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发展迅速,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本文以皖南地区某村庄的基督教群体为案例,运用社会学的视角,以该村落主要的基督教教徒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对该群体及其所参与的教会活动进行深入考察与描述,同时浅析其中的原因,并着重对基督教信仰的文化功能进行社会学分析。
【关键词】农村基督教;文化功能;正功能;负功能
中图分类号:B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258-02
一、概念说明
1.文化功能,也叫文化价值,是指文化对个人、团体、社会几个不同层面所起的作用。包括正功能与负功能。
2.基督教:基督教是世界范围内信仰者最众、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教。中国的基督教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经过曲折发展至今天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基督教徒仅七十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基督教信徒发展最为迅速。海外有学者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基督教信徒人数有五千至八千万,其中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地区。这说明基督教信仰在我国农村广大群众中已十分普及,该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并探究其中的社会问题。
二、现状描述
(一)调查过程
本人于2015年10月4日在皖南地区D村开展此次调查,地点为当地由几个村庄合资建造的农村基督教堂。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和个案访谈两种资料收集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具体通过参与基督教徒聚会及同该教堂主要负责人、部分教徒交谈的方式进行此次调查。
(二)现象描述
1.人员结构。当天参与聚会的教徒有113人,其中96位女士,15位男士,另有两位小朋友,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比6。其中,男士中5名中年,十名老年;女士中40岁以下的4位,40至60岁的3位,60岁以上有89位,即老年人比例为89.2%。从中可以发现,目前农村基督教群体仍呈现老人多、女性多的特点。
2.教会活动的本土化特点。聚会活动中主要活动形式包括祷告、唱歌、共同学习圣经故事、发放小食品及最后的奉献环节。神父为当地村民,他用当地方言为教徒讲述圣经故事,同时播放文字版圣经的ppt,这种方式很好的契合了不同文化程度群体及当地文化的需求。这些细节都反映了农村基督教在其传播过程中,注重有效地与当地文化特征相融合并适应,很好地满足了广大村民的需要,并获得了村民的认同。
3.成员发展方式:在成年基督教徒进行聚会活动的同时,楼下分别开设小班、中班和大班,小班主要教学龄前及低年级儿童,中班主要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孩子,大班里有高中的也有大学阶段的孩子。他们多是随着父母的文化信仰共同信仰基督教,可以和父母或是爷爷奶奶一起来教堂参加活动或是上课。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教徒发展方式一方面可以满足教徒教育子女及就近照顾子女、保证孩子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让孩子从社会化开始阶段就接受一种信仰的熏陶的方式是基督教发展教徒又好又快的途径。即这些孩子成为通过以家庭内传播为始的继发性教徒和以家庭外传播为主的始发性教徒的综合性教徒,也就验证了相关学者认为的:“伴随着农村基督教的发展,家庭内传播会越来越重要,继发性信徒越来越多”的观点。
三、中国农村基督教“燎原之势”的原因简析
(一)宗教层面
一方面基督教在中国农村的本土化适应途径非常合理且有效,他们通过方言的传教方式、广泛传播爱的思想的优势、及本土化、有特色的活动形式吸引着广大中国农民;另一方面佛教、天主教等其他在中国盛行的主要集中教派在本土化过程中的努力较基督教显得力不从心,即使得他们的教徒发展进程较慢。
(二)个体层面
目前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现象为基督教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民的信仰空缺;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大爱、友情等的向往远超出了对科学的信仰,许多农民抱着治病、保平安的心态而去信仰基督教;心理学上的先验图式理论认为,持宗教信仰者倾向于将奇迹、偶然事件归因于所信奉的神,人们经历或听说类似的偶然事件越多,信仰就越坚定。由此可见,对信仰的虔诚程度与个人生活经历和外界信息密切相关,后者依赖于大众传媒。伴随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传播速度越来越高、权威性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对人们的信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三)社会层面
国家宗教政策的宽松、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的弱化、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更加注重精神文化追求及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缺失,都是农村基督教得以不断发展的社会层面因素。
四、中国农村基督教的文化功能
(一)正功能
1.对村民:王思明,田雄认为通过对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学习,各种宗教的参加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弥补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并促进基督教文化的传播。还有学者认为教会有利于教徒在生活上建立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并在精神升华、经济互助、革除陋习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同时,部分农民间形成一种比较,领先意识促使农民在生产上也保持高度的竞争精神,對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对集体:基督教对村民的行为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并倡导群体间的互帮互助、援助残弱等精神。从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使得农民间团结意识的下降,各家更注重各家自身的利益和安危。农村基督教在农民间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村民间的联系,提高了村民间互相沟通,乐于奉献,互帮互助的意识,有利于村民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
