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hxl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古诗文教学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标准》还指出,要“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019年,我省中考就要求学生完成61篇古诗文的背诵。近两年,我省中考的语文试卷,不仅增加了古诗词的鉴赏题,古文阅读也有了新的考试形式。因此, 教学唯有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习总书记的讲话和文章,处处彰显着历史文化底蕴,也让我们知晓学好古诗文的重要意义。
  但目前来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状况不甚理想。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缺乏兴趣。那么,这种不容乐观的现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观察,将其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是学校和教师的因素。一些教师本身就缺乏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爱好,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平时学校也缺少学习古诗文的氛围,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目前,古诗文的教学工作还是以应付中考考题、教学生一些答题技巧为主,没能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朗读、思考、赏析作品。这样就导致学生缺少品赏文学经典的意识。此外,由于升学的压力和所谓的教学评比,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只能圈出一些经典的名句让学生背诵,致使学生对古诗文名句名篇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在这种情形之下,再精美的古诗文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又从何而来呢?
  二是家庭和学生的因素。现在的学生很少主动去背教科书以外的古诗文。原因有很多,比如还在小学阶段,家长就让孩子报各种特长培训班,他们的周末和假期几乎被排得满满的;到了中学阶段,家长又重理轻文,学生可以在一道数、理、化题目上花费半个多小时去思考,也舍不得花几分钟时间去预习、诵读古诗文,更别说背诵了。此外,如山般的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而史、地、生、政也门门要求学生背诵;学生偶尔有一些时间,也是想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听听歌、看看电视、读读漫画,来放松一下,怎么会花时间去品味、背诵古诗文呢?就家长来说,大部分家长长期外出打工或经商,基本不可能督促孩子的学习。他们把孩子成绩的提高,更多地寄托在老师身上,甚至有些家长只是简单地要求孩子学好书本的内容。
  然而,令人高兴的是,近两年传统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中国人的关注,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这些节目让一大批家长和孩子重新关注中国古典诗词。趁着这股热潮,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如何进行古诗文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好并爱上古诗文。
  二、如何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
  语文,是诗意的天空,课堂是学生的乐土,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营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沐浴其中,身心愉悦呢?在这里,笔者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第一,营造诗意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要精彩地导入新课。如讲授《论语》一课时,笔者就以习总书记用过的典故导入课文。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等。然后问学生,你们想知道这些话的意思吗?它们出自哪里?最初又是谁说的呢?最终让学生喜欢并乐于背诵《〈论语〉十则》。此外,还可以用成语或名句导入课文。比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笔者在课前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或名句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以便增强学生学习《醉翁亭记》的兴趣。还有以精美语段导入课文。文言文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描写,或叙述,或议论,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笔者上课时,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了这一段,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其次,鼓勵学生展开想象,再现古诗文描绘的情景。想象是诗词赏析必不可少的前提,要想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就要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回到诗人创作时的情景之中。2018年,我省中考语文试卷上的古诗词阅读是曹操的《观沧海》,其中一道考题是这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个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作为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诗句的含义自由地发挥想象,借助诗人选取的典型意象,如大海、日月星辰、银河,生动描绘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壮观景象。这样的想象教学,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知人论世,把握古诗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品多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因此,在品读古诗文之外,还要探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生活境遇,如此才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教授《出师表》时,笔者先给学生讲述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愿望。然后刘备亲自前往隆中,三顾茅庐,诚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大业。而诸葛亮则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懂得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情谊,学生们也就理解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表达的“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
  第二,打造书香校园,提高学生兴趣。
  如果说课堂是播撒诗意种子的乐土,那么学校就是学生获得诗意的精神家园,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枢纽站。为了让我校师生更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学校极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把校园装点得充满诗意。走进校园,就会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氛围:校园的书报栏里,操场的四周围墙,“梦笔长廊”的廊柱上,都张贴、悬挂着古诗词;长廊边的橱窗里,放着师生捐的图书;每一栋教学楼中的过道拐角处,都有名家诗文,甚至还有师生的习作;班级的黑板报,专门留出一块空间用来摘抄经典诗文,一天一换。学校还常常举办诵读经典古诗文比赛以及诗歌创作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构建书香和诗意的家庭。
