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ay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下的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思路狭窄、题材单一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突破学生思维的局限、选材的局限、选择文体的局限,走进想象与联想的广阔空间。
  【关键词】作文教学 发散思维 训练
  
  纵观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会发现一般的话题作文均有提示语。它往往从多方面揭示话题的内涵或外延,以便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局限,选材的局限,选择文体的局限,走进想象与联想的广阔空间,进入发散、求异思维的境界。然而,由于惯性思维的限制,生活阅历的有限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作文时却未出现想象中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喜人景象,反而暴露出文章的思路狭窄,题材单一等问题。如“尝试”这个话题,很多同学一看到这个话题,就很快联想到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司空见惯的“第一次”,诸如:“第一次学做饭”“第一次学骑自行车”“第一次钓鱼”等,有时一个班的习作就有近十篇题材雷同。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喜新厌旧”也是作文评卷人的共性。试想,这样大同小异、题材平淡的作文又怎能得到高分呢?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真正开启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有话可说。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维方式。
  它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1)侧向思考(类似联想);(2)反向思考;(3)多向思考。下面我结合日常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浅谈如何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1.侧向思考(类似联想)
  侧向思考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乙观念的心理过程。
  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是十分重要的。由此物联想到彼事物,可以丰富材料;由表层的联想到内在本质的,可以深化理解;由可见的联想到不可见的,可以拓宽思路。种种联想的迁发、扩散、引申,常常是避免选材单一、开掘不深、立意不新的有效办法和途径。有一次,我给同学出了一道话题作文《绿》,不少同学都被难住了。有的同学说:“绿,是我们熟悉的一种颜色,怎么联想啊!”于是,我引导学生运用侧向思考,在我的启发下,有同学由绿联想到水、植物、春天;有同学联想到军人、生命、和平;有同学联想到希望、朝气、青春、活力;还有同学联想到奉献精神……由于运用了侧向思考,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就能神驰遐想,浮想联翩了。
  2.反向思考
  反向思考是指站在跟人们习惯了的常规思维方式相对立的方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如描写秋天的景色,开始同学们大都写了小草枯黄、百花凋零、落叶纷飞、风霜萧瑟,充满寂寥和伤感。我进一步启发同学们试着运用反向思考,并告诉他们刘禹锡的名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主席的名句“不是春光,胜是春光”,在我的启发下,有同学这样写道:秋,是美的。悠悠的闲云,澄净的蓝天,宁静的野草,丰硕的秋果,构成她沉静、淡泊、成熟的独特之美。也有同学这样写:走进秋天,你不必为秋叶的凋零而痛惜,也不必为秋花的孤悬而孤独,更不必为大雁的离去而忧伤……看,天更高了,地更阔了,水更绿了。我躺在秋的怀抱里,看秋的色彩,听秋的密语,感秋的心跳。也有同学这样写:我一向是喜爱秋的——别人何曾了解?那秋的斑斓,秋的含羞,秋的富有,无一不使我感到惊喜,温馨,痴迷……我对这些独特见解给予了肯定。
  3.多向思考
  多向思考,是指从思维对象出发,多方出击,大胆想像,不受固有知识和传统观念束缚的思维方法。
  在写文章时我们要引导同学们充分利用多向思考从不同角度去构思,从多个角度去立意。事物的特征往往是立体的、多侧面的,思维的出发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所反映问题的深浅就不同。如:以“财富”为话题,就不能局限在货币、钱财上,信念是一种财富,人生路上,不管是烈日当空,还是风雪载途,你都一如既往地朝向前方,走得那样坚定,因为你有信念;亲情是一种财富,离家时父母的叮咛,失败时亲人的安慰;友情是一种财富,重逢时老友会心的一笑,互助的点点滴滴;自信是一种财富;坚强是一种财富……经过这样多角度、多方面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习作就自然丰富多彩了。
  一次我让同学们以“放松”为话题写作,结果有同学写成书信,写一封信安慰竞赛失败的同桌,为他鼓劲,告诉他挫折在所难免,有时适当放松自己,给自己的心灵松绑,也是必要的。有同学写成记叙文,写自己周日从繁重的学业中解脱出来,让自己身心放松的一次体验。写某位中学生忙碌的一天,反映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呼吁社会给孩子们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也有同学写成议论文,谈忙中注意调节自己,有时放松是为了更好地忙,忙中适当的放松不是偷懒,而是一种好的自我调适方法。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注意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相信学生们在写作时一定会出现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的喜人景象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紫石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议论文的写作讲究举例论证,用好举例论证的关键在于有丰富的素材积累。临考的高三学生有必要整理和扩充自己的素材库,为高考考场上的良好发挥做好充分准备。整理扩充素材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分门别类的整理手头现有的素材,注意素材的覆盖面,查漏补缺,完善资料库;二是学会多角度开发素材,尤其是教材中的素材,做到一材多用,从而扩充素材库;三是学会用多种形式使用素材,从而提升素材的质量。如此训练,学生
