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漫“簪花”话宋朝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an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篇·清晨早起,小阁遥山翠。颒面整冠巾,问寝罢、安排菽水。随家丰俭,不羡五侯鲭,软煮肉,熟炊粳,适意为甘旨。中庭散步,一盏云涛细。迤逦竹洲中,坐息与、行歌随意。逡巡酒熟,呼唤社中人,花下石,水边亭,醉便颓然睡。
  ——宋·吴儆《蓦山溪·清晨早起》
  宋朝文人心中自有山水;宋朝人往往比今人更清楚什么是美,什么是生活;如果活在宋朝,你会更懂得追求生命的意义吗?
  宋朝有大美,且奇。
  自古说“美”,似乎万变不离女子。且看彼时的皇后画像:前额、太阳穴,连苹果肌上都仔细贴了珍珠花钿的妆容,乍看似乎多少得花哨有余,端庄不足;其实不然。
  泱泱历史如歌,在对的时间邂逅别样的美,后人只须用心揣度其当下特有的质感罢了。再看彼时的“簪花”,无论男女皆可尽之,实在是另一份颠覆传统的流行——
  “花事”乃“瑞事”。
  北宋庆历五年,扬州太守韩琦是远近闻名的爱花人士。所谓“花木成畦手自栽”,韩太守自家院里的一株芍药总归不负主人悉心,每逢花开时节,那猩红色的瓣儿娇羞含笑,偏偏中间萦绕一圈黄灿灿的蕊,美其名日“金缠腰”。碰巧这年,此株芍药的一根枝条上竟并蒂而出四朵花,一时间惹来啧啧赞叹。好花自须共赏,韩琦遂邀驻守在当地的王安石、王珪前来府中,顺道将路经此地的陈升也一并邀来了。花好还须人合味儿不是?几杯甜酒下肚,韩琦开心地剪下四朵芍药,给自己头上插一朵,请三位友人各插一朵。此后三十年间,这宾客四人居然先后都当了宰相。由此,“四相簪花”的故事在坊间传为美谈。沧海桑田,直到清朝乾隆帝下江南时仍对“花瑞”芍药情有独钟,并特意将当地的“四相簪花宴”带回京城列入满汉全席。“以花为媒”的机缘,“天人合一”的祝愿,“四相簪花”的传奇应的是景,诉的是情。宋人对花的爱慕与企托犹若一股奇幻又独特的馥郁之风,扶摇直上。
  事实上,“花事”之风并非始于宋代。且追溯男子與花的渊源,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相当爱花,不过止于佩戴熏香的小趣味而已;隋朝时期男子开始戴花,外出狩猎的太子亦不惜专程插了金花以作衬饰;唐朝时期,《全唐诗》中依稀存有关于“男子簪花”的民间描述……然而直至宋朝,无关男女的“全民簪花”才成为普世的审美归宿。
  是为“花语”?譬如菊花“延寿”,茱萸“辟邪”,梅子“凌寒”?是为“雅艺”?譬如焚香、挂画、点茶,“供花”就在那里不可或缺。所以邵雍一曲《插花吟》:“头上花枝照酒卮”;陆游遍游诸家园:“为爱名花抵死狂”……而才子苏轼,年轻时犹爱头插玫瑰,即使垂垂老矣尚有满满的勇气去簪杭州吉祥寺里盛开的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与苏轼的有感而发相媲美,想必“簪花”已是大宋子民渗进骨子里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花事”乃“盛事”。
  诚然宋朝皇帝以“武”开得天下,后继者们却多富才情。澶渊之盟过后,宋真宗准备封禅泰山以昭盛世,特命陈尧叟作东京留守,马知节作大内都巡检使主持京城事务。临行之前,君臣三人头上簪好千叶牡丹,在后苑亭里杯弓交盏。酒过三巡,真宗示意陈尧叟将头上的簪花弃之,复从自己头上取下一朵重新赐予。这可是莫大的恩宠哟,陈尧叟跪拜谢恩,马知节却多少生些醋意。二人出宫返程时有风路过,陈尧叟头上的牡丹不慎掉落一瓣。他不顾马知节打笑,慌忙命随从拾起并揣入怀中,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宋徽宗可谓“簪花”艺术的集大成者。这位精于书画的皇帝每次出游回宫,总是从头到脚一派春光:簪花,裹小帽,乘良马。不仅自个儿如此,连身边的侍卫宫女也无不赐花簪戴。据说徽宗的每个贴身护卫都拥有锦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宫花锦袄”的行头一度成了出入大内的“天子令牌”。《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苑”,小旋风正是趁徽宗上元节出游,骗到一朵翠叶花簪于幞头边方才混进了睿思殿。
