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高粱地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g0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是山东人,作家阿城评价他“说和写鬼怪,当代中国一绝。”
  在他的家乡高密,鬼怪就是当地世俗构成。阿城说,他听莫言讲鬼怪,格调情怀是唐以前的,语言却是现在的,心里喜欢,明白他是大才。
  对于这样的评价,莫言却出奇的冷静。
  他称自己根本就不是什么大才,连中才也算不上。如果他这样的就算大才,那他们村子里的那些老头老太太都是“超大才”。
  1986年夏天,阿城和莫言在辽宁大连相聚,莫言讲起自己有一次回家乡山东高密,晚上近到村子,村前有个芦苇荡,于是卷起裤腿涉水过去。不料人一搅动,水中立起无数小红孩儿,连说吵死了吵死了,莫言只好退回岸上,水里复归平静。但这水总是要过的,否则如何回家?家又近在眼前,于是再趟到水里,小红孩儿们则又从水中立起,连说吵死了吵死了。反复了几次之后,莫言只好在岸上蹲了一夜,天亮才涉水回家。
  阿城说,这是他自小以来听到的最好的一个鬼故事,因此高兴了很久,“好像将童年的恐怖洗净,重为天真。”
  大概是从小受《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的影响,莫言笔下的世俗杂糅着魔幻气息。而莫言说,在他的家乡高密,《聊斋志异》中的很多故事都在民间口口相传,从小深入他的骨髓。
  有评论说,莫言是“中国的马尔克斯”。和那位写就《百年孤独》的作家相比,这个经常踱步在山东小村落中的身影,确实有着相似的眼光和视角,对生活,也有着相同的观感和笔触。
  莫言的作品均以高密为背景,故乡于他可谓如影随形。美国当年有“天才”之誉的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生前不敢回故乡,英国小说家劳伦斯也被他的乡亲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在莫言看来,他们都是在外边“吹牛太过,不知天高地厚,伤了乡亲们的感情。”
  高密的“三贤四宝”(三贤:晏婴、郑玄、刘墉,四宝:年画、泥塑、剪纸、茂腔)伴随他长大,决定了他基因中的“高粱地”。而他想当作家的愿望至为简朴:就是盼着一日三餐都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娶石匠女儿当老婆。
  莫言说话,每每言及他的故乡,他的童年,他心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如今,“高密东北乡”已经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缩影。就如莫言所说,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跟他的命运紧密相连,已经成了他生命履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作家不可能是万能的,他只能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谁没有自己的一个高密东北乡呢?”
  从《红高粱》到《生死疲劳》,从《天堂蒜苔之歌》到《蛙》,以及《丰乳肥臀》、《檀香刑》,读过莫言的人,会发现其作品无处不显示着对历史的沉重反思,对现实的尖锐拷问,以及对人性的剔骨描写,还有那汪洋肆意的想象力。
  在莫言的小说里,时常还会流露出一种前乌托邦主义的心态,通过对已经消失的美好世界的描写,来否定现存的丑恶世界;用原生态的社会模式来反讽秩序化的呆板现实逻辑。他总是表达一种要回归过去,重返婴儿时代的愿望。这种愿望,或许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产生的。莫言的小说里常常出现一种鲜明的对比模式: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对比。
  在这种对比中,莫言流露出对“生态多样性”的向往。他说,“当这个世界所有的鸟都变成凤凰的时候,是多么的单调,所以我们要有凤凰、要有乌鸦、要有麻雀、要有孔雀那才好看,当然我是乌鸦。”
  虽然有一个地理上的故乡,但是,莫言眼里的故乡不是封闭的,而是不断扩展的。故乡久远的历史源头是纵向的扩展;在空间上,作家也往往有着把异乡当作故乡的能力。乡土是无边的。“我有野心把高密东北乡当作中国的缩影,我还希望通过我对故乡的描述,让人们联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莫言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的《生死疲劳》是一部有关土改的小说。他在开篇引用了佛家的概念,他说,“写作有慈悲,写作有自在。”
  通过慈悲和自在的书写,莫言的作品成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他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活,“站在人的角度上,超越了地区和种族的界限。”
  莫言代表作
  《蛙》(长篇小说):2009年首次出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生死疲劳》(长篇小说):2006年首次出版,获第二届红楼梦奖首奖。
  《四十一炮》(长篇小说):2003年首次出版。
  《檀香刑》(长篇小说):2001年首次出版,获台湾联合报2001年十大好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丰乳肥臀》(长篇小说):发表于1995年,获“大家文学奖”。
  《酒国》(长篇小说):19 9 3年首次出版。
  《天堂蒜苔之歌》:1988年首次出版,莫言第一部长篇小说。
  《欢乐》(中篇小说集):1987年首次出版,收入20多部中篇小说,艺术风格鲜明,各具特色。
  《红高粱》(中篇小说):1986年首次发表,后由张艺谋等人合作改编为同名电影。
  《透明的红萝卜》(中篇小说):1985年首次发表,莫言成名之作。
其他文献
据测,2011年底中国人均GDP将达到4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普通中国人在衣食无忧的同时,开始对生活怀有更高的期待和梦想。无论是生活刚起步的年轻人、事业有成的中年人、空巢老人,还是初尝创业艰辛的创业者、再就业的工人、在城镇化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都对新一年的生活充满了期待,既有对住膀等物质生活的期望,也有对子女教育、家庭和睦、创业发展,以及精神世界的追求。    郝留焰:想有一个安稳的
