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田星六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5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诗稿作品的大量遗失,湘西诗人田星六的诗词作品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诗词中的家国情怀更是少有关注。本文主要以田星六求学立志、政治革命、文化教育为研究角度,分析其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以期为进一步保护、传承、研究田星六诗词提供参考。
  【关键词】田星六;诗词;家国情怀;湘西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27-04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20SKX47)。
  作为诗人,田星六一生笔耕不辍,工诗善词。田星六的诗词著作颇多,有《晚秋堂诗集》 8卷、 《晚秋堂诗续集》18卷、《蔗香馆词》2卷、《黄叶秋灯词》1卷、《晚秋秋词》2卷、《蓉江词》 l卷、《片砚冬心词》1卷、《龟壶词》 1卷、《新绿山庄题词》 1卷等等,曾在苏州《国学论衡》 《文艺捃华》《南社湘集》及《船山学报》上发表部分诗文,稿件失毁甚多,现仅有《晚秋堂诗词选》传世。
  田星六(1872-1958),又名兴奎,号晚秋居士,湖南凤凰人。受到富含游侠气韵的湘西山水的滋养,他的诗词豁达豪迈,满怀奇情壮志。“自笑而自歌”,执剑诗酒走天涯,字句间洋溢豪爽霸气。少时求学,坚定理想,勤奋探索。田星六出身贫寒,依旧刻苦求学。不辞路途遥远,往返抄书自读。童子试时,作诗展才气。几年之后,贡入太学,补岁进士。1903年秋,因品学兼优被熊希龄在常德创办的西路优级师范学堂录取入学,与宋教仁、林伯渠等同学。之后,进入日本的宏文师范学院进修深造。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黄兴、秋瑾等进步青年,深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后经人介绍,加入“同志会”“同盟会”,成为同盟会早期成员之一。盛年入世,鼓吹革命,唤醒社会。1905年,田星六学成归国。在接受了中西师范教育之后,他主持学务,兴办学校,改革学堂。在风雨摇曳的年代,诗人不改文人风骨,用毕生所学兴教育救国之法。在任四川军医学堂提调期间,他兴办报纸,鼓吹革命。1911年,他在四川积极响应辛亥革命。1916年,护法军兴,赴前督战。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成为一位真正的侠士,抛头颅,洒热血,势在必行。“龙睇虎啸争成败,大计吾还主武昌”,为解救水深火热的社会,义无反顾地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老来幽居,闲情赋诗,壮心不已。田星六解甲归田之后加入文学社团“南社”,与柳亚子、高吹方等人结为好友。以诗会友,诗词往来不绝。居乡期间,助力家乡发展,关心民生疾苦。1937年,凤凰县城遭到围攻,诗人写下“夜迟坐难寐,溪竹玄秋鸣”的诗句,对县城人民遭遇的苦难感同身受,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深恶痛绝。即使老之将至,依旧心系家国,拳拳爱国之情化作血液流淌一生。
  一、八方风雨,笔下生花展抱负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青年田星六家贫好学,饱读书卷,精通诗词。年少时意气风发地走出湘西大山,带着一股侠气,憧憬在高远的天地间一展宏图。求学常德,留学日本。见证了祖国在风雨摇曳中遭受凌辱,保家卫国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在求学时确立理想的他,将抱负化作笔下的一首首诗词。
  参加童子试的田星六曾赋诗“晚凉卷尽洞庭秋”,初显飞扬的诗情才气。将要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之际,与朋友一齐登上城东八角楼,写作《与诸友醉饮登城东八角楼》。开怀畅饮,临楼远眺,“八方欲翻四海扫,上楼一笑九洲小”。四海皆可扫扫平,九洲尽收眼底,用近乎狂妄的语气道出大展身手的渴望与自信。经过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时,他挥笔洒墨,作《晓过洞庭湖》,“游客豪意横沦溟,八九云萝一口吞”,展现出豪情壮志。湘西的奇山异水,洞庭的汪洋浩瀚,浸润了他的胸襟,涵养了他的才情。在走出家乡后,田星六开始了一段崭新的求学之路。