  “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杨万里的诗作记述的正是宋高宗八十华诞的景象:御宴上“往来皆簪花”,好不热闹哈。宋朝皇帝爱花,“花事”也因此愈加细化:依据不同官次、品级等,簪花从品种、数量到颜色、材质等不尽相同。到了南宋时期,皇帝本人则更显气度,便在御宴中不再“簪花”而只行“赐花”,取的是“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的美意。


  宋朝“百官簪花”思潮涌动,那位小时候砸缸救伙伴的司马光却堪称一位特立独行者。宋仁宗宝元初年,二十岁的司马光喜中进士甲科。在朝廷专程举办的闻喜宴上,仁宗为表皇恩浩荡分赐给每位学子一枝花。其他人感激涕零,立马戴上以示谢恩,只有司马光硬是在旁人好心提醒“切勿抗旨”时才勉强将花插在了帽檐上。大宋朝廷将插花列为四司六局的专营项目,针对类似司马光这样不屑于领赏簪花的“问题臣子”亦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哪个胆敢不珍惜天子所赐之花势必遭到御史弹劾。如此“恩威并济”,“簪花”终于演变成大宋王朝法定的礼仪制度之一。
  慢慢地,上级赐花俨然成了身份的标识与殊荣的象征,相互赠花更是必要的公关手段……“花”的用场多了,宋朝的花卉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洛阳城郊牡丹遍地,每逢花季会向京师进贡大量的姚黄、魏紫等名贵品种;临安城郊的马塍、锦坞均设置花卉种植基地,或蓬勃葱郁,或繁华似锦;岭南地区气候温和,花匠们精心培植北方没有的珍奇花卉,于是乎“南花北运”:官方用的是马,民间靠的是船。元宵节簪雪柳,风筝节簪荠花,端午节簪茉莉,立秋时簪楸叶,重阳节簪黄菊……花田交错,花房林立,不同时节的花篮里装了数不尽的时令花儿,买者、卖者纷纷然又欣欣然。
  花既要采摘、运送、买卖、赏存,那么花卉保鲜技术当是必须的。宋人聪慧,有的是法子:“菜叶实笼中,藉覆上下”,如此“马不动摇”,能“御日气”;“以蜡封花蒂”,便可“数日不落”……冬季寒冷,许多鲜花奇货可居,机灵的花商便开动脑筋生产出一系列的“象生花”:锦帛、丝绢、琉璃……各种材料皆可拈来所用。象生花优点十足,自问世起很受上层名流欢迎,例如徽宗时的“滴粉缕金花”富丽堂皇,是以金丝细密镶嵌而成;“罗帛花”轻捷如翼,特别适用于大宴时的高华场景;“绢帛花”含蓄有礼,只在接待辽使时“示俭”使用……簪花文化普及的同时,花瓶、花盆等衍生品也摇身变为人们相互馈赠的文房雅物;赏花、斗花等各项文娱活动也活脱脱地闯进了千家万户。   “花事”乃“民事”。
  统治阶级如此爱花,普通百姓更是痴醉于这场博大的“簪花运动”。饮酒簪花、寿庆簪花、嫁娶簪花、节日簪花……任何红白紧要的关头总也离不得花。《宋史》中有个故事,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位孝媳,惨遭奸人陷害以“毒杀婆婆”的罪名锒铛入狱。可怜的妇人无法印证自身清白,很快被宣判死刑。行刑之时,她委托刽子手将自己头上的簪花拿下来插在干涸的石缝里,且无限悲情地祈示上苍:倘若这无根花能重新生长得枝繁叶茂方能证明我辈清白……作为执念的承托,这花果真极具灵性地应验而令世人唏嘘不已。另有记载,宋朝皇帝多有“大赦天下”的偏好,“罪人皆绯缝黄布衫,狱吏皆簪花鲜洁”,随着震耳的鼓声令下,狱吏解开枷锁放被赦罪人回归自由身。作为皇恩圣明的见证,这花直盼岁月安好。《鸡肋编》的记载最为有趣:“市中亦制僧帽,止一圈而无屋,欲簪花其上也”,原来为的是僧人日后有娶妻成家的意愿时行个“簪花礼”……
