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活动·探究单元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ozhanwude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依据新课标而研制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正式投入使用。这套教材在八、九年级增设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分别是学习新闻(八年级上册),学习演讲(八年级下册),学习诗歌(九年级上册),学习戏剧(九年级下册)。“活动·探究”单元作为统编本教材的创新特色之一,它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1]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组织方式发生变化意味着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价值既要落实于学习材料本身的价值,也要关注学习任务的活动设计价值。本文以八年级上册新闻活动·探究单元为例,分析该类单元的设计特点,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活动·探究单元的内涵与意义
  活动·探究单元设计三个任务,编排思路是:课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表达。这三个任务有机构成单元的学习内容。在通常的备课过程中,教师对任务一,即选文的阅读价值挖掘得比较深刻,对实践性学习任务的关注和研究则相对不够,特别是缺乏对活动·探究单元的整体把握。其实,任务二和任务三是活动·探究单元的核心构成。它们侧重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课内延展到课外;侧重于写作表达,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分析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的学习任务:
  (1)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的内容。
  (2)在比较中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3)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和倾向。
  (4)以小组为单位召开新闻采访选题会,确定报道题材,制订小组采访方案。
  (5)草拟新闻采访提纲,进行活动采访。
  (6)必做任务:写一则消息。
  (7)自选任务:任选新闻特写、人物通讯、事件通讯、背景资料、新闻花絮中一项任务完成。
  (8)拓展任务:编辑制作报纸或新闻网页。
  在上面的8项表述中,前面三项是新闻阅读活动的学习策略。后面5项是新闻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新闻采访和学习成果的多维呈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2]活动·探究单元的三组任务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编排设计体现差异性和层次性,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规律相适应,也为教师准确把握、整体推进单元教学提供了关键性支撑。
  二、活动·探究单元的内容与特点
  (一)重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融通
  关于语文知识在教科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在过去的课改中饱受争议。受制于应试教育,不少教师认为知识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的客观存在,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记真理。因而,他们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又过分追求课程的人文性,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及基本能力的训练被忽视。于此,新课标建立了“三个维度”的目标模型,并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保留,办法是随文学习,不必追求系统性”。[3]在新闻活动·探究单元,教科书在精选的五篇新闻作品中用“旁批”“注释”“补白”“读读写写”“技法点拨”等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框架,大致如下(见表1):
  上表显示,新闻活动·探究单元出现的知识概念不少,学生利用它们可以掌握新闻的基础知识,比较不同体裁的写法特点和传播价值,思考作者内隐的主观倾向与表达意图等,为任务二和任务三的新聞采写编活动提供必要的确定性较强的知识、技能储备。读中悟,做中学,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言语经验会有更多的积累,对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会有更深的把握和认识。
  (二)重视语文教与学方式的积极转变
  钟启泉教授在《读懂课堂》一书中曾援引东京和上海两位教师的《故乡》教学设计来分析其中所反映的教育价值取向。日本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是“怀着问题意识读故事”,两个课时的核心内容分别是“鲁迅通过这篇作品,想要表达什么”和“揭示主人公及重点场景中出场人物的心情波动曲线”,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协同学习”“全体讨论”等学习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达到教师的预期。中国教师的“教学思路图”则通过四个教学步骤依次呈现:初步感知,思考“我”回故乡的情感主线;追寻“悲凉,品读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聚焦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变化及原因;揭示主题,以标准的答题格式对文章题旨进行归纳;课后作业,探究作者表现“悲凉”的艺术手法,同时,根据小说的介绍,为闰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传。两相比较不难发现,日本教师的“学习设计”把学生置于中心地位,中国教师则基本按照预设的逻辑顺序为学生铺开学习之路。这种相较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活动·探究单元中有了极大突破。以新闻活动·探究单元为例,编者大量削减了课文的助学系统,保留了“旁批”“注释”“读读写写”,基本按照自读课文的编写体例实施。知识呈现方式的改变意味着拥有各自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的学生需要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习活动与任务群组的关系,改变过去以单篇课文为核心去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的方式。其承担的角色不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而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能力的指导者。
