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发展,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简要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知识魅力
什么是语文?“语”指人与人之间的言语,“文”是人们书写的文字。语文就是用文字记录人们的言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语文的影子。我们每天看的新闻,电视节目,以及邻里间的问候,都可以算作语文的一部分。可以说,从我们出生以后,每天都在学习语文。语文是一门覆盖面非常广泛的学科,同时它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于语文的教学,并不是几千字就能说完的。初中的语文课,是对小学语文的强化,同时也为学生高中的语文学习作铺垫。在这里,我从兴趣培养,习惯养成,以及学会做人三个方面逐渐的探讨初中语文的教学,望己之拙作能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奇是人的天性,这句话每个人都会说,但是要怎样理解呢?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能因为好奇对任何事情感兴趣,但为什么会有人上一百,五颜六色呐?这就是因为引导的作用。从古至今,中国对读书人的教育都是"为了建功立业而读书",读书就是为了考科举,为了自己的功成名就。因此,历史上的每一代读书人都希望能中科举,做功臣,飞上枝头当凤凰。而看当下,“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语文课里的内容被分成了重点,难点,和考点,学生未必对所学的章节感兴趣,但是为了考试成绩又硬着头皮去学。
对于现在的应试教育,我们不去评判,而从兴趣的角度来说初中语文的教学。因为好奇是人的天性,所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每个学生都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兴趣是一个的生活支柱,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因为我们对它感兴趣。兴趣是一种探索精神,一种求知的欲望。应试教育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但是考试以后呐?现实中,我们目睹的很多学生考试以后撕书,考试后就不再去理会学习的事。我认为这种为分数而学习的教育并不是教育,更像是一种技能的培养。
教师的主要作用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不仅对他的语文考试有帮助,而对其一生都有用。对于具体的陪养方法,我认为这个因人而异。如有的教师定期进行语文知识竞赛,定期进行成语接龙,辩论赛等等。方法有很多,但有一点要注意,作为一个教师,尽管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重要,但也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学习的氛围,帮助学生学会语文,学会学习。
二、习惯成自热
习惯有好坏之分,坏习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学生的身体健康。好习惯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对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也有促进作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以后的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看到,大凡学习成绩很不好的学生,多多少少有一些坏习惯。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学习的习惯都很好。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习惯的陪养非常有必要。
语文学习的好习惯有很多,例如按时交作业,积极回答问题,认真修改文章等。习惯的养成,早点比较好,晚的话到时候只能亡羊补牢。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长久的事,想要速成是不可能的。习惯是日浸月润,长年累月而形成的。在语文的教学中,应该认识这一点。逐渐帮助学生改掉坏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这样做。首先,从感性层面来触动学生。人是由感性和理性组成的矛盾体,感性是内在的,而理性是外在的。从感性层面引导学生,可以从心里上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是让学生相信教师所说的,只有在学生相信了教师的话,他们才会去做,去实践。信任,是一间非常难得的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为人师,都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何谈教学,何谈育人。最后是行动,实践才能帮助习惯的养成。纸上谈兵,光说不做,好习惯是不可能养成的。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长期的反复行动中才能养成的。
三、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知识,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动手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设计具有价值的问题,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学习。设置的问题不但要紧扣课本、具有探究性,还应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应多样化,如:师生间、生生间或分组合作或分组辩论等,同时教师应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四、多举办一些文字比赛和益智类游戏
课程里适当的安排一些文字类的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其中互相协作加强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多交流学习的经验。比如分小组进行成语接龙比赛,组与组之间相互督促,通过语文课本里的成语再延伸到课外,查查成语字典,在学成语的同时,了解成语的意义。
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语文课文大都是艺术精品,有感情激越的诗歌,有文辞 优美的散文,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有逻辑严密的议论文,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语文教师应不断积累,丰富阅历,拓宽视野,把语文课教“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古人也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教的过程既传授知识又教给方法, 针对不同的课程运用不同的方法。 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方 法变成学生的学习方法,才会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语文教学效果,不断推动教学的完善与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新教材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可供发展的平台。在初中教学中,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改与考试机制方面,只有大大强化与 肯定语文学科的位置, 将它重中之重的首要地位落在实处, 才能真正保障和彰显母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马寿群.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J].新课程(中学版).2008.(Z1):108
