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分课堂注重教学流程的改革,将学生的学习、思考和交流相结合,而雨课堂为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种智能终端服务。“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旨在以雨课堂为教学工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同时采用对分课堂,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是混合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创新;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06-0009-04
一、相关概念
(一)雨课堂
“雨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一款智慧教学工具,只需一台装有PPT且可以上网的电脑和能使用微信的手机,就能将传统学习活动与移动互联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较好地契合了“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习需求[1]。
“雨课堂”作为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借助PowerPoint和微信,将课外与课堂紧密结合,形成师生之间良性互动,它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推动教学改革[4]。
(二)对分课堂
2014年张学新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結合起来,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性和教学的情景互动性,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6]。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时间对分,一半分给教师讲授,教师讲授在先;一半分给学生讨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在后。把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再以讨论和作业的形式强化学习的成果[7]。
二、“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设计目的
“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目的在于前置低层学习目标,实现对课堂时空的解放,同时将学生的学习、思考和交流相结合,最大化利用师生面对面交流时间,促进高阶思维的培养和深度学习的形成。“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的学习环节设计如表1所示。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自学阶段、课中讲授、讨论阶段和课后巩固提高阶段。每个阶段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促使学生从低层知识自学,到知识内化吸收,最后形成建构式知识体系的深度学习过程(见图1)。
1.课前自学阶段
教师通过雨课堂向学生推送学习项目,明确项目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独立完成自学任务,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项目学习任务。通过结构化的视频、案例等自学手段,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认知图式。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雨课堂进行标记或者向教师反馈,教师会及时进行指导,同时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就某些重点和难点开展深层次的探讨,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理解和整合知识,实现知识框架的动态搭建。
在自学过程中,雨课堂会对每一位学生学习过程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后将结果发送给教师,教师根据数据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量化学习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授课进度与侧重点,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融合。
2.课中讲授阶段
课中讲授阶段采用对分课堂的形式,对分课堂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前半部分时间由教师教授,后半部分时间由学生讨论、展示。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根据雨课堂反馈的量化信息,有针对性地教学,为学生答疑、解惑,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吸收,提升原有浅层知识结构,促进深度学习的进行。随后,更进一步开展学生、师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不断主动探索知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整合和应用知识,从而实现知识框架的动态构建。
另一种对分形式是前半部分时间由学生对课前自学的情况进行展示、讨论,然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形式主要应用在项目设计教学中,课前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学习项目进行学习,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完成项目任务。课中,先由小组分别展示任务完成情况,交流、讨论各自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教授,提升学生对项目学习的理解。课后学生带着多样化的观点进一步收集和完善资料,实现在分享知识的基础上提炼和完善知识[8]。
3.课后提高阶段
教师向学生推送课后复习和提高资料,让学生通过课后学习,将课前和课中学习的知识进行融合,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在整个“课前—课中—课后”环节中,学生不再仅限于直接获取记忆和理解性的显性知识,而是更侧重于主动挖掘应用和创造性的隐性知识,从而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真正内化。
基于“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将课前、课中、课后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对学生的预习、学习、复习等基本情况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了解与把控,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同时,采用对分课堂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答案”走出课堂,课后再进行巩固提高,优化学生知识体系。
三、“雨课堂+对分课堂”在国际金融课程中的应用
《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度较高的课程,课程中丰富的案例、视频、金融讨论专题为“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一)学生对“雨课堂+分课堂”教学模式满意度的调查