  以现实主义笔触见长的《水浒传》拥有梁山一百零八将,个个可谓铮铮铁骨,但若以“花事”论之,好汉们另一面的柔情也着有痕迹可循。病关索杨雄最爱在鬓边插粉色芙蓉花,清新雅致;短命二郎阮小五一方破头巾旁不离火色石榴花,绚烂夺目;浪子燕青名号好如其人,发边常年插满彩色四季花,缤紛间便是整个轮回……排行第九十五位的蔡庆本是大名府的小押狱,后来在梁山泊得了专管行刑的任务,与这份霸腥的行业截然不同,蔡庆帽檐上的簪花柔艳可人,“一枝花”的名号享誉江湖。


  正派人物如此爱花,反派人物倒也没啥例外。有说被世人唾弃的西门庆最爱头戴俗艳的大红花,一副花花肠子相就此展现得淋漓尽致。南宋时,“三朵花”“七朵花”“九朵花”常用作“江洋大盗”们的代名词,有抓尖卖乖之神秘,或劫富济贫之癫狂……不言而喻,宋朝“花事”里从不乏男子的身影,“七尺男儿尚可簪花”已经成为无关价值与品性的一种时尚。
  ……
  就感性与灵性兼具的“花事”论之,宋人对美的定义无关乎等级、贫富、性别与年龄,必然是公正而恪纯的。
  武将出身的赵匡胤素有“崇文尚文”的理念并向后世子孙始终推崇,在其逝世后的百余年,汴梁被金兵攻陷,藏在皇宫密室里的“石刻遗训”终被发现:“不得以言论之故,处死士大夫。”当然,囿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样的一条遗训恐怕难以摆脱其封建思想的局限,但无论怎样,宋朝努力营造了一种相对开明包容的社会环境,努力引导了全民富足、幸福至上的文化氛围,努力呵守了金子般的民心。
  ——有道是:宋朝有大美,全民皆可美。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商鞅的籍贯是春秋小国卫国,叫卫鞅。但他不是一般的卫国人,商鞅成为法家代表人物,絕非偶然。他从小就对法律专业特别有兴趣,那个时代叫刑名之学。后来做了魏国丞相公叔痤的家臣。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公孙痤有一双识人慧眼,他病倒不起的时候,魏惠王来探望他,问道:“您的病这样严重,万一不测,国家应托付给谁呢?”  公叔痤:“臣有一个家臣叫公孙鞅,年龄不大,才能非凡,真的是国家栋梁,希望大王将整个国家托付给他管理
期刊
《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jiāo)人僚兮。  舒窈纠(yǎo jiǎo)兮,劳心悄(qiǎo)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liǔ)兮。  舒懮受兮,劳心慅(cǎo)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liáo)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cǎo)兮!  月亮崇拜  《月出》是在写美人。然而美人还没出场,月先出场了,照着佳人、照着诗人、照着九州、照着被染上一层温柔色的河山。  《月出》每一段都是以月为起兴
期刊
他是随风潜入夜  他是润物细无声  他是我中年遇到的杜甫  不早一步不晚一步  恰恰好地熨烫了所有时光的褶皱  昧尽——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杜甫真好,说这话有点晚了,因为人至中年了。但也不晚,因为终于知道了杜甫的好。  少年读“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觉得天地都无情,也不理解江河万古和身心俱焚,又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没有分别过的少年,如何恨别?又如何惊心?  我只当小