  因为品学兼优,田星六在1903年秋被选入翰林熊希龄在常德创办的西路优级师范学堂,与宋教仁、林伯渠等人成为同学。西路优级师范学堂是一所专门培养师资近代高等学校,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成为湘西北革命的策源地。学堂革命根源深厚,革命志士辈出。在此种教育环境的熏陶下,田星六的心中日渐萌生革命报国的信念,思考如何运用所学改革教育得以救国。1904年,作文《吾国如何自强》,提出了改革政治、发展教育等一系列主张,字字珠玑,见解独到,其文被全校师生传阅。
  不久,熊希龄将田星六选送日本留学,进入宏文师范学院学习。在由上海乘轮前往日本长崎的途中,他目睹了日本运兵攻打旅顺口、大连,悲愤伤心而作《日俄战争感赋》。日俄列强发动战争争夺我国领土,积贫积弱的祖国无力抗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神圣土地遭受无情凌虐。面对清政府软弱不敢作为,人民尚且麻木无知的社会现貌,他忧愤难平,作诗发慨。这也坚定了他學成归国定要不负所学,唤醒民众、解救社会的决心,赴日留学之旅多了一份破釜沉舟的悲壮。在日本宏文师范学院学习期间,田星六结识了黄兴、秋瑾等一众革命青年,尤与黄兴相交甚笃。深受其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他明白为了中国革命事业,以身许国也义不容辞。客居日本,漫无边际的大海无法阻断对家国的思念和牵挂。他写下《海东感兴四首》,其中一首写道:“铜驼泣雨卧荒榛,坐见天骄斥凤麟。铁聚九州成几错,丝牵一发击千钧。能乘竹筏行浮海,厌说樱花独占春。笑里睡狮群自慰,艰难薪胆更何人。”即使岛国春天的樱花开得再美,他也并无留恋,只想回到隔海相望的故土。诗的最后引用卧薪尝胆的典故,自比勾践,屈身日本,只为有朝一日能以“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气魄赶走帝国侵略者,东方睡狮在千呼万唤中觉醒。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田星六勤奋好学,严谨治学,在诗词方面取得了颇高的成就。从湘西的凤凰古城,到常德的朗水头,再到日本的长崎,求学的步伐从未停下。少年时立下鸿鹄之志,坚定的信仰矢志不渝。青年时期的诗词,体现了他的潇洒侠气,昭示了他的远大抱负,彰显了他的家国情怀。   二、沧海横流,如椽巨笔书志向
  忧深厝火积薪前,拊枕闻鸡起着鞭。田星六的诗词创作不仅浓缩着青年人求学的救国抱负,而且凝聚着坚定不移的爱国志向,更有着在那个风云诡谲的时代,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奔走奋战的缩影。在日本留学期间,田星六完成了家国情怀的精神重构,经历了日俄战争的愤慨,民族遭受苦难的悲伤,他的诗词创作经过了伤痛思维的沉淀。受革命友人与革命思潮的影响,民主革命之志化为田星六诗词创作的血脉,从此,他那诗词脉络中流淌的不只是青年人心系家国的柔情与抱负,还有愿为革命牺牲的豪情与势不可挡的时代洪流。
  1905年,田星六怀着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的决心从日本回国,和当时的许多青年学子一样,田星六目睹了日本的强大,深因国家危急而焦虑不安,救国心切的他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化为实际行动,投身于兴办教育、参加革命宣传工作之中。1909年,经熊希龄推介,田星六出任四川省军医学堂提调,创办《蜀江报》《醒世报》,鼓吹国民革命。在此期间,他兼任主持江安营防,加入四川嘉定、叙州的同志军,向熊希龄呈诗四首,诗中写到“誓从水火救苍生”,表明自己救国救民之志,更直言革命是天意所归、民心所向。1911年,田星六策划江安营防,响应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田星六客居成都三年,始终不泯救国之心,关心国事,其诗词创作紧密联系现实,书报国之志。他在《秋日杂兴十首》中写到“客吟一囊在,心事五更愁”,为国担忧的诗人夜不能寐,满怀愁苦无法消散,“开匣看吴钩”更是流露出他为救国救民,愿英勇杀敌的心迹。之后,护国战争爆发,田星六几度出仕,在湖南,他协助程潜、陈强等革命党人稳定局势。1917年,护法运动兴起,田星六在《破帽集》序言中写到“汉鼎重光,大盗横僭,赤帻黄巾,应时纷起。而吾聚米案头,磨墨盾笔,卖刀画平盗之策,扬旄会讨贼之师,披艰荡险,弛弛而逐逐,头上已流尘压眉矣!”在这个张勋复辟、军阀内斗、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激荡之年,诗人在革命的风口浪尖上,坚定地拥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以笔为盾,思讨贼之策,高举革命的旗帜与革命党人会合,田星六深知革命艰险,几多挫折,但他绝不畏惧退缩,毅然奔赴前线讨贼,其深切的爱国之情在这首诗中可见一斑,一位奋起革命、不惧生死、堅毅勇敢的爱国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护法军起,田星六出任湘鄂联络使,同时兼任广东政府陆军团长一职,赴前线督战。此时,身着长衫的他,奉命率师援助湖北攻打吴佩孚,赋诗《北征》:“久乱宁国福,连师驱北征。荆襄关大计,戎马到书生。冷雨关山雪,长刀子弟兵。艰难念民役,孑立望承平。”这时,田星六不只是心忧家国的诗人,更是极富战略眼光的革命家。他率兵与黎天才会合,在宁都郊野与北军僵持数月,最终打败吴光新部。
