻、不够新锐。在这样一个自我标榜的过程中,那些毒鸡汤不过是一遍遍地加深人們的既有偏见、放大极端的情绪。感动、感慨、感叹,接着不自觉地点赞、评论、转发,条件反射一旦形成,也就不大可能再有严肃思考的空间。毒鸡汤的“毒”,就毒在消解了一切、解构了一切,而后给你一个失去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作家韩少功在《扁平时代的写作》一文中写道:“一旦失去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一个扁平的世界就是没有方向的世界,是无深度和无高度的世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价值层面的方向感。只有在文化和价值层面有标准、讲对错、论是非,我们也才能回答那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灵魂追问。
  所幸今天的读者和观众,对各类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已经变得越来越“挑剔”。比较2019年初的两场演讲,很能说明问题。一场是罗振宇跨年演讲,在熬了多年的鸡汤后,这次他收获的评价是:“年轻人看罗振宇和老年人吃保健品,本质是一样的”。而另一场是由微信负责人张小龙主讲的微信公开课——开诚布公、干货满满,网友们读出了更多的专业、坚守与责任。网络上的口碑反映了一种趋势:靠抖机灵、玩概念、卖人设就能吸引读者和观众的时代,可能就此一去不复返了。
  有意思的是,导致咪蒙关闭账号的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当初刷屏时,并不是因为文章本身内容引起了什么共鸣,而恰恰是对毒鸡汤空前一致的质疑、批评和反思。可以说,咪蒙在“死去”之时,其实比它存在之时,教会了我们更多东西。
其他文献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赵嘉鸣(右六)与演讲嘉宾等合影留念。左上图:《环球人物》2020年度人物为中国医生。左下图:主持人春妮。右图: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赵嘉鸣致辞。人民日报社国际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2020年终于结束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年过得太快,却又格外漫长。  2021年会更好吗?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砥砺前行的信念和勇气。  2020年12月19日,《环球人物》杂
佛教传入我国已有二千年。二千年来,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格、斗争,又互相影响、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深深渗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历史上,各社会阶级都曾用它作过阶级斗争的武器。它在中国风行一时,给哲学、伦理、文学、艺术、音乐、雕塑、绘画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巨大的影响。探索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作用,搞清它对上层建筑各领域的影响,对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哲学史、历史、文学史等是至关
美丽的传说会使人缅怀流失的岁月,更会使人燃烧起炽热的希望。秘鲁十九世纪末著名作家里卡多·帕尔马创作的《秘鲁传说》,就是这样一种文艺宝。  我到秘鲁以前,就读过《秘鲁传说》,当时曾为里卡多·帕尔马笔下印加子孙的聪明才智欢欣,为那些殖民地官僚和贵族的荒淫无耻愤恨,也为纯洁少女们的遭遇悲愤。当我在秘鲁的时候,我拜访了里卡多·帕尔马诞生地普罗和他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地方德圣弗朗西斯科。这两个地方一直是秘鲁首都
《文学评论》第五期发表许总的文章,评程千帆《古诗今选》一书,特别肯定了此书的选录标准和艺术分析。  文章说:《古诗今选》的选录标准,“是在‘注意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同时,‘也注意它们的艺术形式’;编选者‘希望介绍给广大读者的,乃是具有健康的、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篇章’。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本书在对具体作家或流派的品评中,极力清除了庸俗社会学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影响,对思想的分析比较统
《人民文学》一九八二年六月号《荒滩上的回忆》中写道:“满地追撵着逮蚂蚱,捉蝗虫……”其实蚂蚱的学名就叫蝗虫。不知是作者不知这两者实为一物,还是使用了一种特别的修辞手段。
拥有一百二十万订户的《讽刺与幽默》编辑部将其问世以来的一些佳作选编成辑,颇受读者欢迎。第一辑收作品一百六十九篇,书价虽然略贵了些,但购买者仍然踊跃。可惜的是,书名虽曰《讽刺与幽默》,然翻遍全书,总觉得“讽刺有余而幽默不足”,无论就一篇作品的幽默感还是就整本书说,莫不如此。娱乐性的幽默作品在全书中只有九篇,可见一斑。  生活的节奏越快,人们越希望多点轻松愉快的东西,包括幽默在内。
2020年12月16日总第435期  2020年,《环球人物》年度人物是“中国医生”。因为疫情,中国医生成了中国战士。与病毒作战,与焦虑搏斗,与时间赛跑,他们经历过生的喜悦,感受过死的残酷。在这一年,他们配得上“人民英雄”四个字。  2020年,我们采访了大量抗疫相关人士,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
陈铭  陈铭爱读书,包里常常放着书,一得空就拿出来读。“如果一页要读 10 分钟,那这就是很硬的书。”他把书分为软书和硬书:文学类的书是软书,适合快速阅读;讲深奥概念的是硬书,得沉下心读。和《环球人物》记者见面这天,他包里装的就是一本硬书《理解媒介》,它出自加拿大思想家麦克卢汉之手,被誉为“传播学经典”。  这本书正好契合陈铭的身份。他在武汉大学给学生们讲传播学,同时,他也是“当今的媒体时代”里的
《读书》今年第五期发表了我一篇短文《何谓科普文学?》最后一段话:    “有个建设性的意见:如果列‘科普文艺’(包括科幻小说)条目于文学艺术部分……”    其中“科普文艺”是“科学文艺”之误。一字之误,却非同小可!因为我这则短文,本来就是为了反对生造“科普文学”之类名词而写的,到文末,我竟自己也生造了一个名词:“科普文艺”,这岂非自我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科普文学”是无中生有的词,“科普文艺”
12月1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日子——世界艾滋病日。  1980年,人类第一次在人体身上发现艾滋病病毒。次年6月,有关专家从同性恋群体中发现了艾滋病病例。在发现艾滋病的最初几年中,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多国都发生了“血污案”,受害者超过数万。后来,这些案件有的以经济赔偿了结,有的经过了诉讼程序,但将罪责一直追究到领导人的只有法国。  上世纪80年代,因为法国卫生部门的渎职,让已受艾滋病病毒或其他病毒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