健康是生命的源泉,事业发展的本钱,家庭幸福的基础,民族兴旺的标志和国家昌盛的保障。健康长寿是人们追求的理想。  10年来,中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健康不断改善  10年来,中国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集中体现在国际公认的综合反映健康水平的几个重要指标上。  人均期望寿命。人均预期寿命是
贵刊第10期《改革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一组文章报道了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精彩故事。创新不仅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而且具有乘数作用,可以放大各生产要素的效应,从而提升全社会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转型升级。新一届中央政府反复强调创新,正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10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强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改革之路从
2009年在外国外交史上可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走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心,这可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也是国际关系当中一个全新的事物。我们走到世界舞台中心比我们原来的预期要早,是金融危机加快了这一进程。由于这是一个新事物,我们缺乏思想准备,一定还不适应,也面临许多新问题。我想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是心态。我们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心态?我看还是平常心好。所谓平常心,就是泰然处之,按
2012年行将过去,我们中国人在回顾一年的国际形势时,往往更多地会想到我们同邻国的领土争端。然而,世界很大,中国的外交舞台也很大,我们必须放眼全球,仔细分析、观察和思考,才能对过去一年的国际形势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2012年,国际上发生的事情很多,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过去的一年里,50多个国家举行了选举,领导人更迭,国际舆论议论纷纷。然而,2012年国际形势最突出的特点是,国际关系中
3月26日,中国外文局出版的《携手共进——纪念中墨建交40周年》画册首发式在墨西哥城举行。  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中国驻墨西哥大使曾钢、墨西哥参议院亚太委员会主席卡洛斯.希门尼斯参议员、墨西哥外交部亚太司司长阿曼多.阿尔瓦雷斯公使在首发式上致辞。墨西哥前總统埃切维利亚代表、第三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努尼奥,前驻华大使李子文,墨中友协,墨西哥中国商会,墨西哥头版俱乐部,拉美记协,墨西哥全国记者协会等中墨
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来临前夕,本刊记者前往汶川、北川、都江堰等地采访灾后重建。  都江堰到汶川的公路是通往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等著名景区的必由之路。地震前,这里奔驰的是旅游大巴。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辆辆满载建筑物资的大卡车。一座座川西风格、羌式、藏式房屋拔地而起,学校、医院等在加紧施工,汶川县城在原址重建,北川县城已选新址并规划好。  在映秀镇,记者正赶上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天空下着雨,似
产业合作已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与目标,而且在“经合会”框架下建立了产业合作小组,以试点方式推进两岸产业合作。然而,现行机制下的两岸产业合作进展并不顺利,效果不如预期,这里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与问题。其中,在推进两岸产业合作与产业发展中,需要处理好如下几个重要关系。  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尤其是两岸推动的产业试点合作。不可否认两岸的政策导向是非常重要的,提供一定的政
台湾原住民过去被称作“番”,“番”字带着强烈的中原汉人的沙文意识。原住民生生世世在台湾的延续和传承,成就了台湾文化的多元。前不久,就台湾少数民族的保护和发展等话题,台湾原住民发展协会理事长华加志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族群:从9个到14个  今日中国:《赛德克·巴莱》的上映,引发了大陆观众对台湾原住民的关注,台湾原住民地区的旅游也随之很火,能介绍一下原住民目前的状况吗?  华加志:台湾的原住民目
在台北外商银行工作了6年的詹慧君与来自高雄的钢琴老师林庭妃梦想能在一个身心安静的地方,拥有一亩自己的薰衣草田。为了圆梦,两人扛着全部家当来到山很多、树很多的台中县新社乡中和村,种起了向往已久的薰衣草,没想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种薰衣草,晒刚爬上山头的太阳  詹慧君喜欢看电影,经常把自己融入电影情节中。她曾设想电影中有两个喜欢花花草草的女主角,在偏远的山上拥有一亩花田、一家咖啡店。女主角之一名叫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