3.对社会:西方的宗教,以教团为基础。韦伯如此强调,涂尔干亦曾指出宗教的社会本质就是一种群体的价值生活方式,将所有信奉者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内,表达为一种卓然出众的社会形式。基督教作为一种由西方传入的发展较为成熟的宗教文化信仰亦具有这样一种文化整合功能。文化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在功能学派和结构功能主义都强调文化的整合功能。一个社会,如果缺乏整合必将面临分裂与混乱。一个民族的文化整合功能体现在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同一心理中,从而表现出心理和行为上的一致性特征。例如,中华民族的文化,维系着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3亿炎黄子孙。基督教信仰,在基督教教徒的心中也有着类似的作用,教义的规范与约束使他们自觉规制各自的言行,同时广大教徒就具有了共同的信仰,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团结,从而具有社会控制整合功能。
(二)负功能
1.削减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公信力和影响能力,不利于基督教教徒和非基督教徒间的广泛团结。张敏认为传教士与村民的接触比村干部与村民的接触更为频繁,传教士对村民的影响有超过村一级干部的趋势。即基督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危害农村社会秩序,基督教群体间有可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造成对现存秩序的冲击,从而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韦伯用紧张性来描述宗教与政治间的关系,因为政治是与绝大多数宗教所宣扬的同胞之爱相敌对的。因此,基督教在中国农村地区过于广泛的发展实则不利于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
2.目前基督教“从娃娃抓起”的教徒发展方式不利于广大青少年培养科学精神,会培养出一批“有神论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部分群体的个体身心发展。孩子从社会化的最初阶段就开始接受的文化信仰会随着他们的社会学习过程不断内化为个人信念,造成他们养成遇事消极,相信祈祷的力量等不良的个人品性,从而不利于个体的生涯发展。
3.基督教在农村村民中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影响会在信徒村民中间形成一股力量,该势力若是被极端分子或是恶势力所利用则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综上,地方政府应积极借鉴基督教信仰的正功能以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所服务,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其精神文化水平,同时要积极引导基督教的正面发展,努力化解基督教与非基督教群体间的矛盾,通过具体宗教政策的实施来发挥宗教的正功能,弱化其负功能,以谋求我国宗教自由政策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成军芳.农村基督教信仰互动意识及其功能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2:1.
[2]韩恒.传播模式与农村基督教群体特征的演变——基于河南省14个调查点的分析[J].世界宗教文化,2015(5).
[3]刘志军.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88.
[4]成军芳.农村基督教信仰互动意识及其功能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2:3-5.
【关键词】农村基督教;文化功能;正功能;负功能
中图分类号:B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258-02
一、概念说明
1.文化功能,也叫文化价值,是指文化对个人、团体、社会几个不同层面所起的作用。包括正功能与负功能。
2.基督教:基督教是世界范围内信仰者最众、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教。中国的基督教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经过曲折发展至今天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基督教徒仅七十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基督教信徒发展最为迅速。海外有学者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基督教信徒人数有五千至八千万,其中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地区。这说明基督教信仰在我国农村广大群众中已十分普及,该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并探究其中的社会问题。
二、现状描述
(一)调查过程
本人于2015年10月4日在皖南地区D村开展此次调查,地点为当地由几个村庄合资建造的农村基督教堂。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和个案访谈两种资料收集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具体通过参与基督教徒聚会及同该教堂主要负责人、部分教徒交谈的方式进行此次调查。
(二)现象描述
1.人员结构。当天参与聚会的教徒有113人,其中96位女士,15位男士,另有两位小朋友,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比6。其中,男士中5名中年,十名老年;女士中40岁以下的4位,40至60岁的3位,60岁以上有89位,即老年人比例为89.2%。从中可以发现,目前农村基督教群体仍呈现老人多、女性多的特点。
2.教会活动的本土化特点。聚会活动中主要活动形式包括祷告、唱歌、共同学习圣经故事、发放小食品及最后的奉献环节。神父为当地村民,他用当地方言为教徒讲述圣经故事,同时播放文字版圣经的ppt,这种方式很好的契合了不同文化程度群体及当地文化的需求。这些细节都反映了农村基督教在其传播过程中,注重有效地与当地文化特征相融合并适应,很好地满足了广大村民的需要,并获得了村民的认同。
3.成员发展方式:在成年基督教徒进行聚会活动的同时,楼下分别开设小班、中班和大班,小班主要教学龄前及低年级儿童,中班主要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孩子,大班里有高中的也有大学阶段的孩子。他们多是随着父母的文化信仰共同信仰基督教,可以和父母或是爷爷奶奶一起来教堂参加活动或是上课。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教徒发展方式一方面可以满足教徒教育子女及就近照顾子女、保证孩子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让孩子从社会化开始阶段就接受一种信仰的熏陶的方式是基督教发展教徒又好又快的途径。即这些孩子成为通过以家庭内传播为始的继发性教徒和以家庭外传播为主的始发性教徒的综合性教徒,也就验证了相关学者认为的:“伴随着农村基督教的发展,家庭内传播会越来越重要,继发性信徒越来越多”的观点。