  (三)重视语文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互联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它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和美国教育家B·克勒斯涅克提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观点相印证。语文生活与社会生活互联一方面要找到语文学习与生活关联的结合点,让语文学习促进生活经验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借助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新闻活动·探究单元做到了二者的兼而有之,具体如下:   任务一中入选的五篇新闻作品分别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从报道内容看,五篇作品涵盖了军事、文化、体育、科技等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从新闻角度看,这五篇都是典范的新闻作品,秉持“用事实说话”的原则,体现了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新闻体裁在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学生完成任务一的学习后,基本学会从“新闻的角度”阅读新闻作品,在对比研究中还可尝试鉴别国内外不同性质的媒体所坚持的新闻主张,坚守的新闻立场。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方式千变万化,能够比较“得法”地阅读新闻,不仅是语文学习所需,而且是社会生活所需。
  任务二,任务三分别是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摘录部分任务说明,如下:
  新闻采访:以小组为单位召开新闻采访选题会,确定报道题材,制订小组采访方案。报道的题材最好与你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学校的热点事件、家乡的大型活动等。
  新闻写作:编辑制作报纸或新闻网页。有条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整合本组或全班同学的新闻作品,以恰当的方式编成报纸或制作成新闻网页。要注意重点突出,语言规范,图文并茂,版面美观。编好后,在班级或年级进行展示。
  这样的设计,切近学生真实的校外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内在参与的愿望。学生在完成综上任务的过程中,从受众角度,从公共写作的角度探究新闻的文体特性及所达到的传播效果。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求真求实、冷静客观思维能力都是极有价值的。
  三、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建议
  (一)把握活动过程的整体性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了“文学阅读与写作”“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18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把握课程目标,从单元出发,“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4]。活动·探究单元的设计理念与学习任务群的指导理念暗合,它的三组任务各有侧重,却又相互衔接,相互支持,构成一个结构化的实践活动系列。教学时,教师需要具备整合的意识,立足单元目标,关注单元学习任务对整个单元教学的统领作用。由此,单元设计时的要点不再是孤立地就阅读而阅读,就活动而活动,而是要思考这几篇文章组合成“课文学习”活动的编排意图,思考“课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表达”三个活动因相互联系而产生的意义。例如新闻作品的阅读,它并不是新闻发展史的学习,而是为了了解新闻体裁的一般性知识,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那么,教师可以打破国别束缚,推荐阅读国外优秀的新闻作品,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共性和个性;从最早的印刷媒体到如今的融媒体时代,传播的形式不断在变化,推荐国内外同一媒体在不同历史时期传播的新闻作品,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变”与“不变”;假如你是普利策新闻奖或者中国新闻奖的评审,谈一谈遴选优秀作品的标准等等。
  (二)提高活动指导的专业性
  统编版教材增设的四个活动·探究单元的主题分别是:新闻、演讲、诗歌、戏剧。教学实施过程既要求活动性,也要求专业性。尽管助读系统提供了必要的新闻知识,对于初次在教材中接触新闻这一文体的学生来说,要顺利地实践新闻的采写编活动,这些知识是不够用的。实施采访时,采访者的素养,当采访被拒,当被采访者无比拘谨,当被采访者不愿意回答问题,或者当被采访者的话题偏离常轨等突发状况出现时,采访者的应对技巧都需要审慎思考。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李海林教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意义是有限的,而程序性知识直接作用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意义巨大。因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认识语言,而是运用语言,不是培养‘谈论语言’的人,而是培养‘运用语言’的人”。[5]因而,对于即将开展的采访活动,教师要在业已形成的新闻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中,选择适合的内容,适时补充利于指导实践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进行比较详尽的指导,以免学习活动流于形式。
  (三)关注活动资源的开放性
  郑桂华教授说:“理想的教科书应该是一种半开放的学习媒介或平台,它在内容、目标、学习规则等方面具备一定的规定性,同时又应提供相当的开放性”[6]。仍以新闻活动·探究单元为例,受制于教材的性质与要求,该单元入选的五篇新闻作品在时效性方面稍有欠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开拓学习资源,结合篇章语境,落实随文学习语文知识的要求。比如,建议学生搜集并阅读疫情期间来自央媒、地方媒体等多平台发布的新闻作品,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关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湖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了解国内外不同媒体的关注视点及记者的采访技巧。鉴于新闻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时间点恰好是八年级开学第一周第一课,疫情当下,“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网上教学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如此,立足情景语境,将相关学习拓展为新闻采写,编辑活动的组成部分,采访同学,采访教师,采访教育系统的工作者、采访政府官员等,将情境、任务、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以此来丰富学习的内容和手段,实现从“课本情境”向“生活情境”的迁移。
  注释:
  [1]王本华.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阅读教学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3]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
  [5]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6.