[2]施航飞.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谈[J].才智.2010.(4):130-132.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知识魅力
什么是语文?“语”指人与人之间的言语,“文”是人们书写的文字。语文就是用文字记录人们的言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语文的影子。我们每天看的新闻,电视节目,以及邻里间的问候,都可以算作语文的一部分。可以说,从我们出生以后,每天都在学习语文。语文是一门覆盖面非常广泛的学科,同时它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于语文的教学,并不是几千字就能说完的。初中的语文课,是对小学语文的强化,同时也为学生高中的语文学习作铺垫。在这里,我从兴趣培养,习惯养成,以及学会做人三个方面逐渐的探讨初中语文的教学,望己之拙作能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奇是人的天性,这句话每个人都会说,但是要怎样理解呢?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能因为好奇对任何事情感兴趣,但为什么会有人上一百,五颜六色呐?这就是因为引导的作用。从古至今,中国对读书人的教育都是"为了建功立业而读书",读书就是为了考科举,为了自己的功成名就。因此,历史上的每一代读书人都希望能中科举,做功臣,飞上枝头当凤凰。而看当下,“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语文课里的内容被分成了重点,难点,和考点,学生未必对所学的章节感兴趣,但是为了考试成绩又硬着头皮去学。
对于现在的应试教育,我们不去评判,而从兴趣的角度来说初中语文的教学。因为好奇是人的天性,所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每个学生都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兴趣是一个的生活支柱,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因为我们对它感兴趣。兴趣是一种探索精神,一种求知的欲望。应试教育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但是考试以后呐?现实中,我们目睹的很多学生考试以后撕书,考试后就不再去理会学习的事。我认为这种为分数而学习的教育并不是教育,更像是一种技能的培养。
教师的主要作用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不仅对他的语文考试有帮助,而对其一生都有用。对于具体的陪养方法,我认为这个因人而异。如有的教师定期进行语文知识竞赛,定期进行成语接龙,辩论赛等等。方法有很多,但有一点要注意,作为一个教师,尽管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重要,但也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学习的氛围,帮助学生学会语文,学会学习。
二、习惯成自热
习惯有好坏之分,坏习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学生的身体健康。好习惯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对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也有促进作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以后的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看到,大凡学习成绩很不好的学生,多多少少有一些坏习惯。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学习的习惯都很好。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习惯的陪养非常有必要。
语文学习的好习惯有很多,例如按时交作业,积极回答问题,认真修改文章等。习惯的养成,早点比较好,晚的话到时候只能亡羊补牢。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长久的事,想要速成是不可能的。习惯是日浸月润,长年累月而形成的。在语文的教学中,应该认识这一点。逐渐帮助学生改掉坏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这样做。首先,从感性层面来触动学生。人是由感性和理性组成的矛盾体,感性是内在的,而理性是外在的。从感性层面引导学生,可以从心里上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是让学生相信教师所说的,只有在学生相信了教师的话,他们才会去做,去实践。信任,是一间非常难得的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为人师,都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何谈教学,何谈育人。最后是行动,实践才能帮助习惯的养成。纸上谈兵,光说不做,好习惯是不可能养成的。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长期的反复行动中才能养成的。
三、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知识,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动手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设计具有价值的问题,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学习。设置的问题不但要紧扣课本、具有探究性,还应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应多样化,如:师生间、生生间或分组合作或分组辩论等,同时教师应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四、多举办一些文字比赛和益智类游戏
课程里适当的安排一些文字类的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其中互相协作加强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多交流学习的经验。比如分小组进行成语接龙比赛,组与组之间相互督促,通过语文课本里的成语再延伸到课外,查查成语字典,在学成语的同时,了解成语的意义。
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语文课文大都是艺术精品,有感情激越的诗歌,有文辞 优美的散文,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有逻辑严密的议论文,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语文教师应不断积累,丰富阅历,拓宽视野,把语文课教“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古人也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教的过程既传授知识又教给方法, 针对不同的课程运用不同的方法。 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方 法变成学生的学习方法,才会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语文教学效果,不断推动教学的完善与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新教材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可供发展的平台。在初中教学中,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改与考试机制方面,只有大大强化与 肯定语文学科的位置, 将它重中之重的首要地位落在实处, 才能真正保障和彰显母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马寿群.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J].新课程(中学版).2008.(Z1):108
[2]施航飞.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谈[J].才智.2010.(4):130-132.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