  田星六的诗词,不仅涵盖了展示民主革命的时代之作,还涵括了悼念革命烈士的凭吊之作。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清廷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1906年,革命党人策划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起义失败后,革命烈士刘道一被清政府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田星六在长沙悲痛万分,“横杯磨铁剑”,恨不能立刻上阵杀敌,“兀立泪如霰”,洒酒哭友人,作悲歌《长沙寓中哭刘仲示王二》深切怀念刘道一。黄花岗起义失败后,田星六作诗《冬月杨麓生墓上》《听客谈粤事悲书》等缅怀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几日雨复雨,满地黄花黄。南望愁不语,冷云下高岗。”诗人塑造的是荒凉悲壮的意境,表达的是浓厚真挚的哀悼之情。1913年,昔日同窗宋教仁遇刺身亡,田星六作诗《吊宋教仁示禹大燕北》,“一刺中要害”,开篇不加渲染地指出北洋军阀的残酷暴行,“晚凉客灯寒,野鸟哭荒木。箧中楚骚在,试捡《国殇》读。”全诗凛然悲壮,饱含田星六对宋教仁爱国正直,虽死犹生的赞美,又深怀哀伤悲痛之情,如歌如泣,真挚炽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田星六,作为诗人,满腹才华,心忧天下,创感兴国事之作;作为革命家,独具只眼,平定天下,挥军会讨贼之师。田星六有着传统士大夫“修齐治平”的人文理想,又兼具志之所向,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担当,他为官从政,是为了救民于水火,开安稳之局势,他身上的家国情怀不单是如椽大笔下的诗词创作,更是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壮阔胸襟,更有作为教育家的他,在人生开始的湘西文化坐标上的精神归属。
  三、带砺山河,字字珠玉念家国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中,湖南省多次掀起东渡日本,教育启蒙的浪潮。对此,张朋园这样说道:“湖南敢为当时中国之先,是历史的选择,亦是当时湖南人心中的那份家国情怀所致的。”这份特殊的情结同样也指引着留日学生田星六归国回乡、投身教育。
  1905年,他留日学习顺利回国。除受邀主持辰沅道学务外,他还开办凤乾永晃四厅中学和蒙养学堂(后改为模范小学堂,现为凤凰县永昌阁小学),并出任凤乾永晃四厅中学校长。后担任镇竿道劝学所长,且大力发展苗乡教育事业,大胆改革地方学堂体制,并为常德西路师范学堂讲授中文、日文。值得一提的是,1905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乡村社会与乡绅阶层转型加快。作为吸收日本明治思想与西方理论的新知识分子,他在谲美的湘西沃土上传播新式教育思想,促进新式教育改革,创办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特别是对乡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创办与改革,从低年龄段开化民众,培育情怀,普及教育。据沈从文作品记述,他的老师田名瑜年少时是一个“典型的顽童”,一个标准的赌徒。后拜于田星六门下学习古文诗词,改邪归正,学有所得,成为南社有名诗人,促进了近代文学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的进程。