  [6]鄭桂华.部编本语文教材单元学习活动的特点及教学建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3).
  (本文获第十五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
其他文献
2007年度广受关注的阿根廷电影《我是女生,也是男生》(英文片名:XXY,另一译名《双性传奇》),讲述了一个从小被父母当成女孩来养育的双性人,进入青春期时面临性别决定的真实故事。当父母请来医生确诊并决定她最终是成为男人还是女人时,她却停止服用荷尔蒙药物,不愿接受切除阴茎的手术而变成单性人。在模棱两可的性别矛盾中成长起来的“双性儿”,此时开始寻找自我性别上的心理认同:想当女生还是男生?影片唤起社会对
这本书里收集的是一些真实的故事,它们的作者是一群1964、1965年远赴四川省东北部的大巴山区落户的重庆老知青。这些故事出自作者对于逝去的岁月的回忆,记载了作者的青春时代的经历,述说着当代中国社会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的追求、奋斗、挫折、迷惘和困惑。  我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肇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64年和1965年,由于极端的意识形态和失败的经济政策,上山下乡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根据有关知
尊敬的《博览群书》编辑:  《博览群书》2008年第3期刊载的潘小松先生《走出病房再来说书》一文,末段有云:“一幅中国画卷叫‘老者消闲’,说是画上一个老者坐在树下playing cat’s cradle.‘猫的摇篮’乎?望识者教我。”我不是识者,倒也知道它的意思。cat’s cradle大概是人类最为古老的游戏之一,很多人都玩过,所以一般字典里都有解释。  cat’s cradle翻绳儿(又叫挑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七到九年级学生的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在此背景下,鼓励学生读长篇文章、读整本书正逐渐成为学界共识,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却是不少老师深感困惑的问题,尤其是有效引导学生从读懂单篇到读懂整本书的教学设计并不多
文言文教学,学生历来都是接受式学习为主,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是完全正确的;但如从文章学角度看,就不一定合适,比如,八股文今天就不宜学。面对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章庶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通过不断的怀疑、对比、分析、论证、构建等步骤反思自己思维正确性的思维。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纯接受式阅读的积极的阅读姿态。它要求阅读者理性分析文章
笔者一直在关注同根同源的香港与内地的初中语文教育。2016年内地的初中语文教材全新改版,统编版教材构建了从“教读课”到“自读课”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从顶层设计来看,笔者认为和2014版香港启思版《中国语文》是大致相同的,都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自学能力的培养,两地在单元教学中都有自读课文的编排。下面先来看看香港启思版的单元课文整体构架以及助学系统的设计,以中一上单元一课文架构
记得几年前,一部热播的电视剧中的两句歌词家喻户晓:“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关系,以及如何“得民心”,两千多年前的孟老夫子早已说得非常清楚。《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心者,天下人心向背,爱憎臧否也。用现在的话说,“得民心”,就是看民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高兴的
《历史的底稿》是张鸣“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的第二本。跟第一本《历史的坏脾气》一样,娓娓道来,细腻婉转,对历史的脉脉温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这是张鸣一直以来的风格,他似乎无意于架构体系恢弘的大历史,而独钟情于历史的碎片。那些掩埋在岁月的尘土中的不起眼的碎片,被他的笔管一个一个地拨拉出来,然后轻轻地擦拭,轻轻地哈气。还真就那么神奇,就在他的擦拭和吹拂中,那些不起眼的碎片渐渐露出了精致的纹理,渐渐复活了缤纷
《文心雕龙·情采》有曰:“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1]前者是“吟咏情性,以讽其上”,因而感情真实,文辞精练。后者是无病呻吟,夸耀辞采,因此感情虚伪而辞采浮华。刘勰在此强调了语言表达的缘起——“情志”。与此相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言及“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时强调:“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
教师选用学生不知道却想知道、想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内容来组织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难开展教学。这样,既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又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相对集中,这是语文课堂展开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学生的个性问题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学生的个性问题是在教师预设教学内容之外產生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思维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