在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了“雨课堂+分课堂”教学模式满意度的问卷调查,重点调研学生对雨课堂智能学习软件的满意度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调查数据综合表明,“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了学生国际金融知识面,让学习变得更生动、有趣。根据样本数据分析,76.3%的学生喜欢雨课堂,认为雨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教学;72.6%的学生喜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认为对分课堂可以让师生、生生之间更好地进行交流、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多元理解。在对学生的访问中,学生认为雨课堂让学习变成了一种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乐趣,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分析、项目设计等,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结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既有教师的教授,又可以保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帮助学生知识结构的动态构建。问卷调查中也有部分学生不喜欢“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认为与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教学模式让学习变得有压力,占用了他们太多的课余时间,且自学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总体来看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仍然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雨课堂+分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1.学习态度方面
在课前自学阶段,教师借助雨课堂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和质量进行了量化统计分析(见图2),发现完成自学任务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上课前2~3天,表明雨课堂给学生自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完成质量方面,开始自学任务越早的学生,完成质量越高、课前学习分值越高,可见,自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我探索、知识积累的过程。
雨课堂有智能出勤统计功能,分析得出班级出勤率平均达到98.3%,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按时上课。在课后巩固提高阶段,教师根据课上教授和讨论情况,设定复习内容和拓展内容,促使学生深度学习。在复习时间安排上,绝大部分学生集中在课后1天内完成,同时,87.2%的学生会选择学习拓展知识内容,学习时间没有明显趋势性。
2.学习积极性方面
在学习积极性的分析中,学习积极性由课前、课后自学任务完成情况和对分课堂讨论积极性两部分组成。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较高,86.9%的学生都参与课堂讨论,或者通过弹幕进行交流。从自学任务完成情况看,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学习积极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关于经济危机、货币危机、贸易战争(属于话题学习范畴)等题材的学习任务,男生比女生完成情况好,积极性也高。关于国际金融中各国文化、经济发展状况(属于兴趣学习范畴)等题材的学习任务,女生完成情况更好。因此,教师在课前内容的选择上应合理兼顾男生和女生的兴趣爱好,提高班级整体成绩。
从对分课堂讨论过程看,小组讨论积极性明显高于个人讨论积极性。可见,小组教学在项目任务学习中学习效果更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访问中,大多数学生表示,对分课堂中讨论过程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进行交流,学习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
3.学习成绩方面
在平时测验中,随机选取某一次测验作业分析发现,客观题测验结果呈正态分布,主观题测验结果没有特定的态势分布,学生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自主知识的构建,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展。
从期末测验成绩看,采用“雨课堂+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的班级及格率、优秀率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特别是主观辨析题分值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班级(见图3)。从学生自学用时看,学生自学用时与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自学学习时间越长,成绩越高。雨课堂智能终端为学生提供了灵活、良好的自学环境、互动交流环境,这也是融合教学模式成绩提升的主要方面之一。
从学生自学时间分布情况看,融合教学模式使用之初,学生自学时间多集中在晚上,随着融合教学模式的使用,自学时间出现不规则全天分布,可见,学生对融合教学模式的接受度不断增加,强制自学压力慢慢向主动自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
四、结语
现代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融合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是借助雨课堂智能教学终端,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方式,将低层学习目标前置,实现对课堂时空的解放;同时将学生的学习、思考和交流相结合,最大化利用师生面对面交流时间,促进高阶思维的培养和深度学习的形成过程。雨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生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记录,为教师提供了学生学情分析,有助于教师合理调节教学并因材施教。对分课堂教学最大化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习变成了一种探索过程,学生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
“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结合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有所提升,有助于实现学生智慧学习、教师智慧教学,促进智慧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向明,张成萍,袁博.雨课堂应用的实验性研究——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精彩诠释[J].现代教育技术,2017(5).
[2]姚洁,王伟力.微信雨课堂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7(9).
[3]杨芳,张欢瑞,张文霞.基于 MOOC 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初探——以“生活英语听说”MOOC 与雨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5).
[4]崔現花.雨课堂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例[J].广西教育,2016(10).
[5]麦可思.十分详细的大学教改指南.南大特供[EB/OL].http://www.sohu.com.
[6]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7]张学新.对分课堂核心理念[EB/OL].http://www.duifen.org.