期刊
由于上面所说,我认为若讲中国文化,讲思想与哲学,有些处不如讲文学更好些。在中国文学中也已包括了儒道佛诸派思想,而且连作家的全人格都在里边了。某一作家,或崇儒,或尚道,或信佛,他把他的学问和性情,真实融入人生,然后在他作品里,把他全部人生琐细详尽地写出来。这样便使我们读一个作家的全集,等于读一部传记或小说,或是一部活的电影或戏剧。他的一生,一幕幕地表现在诗里。我们能这样地读他们的诗,才是最有趣味的。
期刊
黄梅戏《天仙配》中,天上的七女下凡,欲配董永,请土地公主婚,只缺一位媒人,七女让董永喊话槐荫树:槐荫树,槐荫树,我与这位大姐结为夫妇,请你为媒,你开口讲话!  七仙女悄悄把羽扇轻摇,瞬间槐荫树眯着眼睛乐呵呵唱道:  槐荫开口把话提、把话提啊  叫声董永哎 你听知  你与大姐成婚配  槐荫与你做红媒、做红媒!  至此方名正言顺,槐荫树下喜氣洋洋,拜堂,成亲。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男
期刊
先秦时期的爱情与婚姻较汉以后的时代要自由,女性可以与男子到野外去约会,出嫁的女子也能得到最美好的祝福。就前者而言,《野有蔓草》可为代表。其诗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人所吟咏的美人,与他不期而遇,这是一次两人期许的、美好的约会。  而《桃夭》则是一首祝贺新娘出嫁的诗,开篇即以桃起兴,表达了对新人的祝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上古文学
期刊
有关画家张择端的记载  《清明上河图》有多种版本,真本《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年张择端所画,历史并没有张择端的记载,我们所能知道的唯一材料是金代张著在《清明上河图》卷尾题跋所提供的:“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画,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 《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期刊
我国的中医中药文化丰富而博大,包罗万象,蔚为壮观。有趣的是,中药里也有十二生肖。  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指的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其实,中药里也要十二生肖,而且,中药里的十二生肖一样不少。  中药十二生肖里的子鼠是鼠妇虫,它又名鼠姑,有破血瘀、利尿的功效。  中药十二生肖里的丑牛是牛膝,它有强壮腰肾的功效。  虎杖是中药十二生肖里的寅虎,它具
期刊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着的人是站不长久的;跨大步快走的人是走不远的;固执己见的人不会把事情真正看清楚;自以为是的人不可能把是非弄明白;自我夸耀的人创建不了伟大的功业;自尊自大的人不会被人拥戴成为君长。这些急躁炫耀的做法,从道的方面来说,可以说是剩饭和赘疣骈枝,都是多余
期刊
10月10日这一天,一篇来源于清华附小2012级4班的微信文章《当小学生遇见苏轼》刷屏了。这些刚刚小学6年级的“熊孩子”,像模像样地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还写了长长的论文。举凡人文、地理,旅游、美食,朋友圈、影响力等等,这些小学生用相对专业的研究,完成了对成人经验世界的一次全面辗轧。服不服?不服!很多人惊呼,这些孩子们想干什么?我们这些家长们又能干什么?  有不适感,不奇怪。毕竟,这样一份小学生“作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