  1909年,他创办《蜀江报》《醒世报》宣传革命。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且闭塞,信息敏感度不高。早期的报纸报刊称为民众传播革命思想,为知识分子关注国内外大事提供了平台,并促进了边陲地区新闻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北征后,他坚持不就官职回乡办学著书,创办《湘沅》报、凤凰简易师范及附属小学等学校,培养不少驰名中外的作家、画家、教授。不久经傅钝安介绍加入当时有名的文学社团南社,后还加入章太炎所主办得苏州同学会,并任《文艺捃华》编辑。   “松菊荒矣,三径苟无?具晋陶北窗下,宁易言高卧耶!然违己之苦,实有甚寒恶者,五斗米不能折人腰,一咏浩归矣。闲出看山,兴尽辄返,可问之岫角云,曰:且归集”。护法运动接近尾声,官场角逐仍在继续。他对官场的疲倦,对自然的皈依,让他选择在“退”与“隐”中诠释家国情怀。不为五斗米折腰,遍历山河学渊明。他既描摹山川之美,又控诉社会不公。在他的《百一集》中,他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赞美家乡。“青山十万翠烟重,第一南华是主峰。四合松涛云不断,时来添打寺门钟。”“绕木啼鸦恋冷红,乱山争出夕阳中。我来残垒观秋色,黄叶一天吹晚风。”他解归后的诗词欣赏美景也感伤国事,在《且归集》中,他直截了当地揭露社会官员贪污腐败,奸商违背仁道,人民苦不堪言的惨象。“银币铜币贱如土,廛货居奇利奸贾。百灶灰寒袭空釜。袭空釜,啖粃糠,儿在军,娘在床。朝方鬻宅夕即田,乡头挝门勒新娟。蝉翼花票重分摊。重分摊,入公少,恶土豪,私饱囊。农何所遗牛与驴,贱欲掠之火其居。民与死抵伤民躯……”早年他委任芷江盐局局长时,他就因余盐涨济贫困为群众赞颂。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为人民发声,为人民办事,与人民共情。
  加入南社期间,他与柳亚子、金松岑、高吹万、王立穆相交至深。正如他在《南音集》中所说“南社以文章气节鸣称于时,多铮铮音。始识悔晦,识钝安,入社识亚子、玄穆,继如诸硕流鸿彦,亦有吟答,然其半神交也”。《南社例十八条》规定:“各社员意见不必尽同,但叙谈及著论可缓辩而不可排击,以杜门户之见,以绝争竞之风”;“品行文学两优者许其入社”;“社员须不时寄稿,以待刊刻”。这表明南社是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也是切磋“学问”、捣破“‘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的好梦”、议论“中国向何处去”的各种方案的载体。它的结构相对松散,即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党派或组织协会,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没有严苛的纪律约束,没有特定的职业限制,只是通过开雅集和编社刊(即后来的《南社丛刻》)聚合社员。通过办报刊、兴新学,凝聚共识,推动思想启蒙,发挥“觉民”作用。对10年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来说,南社开新风、育人才,起到了先导作用,南社诗人群体是黎明前黑暗中的探路人。
  《和悔晦屯艮兼寄亚子洞庭诸君》《和悔晦闻乱元韵》《次悔晦读六月十二府令韵》《寄怀悔晦》等诗词包括许多与柳亚子的诗词往来恰恰是南社“品行文学”的表现。这些诗词以韵语传统文化因子为依托或慨叹国家前途走向、或提倡气节情义、或举办文酒诗会、或交流书画创作,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都內化为南社凝聚力的一部分、近代文人救国救民向心力的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湖南文史馆馆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和凤凰县人民代表,谢绝北上著书,毅然回乡撰述,与民同乐,度过晚年。1958年,与世长辞。
  近九十载的光阴,田星六未曾辜负分毫。无论是年少时求学立志,诗中展抱负;抑或是壮年时革命报国,以笔书志向;还是垂老时心念家国,抒心中忧愤。他勤勉一生,诗文颇丰。热烈而执著的家国情怀,在他的诗词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田星六.晚秋堂诗词选[M].长沙:岳麓书社,1992.
  [2]郑逸梅.南社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胡朴安.南社丛选[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
  [4]丘陵.南社诗人田星六和他的诗词[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3).
  [5]杨瑞仁.凤凰之“仙”与凤凰之“龙”——谈凤凰县土家诗人田星六与苗族作家沈从文[J].民族论坛,2005,(08).
  [6]张英达.南社诗人田星六田园山水诗研究[D].吉首大学,2019.
  [7]张群.田星六诗歌的酒意象研究[D].吉首大学,2018.
  [8]石杨秋.田星六诗歌研究[D].吉首大学,2017.
  [9]龙泽巨.省立二师:湘西北革命的策源地[J].湘潮,2003,(04).