【作者简介】
刘婷婷(1985~),女,讲师,金融学硕士。研究方向:普惠金融、数字金融、混合学习。
【关键词】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创新;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06-0009-04
一、相关概念
(一)雨课堂
“雨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一款智慧教学工具,只需一台装有PPT且可以上网的电脑和能使用微信的手机,就能将传统学习活动与移动互联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较好地契合了“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习需求[1]。
“雨课堂”作为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借助PowerPoint和微信,将课外与课堂紧密结合,形成师生之间良性互动,它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推动教学改革[4]。
(二)对分课堂
2014年张学新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結合起来,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性和教学的情景互动性,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6]。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时间对分,一半分给教师讲授,教师讲授在先;一半分给学生讨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在后。把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再以讨论和作业的形式强化学习的成果[7]。
二、“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设计目的
“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目的在于前置低层学习目标,实现对课堂时空的解放,同时将学生的学习、思考和交流相结合,最大化利用师生面对面交流时间,促进高阶思维的培养和深度学习的形成。“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的学习环节设计如表1所示。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自学阶段、课中讲授、讨论阶段和课后巩固提高阶段。每个阶段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促使学生从低层知识自学,到知识内化吸收,最后形成建构式知识体系的深度学习过程(见图1)。
1.课前自学阶段
教师通过雨课堂向学生推送学习项目,明确项目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独立完成自学任务,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项目学习任务。通过结构化的视频、案例等自学手段,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认知图式。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雨课堂进行标记或者向教师反馈,教师会及时进行指导,同时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就某些重点和难点开展深层次的探讨,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理解和整合知识,实现知识框架的动态搭建。
在自学过程中,雨课堂会对每一位学生学习过程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后将结果发送给教师,教师根据数据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量化学习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授课进度与侧重点,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融合。
2.课中讲授阶段
课中讲授阶段采用对分课堂的形式,对分课堂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前半部分时间由教师教授,后半部分时间由学生讨论、展示。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根据雨课堂反馈的量化信息,有针对性地教学,为学生答疑、解惑,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吸收,提升原有浅层知识结构,促进深度学习的进行。随后,更进一步开展学生、师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不断主动探索知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整合和应用知识,从而实现知识框架的动态构建。
另一种对分形式是前半部分时间由学生对课前自学的情况进行展示、讨论,然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形式主要应用在项目设计教学中,课前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学习项目进行学习,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完成项目任务。课中,先由小组分别展示任务完成情况,交流、讨论各自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教授,提升学生对项目学习的理解。课后学生带着多样化的观点进一步收集和完善资料,实现在分享知识的基础上提炼和完善知识[8]。
3.课后提高阶段
教师向学生推送课后复习和提高资料,让学生通过课后学习,将课前和课中学习的知识进行融合,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在整个“课前—课中—课后”环节中,学生不再仅限于直接获取记忆和理解性的显性知识,而是更侧重于主动挖掘应用和创造性的隐性知识,从而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真正内化。
基于“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将课前、课中、课后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对学生的预习、学习、复习等基本情况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了解与把控,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同时,采用对分课堂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答案”走出课堂,课后再进行巩固提高,优化学生知识体系。
三、“雨课堂+对分课堂”在国际金融课程中的应用
《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度较高的课程,课程中丰富的案例、视频、金融讨论专题为“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一)学生对“雨课堂+分课堂”教学模式满意度的调查