三、中国农村基督教“燎原之势”的原因简析
(一)宗教层面
一方面基督教在中国农村的本土化适应途径非常合理且有效,他们通过方言的传教方式、广泛传播爱的思想的优势、及本土化、有特色的活动形式吸引着广大中国农民;另一方面佛教、天主教等其他在中国盛行的主要集中教派在本土化过程中的努力较基督教显得力不从心,即使得他们的教徒发展进程较慢。
(二)个体层面
目前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现象为基督教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民的信仰空缺;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大爱、友情等的向往远超出了对科学的信仰,许多农民抱着治病、保平安的心态而去信仰基督教;心理学上的先验图式理论认为,持宗教信仰者倾向于将奇迹、偶然事件归因于所信奉的神,人们经历或听说类似的偶然事件越多,信仰就越坚定。由此可见,对信仰的虔诚程度与个人生活经历和外界信息密切相关,后者依赖于大众传媒。伴随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传播速度越来越高、权威性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对人们的信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三)社会层面
国家宗教政策的宽松、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的弱化、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更加注重精神文化追求及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缺失,都是农村基督教得以不断发展的社会层面因素。
四、中国农村基督教的文化功能
(一)正功能
1.对村民:王思明,田雄认为通过对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学习,各种宗教的参加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弥补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并促进基督教文化的传播。还有学者认为教会有利于教徒在生活上建立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并在精神升华、经济互助、革除陋习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同时,部分农民间形成一种比较,领先意识促使农民在生产上也保持高度的竞争精神,對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对集体:基督教对村民的行为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并倡导群体间的互帮互助、援助残弱等精神。从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使得农民间团结意识的下降,各家更注重各家自身的利益和安危。农村基督教在农民间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村民间的联系,提高了村民间互相沟通,乐于奉献,互帮互助的意识,有利于村民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
3.对社会:西方的宗教,以教团为基础。韦伯如此强调,涂尔干亦曾指出宗教的社会本质就是一种群体的价值生活方式,将所有信奉者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内,表达为一种卓然出众的社会形式。基督教作为一种由西方传入的发展较为成熟的宗教文化信仰亦具有这样一种文化整合功能。文化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在功能学派和结构功能主义都强调文化的整合功能。一个社会,如果缺乏整合必将面临分裂与混乱。一个民族的文化整合功能体现在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同一心理中,从而表现出心理和行为上的一致性特征。例如,中华民族的文化,维系着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3亿炎黄子孙。基督教信仰,在基督教教徒的心中也有着类似的作用,教义的规范与约束使他们自觉规制各自的言行,同时广大教徒就具有了共同的信仰,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团结,从而具有社会控制整合功能。
(二)负功能
1.削减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公信力和影响能力,不利于基督教教徒和非基督教徒间的广泛团结。张敏认为传教士与村民的接触比村干部与村民的接触更为频繁,传教士对村民的影响有超过村一级干部的趋势。即基督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危害农村社会秩序,基督教群体间有可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造成对现存秩序的冲击,从而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韦伯用紧张性来描述宗教与政治间的关系,因为政治是与绝大多数宗教所宣扬的同胞之爱相敌对的。因此,基督教在中国农村地区过于广泛的发展实则不利于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
2.目前基督教“从娃娃抓起”的教徒发展方式不利于广大青少年培养科学精神,会培养出一批“有神论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部分群体的个体身心发展。孩子从社会化的最初阶段就开始接受的文化信仰会随着他们的社会学习过程不断内化为个人信念,造成他们养成遇事消极,相信祈祷的力量等不良的个人品性,从而不利于个体的生涯发展。
3.基督教在农村村民中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影响会在信徒村民中间形成一股力量,该势力若是被极端分子或是恶势力所利用则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综上,地方政府应积极借鉴基督教信仰的正功能以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所服务,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其精神文化水平,同时要积极引导基督教的正面发展,努力化解基督教与非基督教群体间的矛盾,通过具体宗教政策的实施来发挥宗教的正功能,弱化其负功能,以谋求我国宗教自由政策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成军芳.农村基督教信仰互动意识及其功能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2:1.
[2]韩恒.传播模式与农村基督教群体特征的演变——基于河南省14个调查点的分析[J].世界宗教文化,2015(5).
[3]刘志军.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88.
[4]成军芳.农村基督教信仰互动意识及其功能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