  [10]赵强,全荣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湘西自治州党史概述[J].湖南党史月刊,1987,(09).
  [11]张祚崑,朱小宝.湘籍留日学生与湖南近代教育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05).
  [12]邓利平,周希.民国时期湘西报纸影响谈[J].新闻界,2016,(24).
其他文献
【摘要】《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也是叶圣陶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相较于时间维度,从空间转移的角度看倪焕之的生活道路显然更为切合。在“城镇—乡镇—上海”的空间转移过程中,倪焕之完成了三个“有望—无望—有望”的互文叙事,这正是他追求真理,勇往前行的证明。  【关键词】《倪焕之》;空间转移;互文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1834年别林斯基在《望远镜》的副刊《杂谈》上发表成名作《文学的幻想》,随后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文章和提出了许多文学和美学创见,奠定了其现实主义批评开创者的地位。他所提出的文学民族性思想、文学与现实关系的论述至今不朽。别林斯基的文学理论遗产是值得人们研究和探讨的,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别林斯基关于文学民族性思想、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理论对当代文学创作及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别林斯基;俄国文学;民族
期刊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代表之一,是马克思初次尝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经济学展开批判研究。基于中国知网的409篇期刊文献对著作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探索相关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实践”“异化劳动”等,并对其进行前沿探索。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子承父业这一观念在社会上享有根深蒂固的认同感,但它隐藏的是阶层间不公平的代际传递。以布尔迪厄的再生产理论观之,资本主义社会的子承父业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造成的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掩饰。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教育提供文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学校教育负责审查和排斥,这使优势阶层稳固自己特权的同时将下层阶层排除在外,是优势阶层对自身利益的变相维护,这种维护进一步稳固以优势阶层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关键
期刊
【摘要】武侠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植根于中国人骨子里特有的江湖精神,几代人回忆里的忠义情怀。虽近年来在市场上引起反响的武侠作品逐年减少,但通过对热播的武侠剧《山河令》进行分析,可以对比大陆新武侠和传统武侠作品的异同,从而得出中国武侠作品的典型人物的类型转变、“侠义道”精神的重置和海外文化输出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江湖;新武侠;年轻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从表面看,“封建”一词自古便有,来源于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到近代以前,“封建”一直被作为与“郡县”相对应的词汇使用。近代兴盛起来的“封建”一词,却是对西文“feudalism”的翻译,虽与中国原有的“封建”在语义上有一定联系,但其内涵已扩充,从而引起诸多纷争和讨论。本文拟从国家体制、社会与政治批判三个角度,对“封建”一词进行梳理。  【关键词】“封建”;国家体制;社会与政治
期刊
【摘要】《深入北方的小路》是作家弗拉纳根的巅峰之作,在这部以日本“死亡铁路”集中营战俘为题材的小说中,弗拉纳根展示了日本文化矛盾的两面——对美和崇高的极度追求和对普通生命的极度残暴,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二战中日本文化与侵略的共谋。  【关键词】弗拉纳根;《深入北方的小路》;二战创伤叙事;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
期刊
【摘要】评书艺术是中国口头文学的优秀代表,无论是精彩的打斗场面还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与评书表演艺术家的精湛表演技巧分不开。传统评书长篇居多,龙套人物三教九流层出不穷,但以前的老评书艺人大多目不识丁,却能牢牢记住书中人物的姓名与绰号且能根据自身积累的说书经验自行创造人物姓名与绰号,本文就这一现象作梳理分析,解释其成因。  【关键词】评书;龙套;书套子;姓名绰号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改编自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作品,讲述了一位数学天才石神利用缜密的逻辑思维设下一场迷局,只是为了帮助失手杀死前夫的邻居靖子和她的女儿脱罪。随着警方的调查和天才物理学家汤川的不断推理,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本文主要是从《嫌疑人X的献身》的人物性格、情节安排、主题意蕴这三个方向进行剖析,其中石神的“献身”、汤川和靖子等人的两难选择以及电影的结局,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怜悯与恐
期刊
【摘要】中国考古学自从20世纪初由西方传入以来,中国陆续出版了对西方考古学理论介绍的著作,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学者也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诸多努力。理论对考古学非常重要,是考古学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考古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并且不断地影响着考古学者们的工作,对考古材料的解释说明是一个指导框架。  【关键词】考古;考古学理论;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