在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了“雨课堂+分课堂”教学模式满意度的问卷调查,重点调研学生对雨课堂智能学习软件的满意度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调查数据综合表明,“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了学生国际金融知识面,让学习变得更生动、有趣。根据样本数据分析,76.3%的学生喜欢雨课堂,认为雨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教学;72.6%的学生喜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认为对分课堂可以让师生、生生之间更好地进行交流、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多元理解。在对学生的访问中,学生认为雨课堂让学习变成了一种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乐趣,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分析、项目设计等,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结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既有教师的教授,又可以保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帮助学生知识结构的动态构建。问卷调查中也有部分学生不喜欢“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认为与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教学模式让学习变得有压力,占用了他们太多的课余时间,且自学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总体来看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仍然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雨课堂+分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1.学习态度方面
在课前自学阶段,教师借助雨课堂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和质量进行了量化统计分析(见图2),发现完成自学任务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上课前2~3天,表明雨课堂给学生自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完成质量方面,开始自学任务越早的学生,完成质量越高、课前学习分值越高,可见,自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我探索、知识积累的过程。
雨课堂有智能出勤统计功能,分析得出班级出勤率平均达到98.3%,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按时上课。在课后巩固提高阶段,教师根据课上教授和讨论情况,设定复习内容和拓展内容,促使学生深度学习。在复习时间安排上,绝大部分学生集中在课后1天内完成,同时,87.2%的学生会选择学习拓展知识内容,学习时间没有明显趋势性。
2.学习积极性方面
在学习积极性的分析中,学习积极性由课前、课后自学任务完成情况和对分课堂讨论积极性两部分组成。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较高,86.9%的学生都参与课堂讨论,或者通过弹幕进行交流。从自学任务完成情况看,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学习积极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关于经济危机、货币危机、贸易战争(属于话题学习范畴)等题材的学习任务,男生比女生完成情况好,积极性也高。关于国际金融中各国文化、经济发展状况(属于兴趣学习范畴)等题材的学习任务,女生完成情况更好。因此,教师在课前内容的选择上应合理兼顾男生和女生的兴趣爱好,提高班级整体成绩。
从对分课堂讨论过程看,小组讨论积极性明显高于个人讨论积极性。可见,小组教学在项目任务学习中学习效果更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访问中,大多数学生表示,对分课堂中讨论过程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进行交流,学习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
3.学习成绩方面
在平时测验中,随机选取某一次测验作业分析发现,客观题测验结果呈正态分布,主观题测验结果没有特定的态势分布,学生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自主知识的构建,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展。
从期末测验成绩看,采用“雨课堂+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的班级及格率、优秀率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特别是主观辨析题分值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班级(见图3)。从学生自学用时看,学生自学用时与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自学学习时间越长,成绩越高。雨课堂智能终端为学生提供了灵活、良好的自学环境、互动交流环境,这也是融合教学模式成绩提升的主要方面之一。
从学生自学时间分布情况看,融合教学模式使用之初,学生自学时间多集中在晚上,随着融合教学模式的使用,自学时间出现不规则全天分布,可见,学生对融合教学模式的接受度不断增加,强制自学压力慢慢向主动自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
四、结语
现代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融合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是借助雨课堂智能教学终端,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方式,将低层学习目标前置,实现对课堂时空的解放;同时将学生的学习、思考和交流相结合,最大化利用师生面对面交流时间,促进高阶思维的培养和深度学习的形成过程。雨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生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记录,为教师提供了学生学情分析,有助于教师合理调节教学并因材施教。对分课堂教学最大化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习变成了一种探索过程,学生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
“雨课堂+对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结合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有所提升,有助于实现学生智慧学习、教师智慧教学,促进智慧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向明,张成萍,袁博.雨课堂应用的实验性研究——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精彩诠释[J].现代教育技术,2017(5).
[2]姚洁,王伟力.微信雨课堂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7(9).
[3]杨芳,张欢瑞,张文霞.基于 MOOC 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初探——以“生活英语听说”MOOC 与雨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5).
[4]崔現花.雨课堂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例[J].广西教育,2016(10).
[5]麦可思.十分详细的大学教改指南.南大特供[EB/OL].http://www.sohu.com.
[6]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7]张学新.对分课堂核心理念[EB/OL].http://www.duifen.org.
【作者简介】
刘婷婷(1985~),女,讲师,金融学硕士。研究方向:普惠金融、数字金融、混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