【摘 要】近年来湖北籍作家群体在文学创作上成就斐然。他们的获奖作品无一不体现着作家的英雄情结与悲悯情怀。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多阅读这类优秀作品,对其文学素养的提升大有禆益。  【关键词】文学鄂军 英雄情结 悲悯情怀 文学素养  近些年来,“文学鄂军”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在“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文学大奖中频频获奖。爱好文学的广大湖北读者和“文学作者”欣喜地看到:近几年湖北文学
【摘 要】现代散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本文以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为例,论述了针对不同的文章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方法,即做好引导铺垫,打破学生与文本的隔膜;有真意的阅读往往比有创意的阅读要珍贵;从品读语言与结构特色深入情感内核。  【关键词】现代散文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    现代散文教学,一直是个难点。它既不像文言文教学,可以由“言”到“文”,也不像古典诗词教学,可以由“意象”到“意境
[摘要]文学作品的音韵之美、用字之妙、语义之丰、情感之切等都需要通过细读才能感受到;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和交流也只有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许多长文,而高中语文教学课时有限,如何让学生走入文本,充分的接触、品味、揣摩、咀嚼语言,领会言语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进而感受其艺术魅力?“小处着手,解剖文本”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 解读文本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具有显著模糊性的学科,不仅编写工作不容易,而且教学工作也不容易。什么样的语文教科书最让人满意,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最受欢迎与认可,很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因此,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或问题需要广大学者专家、教研员和教师能够时常发现,正确看待,深入探究。  【关键词】语文 教材 错误 问题 商榷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毋庸置疑,高中语
【摘要】江南的确是好,因此到过江南的人都愿意把江南写进诗中,反复品味。但是赏美景尚需有好的心境,韦庄不是普通的游子身份,他去江南不是轻松地游玩,他被现实的痛楚折磨着,他魂牵梦绕的是有着疮痍的故乡和故乡的路上受着乱离之苦的人群。因他魂系故乡,故江南之梦再长,也只能是浅浅的梦魇,江南之梦再美,也只能是梦断江南。由此,我们发现《菩萨蛮》清丽的词句深处,藏着那么多的抑郁与无奈。  【关键词】韦庄《菩萨蛮》
【摘 要】本文以小女孩的形象为切入点,对张承志的《汉家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鉴赏。行文分析论述了小女孩的生存环境,进而抓住眼睛和红棉袄两个角度赏析其人物形象,深入挖掘红棉袄意象的深层内蕴,由此揭示汉家寨人的坚守精神。  【关键词】张承志 《汉家寨》 精神坚守    张承志是新时期文学中特立独行的一个精神旅者。他奔跑着在中国的北方,在蒙古草原、天山腹地、黄土高原,在那巨大的地图上,在一块块大陆上奔跑着
在学习《渔父》一文时,我尝试分别从作品中的渔父、屈原以及作者司马迁等三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文本中蕴涵的三种不同人生选择,并试图以此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教育,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我们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文中屈原的态度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对丑恶污浊的世界采取了一种决然自绝的态度。  渔父则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
【摘?摇要】新课程标准在凸现语文的工具性特征的同时,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真正做到“文”“言”并重,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怕,老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理想,过去一味强调古汉语语法,后来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离开文本,离开具体的文言词
【摘 要】要达到高效课堂,课堂上老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新课标几年过去,学生或淹没在课堂知识的倾泻中,或在所谓的探究活动中迷失了思想。究其原因,除了教育理念的缺失更多的是教学策略不当和教学方法单一。“少教”是高中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的重要理念,“精导”是重要方法。由此来教会学生“用脑”,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思维经验,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探究性思维 高效课堂 训练误区 思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