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gri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和求知欲望,引导、诱导学生为解决新问题去构思、去探索、去创造,还要从语言、动作、表情、思维等各方面来感染、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那么。如何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下面谈一谈本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探索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因此。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上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的情境必须有利于每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适应自己的发展。例如,在学习“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时,教材中所提供的情境不一定适合本地学生的实际,可以让学生回去做个实验。在晚上挥动点燃的蜡烛和挥动整条燃烧的木条,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很容易就理解了原本较抽象的内容;又如。在学习“游戏公平吗”一节时,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形式,让学生来体会游戏的公平性。这种通过游戏活动的学习形式,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和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处。由于每名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知道事物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上,笔者认为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上的缺陷。同时要让每名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可以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进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的数学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人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一)提出问题:(a b)2=a2 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教师可以通过举例:(10 9)2:102 92成立吗?让学生验证)。
  (二)引导学生计算
  (1)(a b)(a b)=
  (2)(m n)(m n)=
  (3)(x y)(x y)=
  (4)(c-d)(c-d)=
  (三)引导学生发现
  (1)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 b)2
  (2)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 2ab b2
  (3)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能直接写出结果呢?(a b)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主动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与新教材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教材的实施中,我们应积极参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问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帮助学生理解、识记、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和使用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是要想达到新教材的有效教学。教师在使用时必须科学制作课件,决不能是课本的简单复制,也不能只当作投影仪而代替教师的板书,多媒体的展示也应及时、适度,不能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今天的“满堂按”。制作课件要有新颖性、科学性。如在七年级《数学》“几何体”的教学中,我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表现出几何体的各种要素。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要善于运用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注重知识生成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新教材的整合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数学是一门艺术。只有结合数学规律、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真正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其他文献
槐香从四十岁就做上头婆婆。  过去乡下姑娘出嫁前,要请人给姑娘“扯脸”,又叫“上头”。所谓“扯脸”,就是用两根细线拗在手指上,手指一张一合,贴在脸上的细线就扯掉了脸上的细汗毛,并把眉毛绞成一弯新月。然后用石膏粉涂面,使脸蛋细腻光滑。  请来给新娘扯脸的人称为“上头婆婆”。这上头婆婆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必须有儿有女,家庭幸福圆满,不得有死过丈夫的“断扁担”,或者离婚再嫁“跨二道门槛”的人。  在金竹坪
木星的四颗大型卫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先后于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相继发射了旅行者2号和旅行者1号探测器,这两枚探测器都对木星进行了飛掠式探测,并向地球发回了宝贵的数据资料。早在1979年,经两枚探测器的探测,科学家发现名为欧罗巴的木卫二就像个冰与奶油、巧克力混合的球体,表面上分布着弯曲的条纹。科学家经分析研究认为,该卫星表面覆盖着5千米厚的冰层,冰层下面可能有一片深达50
2009年1月15日,从美国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的全美航空1549航班在起飞后不久便遭遇飞鸟撞击,两台发动机全部停车(飞机发动机在起飞之后、落地之前在空中运行时,由于机械故障、电子系统故障、飞行操作失误、外来物影响等原因引起的发动机停止工作现象),飞机失去动力。在危急时刻,机长沉着指挥机组人员,驾驶飞机在纽约哈德逊河上成功迫降。由于措施得当、救援及时,机上人员全部生还,此次事件也因此被称为“哈德逊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与启发式相联系的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引导”而非“牵引”    孔子曰:“不愤不肩,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学生学习教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全靠教师的灌输. 动手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笔者的实践体会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平时教学中,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边学习边实践,努力做到:把自尊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把选择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使数学教育成为充满快乐和幸福的活动,使学生尽情享受数学,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关注发展——弹奏有效课堂的主旋律。    1 确立的教学内容。要有
我校对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实践与研讨,发现该教学模式之所以能产生强大的魔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秘诀是让每一名学生的大脑始终“在前线”,“逼迫”每个大脑都没机会偷懒!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集中预习,“促”每个大脑“在备战、能备战”——这个过程老师在“前线”指导,督促  1. 不去预习——利用作业整理课集中预习  对于小学生来
大家都说钻研教材,读懂教材难,但我觉得要读懂孩子的心更是难上加难了,俗话说得好:“人心如海”,更何况是50多名孩子的心啊。  笔者有幸在开学初执教了一堂县级公开课,而正是这堂课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师应该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他们会想哪些方面的问题,读懂了孩子的心,才能上好一堂真正的好课。  当我定好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时,我起初的想法就是想上这节课的老师太多了,要想超越他们很难,只有加点创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者开始批评和反思课堂提问预设,甚至有研究者提出非预设性教学。实际上我们应当批评和否定的是以预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范式而不是作为教学环节的预设本身。基于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要求,课堂提问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实际上更加重要。因为师生之间在教学上的交互性主要通过课堂提问来进行。因此课堂提问预设必须进行反思性重构才能更好地契合于新课程标准和基础课程改革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精英主义的教育倾向严重。精英主义教育追求智力卓越,学生只有通过严酷的竞争,打败学习对手才有可能登上“精英”的宝座。在这种导向下,大多数教师几乎千篇一律的实行讲授式教学。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式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大都缺乏合作意识。缺少和别人相处与交往的基本技能。本文在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和数学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教学实践。构建了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