  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快乐的校园,更离不开温馨诗意的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是诗意的乐土。这几年,我校在周末会举办“文学沙龙”以及专题讲座,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家校共学经典的活动。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很大影响。央视播出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个叫陈思婷的女孩脱颖而出,这源于她那位当语文老师的妈妈。据陈思婷的妈妈介绍,小思婷刚会说话时,就让她接触古诗。两岁学诗,6年坚持抄写诗词,诗词积累超过6000首。可见小思婷能够走上央视的舞台,被万众瞩目,绝非一日之功。另一位叫顶顶的小朋友(董洁的儿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尽管董洁平时工作很忙,和孩子见面的时间也不规律。但是董洁却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自己空暇的时间里,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读诗品词。她说:一起阅读的这种习惯,是孩子和父母之间一种很好的相处方式。一个爱学习、爱阅读的家长,他的孩子多少都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由此可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古诗文的学习中来,是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学生把在学校学习古诗文的成果汇报给家长,家长把自己的体会反馈给孩子,家长和孩子一起感悟古诗文的魅力,从而让每个家庭都洋溢着诗情画意。
  总之,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校和家庭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厌学”古诗文变为“乐学”古诗文。如此,古诗文教学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
其他文献
《赤壁赋》,开篇写“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物我两忘的欢快,接着写“饮酒乐甚”时忘情的“扣舷而歌”,“吹洞箫”的“客”“倚歌而和”,然而情感却在此时出现突转——“苏子愀然”。苏轼在欢乐的极点为何会乐极生悲掉入悲伤的境地呢?这一情感变化与苏子所唱之歌有密切关系,我们在此分析 “歌”的内容,探讨苏子乐极生悲的原因。  一、“桂棹兮兰桨”所传达的悲情  我们先看苏子所唱的歌: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基本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明确了语文教改和教学的主导方向。从工具性角度出发,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是主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从人文性出发,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的一部分,而语文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文学作品,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人文性,且语文课程主要是着眼于对学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对提高个人素养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中的阅读教学更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增长见识、培养情操,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轻松提高语文成绩。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更加重要,这一阶段会学习文言文,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的内容。但是,在偏远的农村,想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有一定困难的。由于农村比较偏僻,书籍较少,孩子
语文课堂教学是否科学有效,是否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找到解决课堂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课堂效率。这犹如一盒礼花或一排鞭炮的导火线,只要点燃导火线,就能引燃鞭炮。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这根提高课堂效率的导火线,使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简单化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要找到这节课的核心问题,解决了核心问题,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就能迎刃而解。  课堂重在启发引导,
语文作为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只有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應用于实际,才能凸显其价值。而目标教学法与语文这门应用性强的学科是完全适应的。以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环节中发挥教师为主导、初中生为主体的作用,在师生相互配合下,发挥目标教学法的优势。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初中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满足了当下应试考试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将语文作为实
当前,初中学生由于缺少引领,在古诗文学习中往往陷入被动接受、片面认知的恶性循环,缺乏深度的思考以及多元的理解,课堂高耗低效。面对此情况,把“多元化立体”教学理论中“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的思想应用到初中语文唐宋诗词教学上,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创新。具体来说,“编年式”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思路。  一、按时间划分作者作品,了解时代特点  我们把唐朝诗歌的发展分为
“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读对于学生积累、建构语言能力,形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至关重要。但现实中,“放牧式”的自由散读、“应试式”的以练代读等消极晨读现象较为严重。如何革除积习,使晨读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走上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之路值得我们探索。  一、开展课内篇目诵读活动,使晨读有法可循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人的一切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理,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而表达得
一、问题的提出:缘于“困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踐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应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自主情感,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尊
古诗词作为古典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是非常高的,能够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仅如此,古诗词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对较大的比例:在人教版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诗词的数量达到10首以上,数量多,且种类不一。但是,由于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鉴赏能力不足,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质量不高,导致了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低下,难以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内涵。因此,教师
小学低年级的写话是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前奏,是作文练习的基础。现在的学生一谈到作文都是唉声叹气,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因此,在我看来,一、二年级利用写话给孩子们打下写作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中对一、二年级学生提出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