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目前只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十种之多:发现法、解决课题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SQ3R学习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观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学设计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对于上好一堂课非常重要,而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教材的编排也是以阅读为主,每一个单元中,分别选入五篇课文,这些课文内容不尽相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大不相同,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教学,其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的方法可谓浩如烟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采用最适宜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
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阅读了大量特级教师、专家的教学方式,认为下面三种阅读教学设计值得学习。
一、给文章添加副标题
副标题是加在文章、新闻等标题旁边或下面作为补充说明的标题。我们在新闻阅读中,经常看到有的文章采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有了副标题,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楚了解该新闻的主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添加副标题,要求做到切合课文内容,和标题密切联系,用语要简洁。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可以叫学生给课文添加一个副标题,学生在仔细阅读了课文之后,拟出了很多而且很恰当的副标题。如“一个愚蠢的皇帝”、“一个虚荣的皇帝”、“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一个昏庸的皇帝”、“一个无能的皇帝”、“一个无知的皇帝”、“一个不称职的皇帝”等,其实学生给出的副标题已经恰到好处地概括出了课文中皇帝的主要性格特点,这样既读了课文,又了解了人物的性格,教学效果已经有了一半。
又如教学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也可采用给课文添加副标题的方法。学生给出副标题很多,有“——勇敢的斗士”、“——渴望暴风雨的勇士”、“——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胜利的预言家”、“——革命的先驱者”、“——无产阶级的勇士”,“——无畏的革命者”,“——反抗上天的精灵”等,学生添加出来的副标题很准确,很好地概括了海燕的形象特点。
又如教学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也同样可以采用给文章添加副标题的做法来进行教学。当学生阅读了课文后,学生给出的副标题有:“一个看风使舵的人”,“一个变化多端的人”,“一个多面的人”,“两面人”,“势利眼的警官”,“一个欺下媚上的人”,“一条专横跋扈,看风使舵的走狗”,“一个专制、蛮横、欺凌百姓的无耻之徒”,“一个趋炎附势的走狗”,“一个厚颜无耻的两面派”等等,这些副标题都准确的概括出了警官奥楚篾洛夫的性格特征。
又如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我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给文章的题目添加一个副标题。学生添加的副标题有:“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一个死要面子的人”,“一个受人凌辱的可怜人”,“一个自欺欺人的人”,“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人”,“一个好喝懒做的人”,“一个迂腐可笑的落魄读书人”,“一个遭人嘲笑又自命清高的人”,“一个凄惨悲苦又麻木不仁的人”等等,这些副标题都正确的揭示了孔乙己的性格,当学生已经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后,再来具体分析课文时,教学就会很容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二、给文章标题添加修饰语
修饰语指的是用在中心词前起限制作用的名词或形容词,它能揭示事物的特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给文章题目添加修饰语,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阅读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给题目中的石拱桥之前,添加修饰语,表示出石拱桥的特征。学生添加出的修饰语有:“形式优美的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石拱桥”,“雄伟的石拱桥”,“古朴美观的石拱桥”等等。
又如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给文章标题中“母亲”之前,添加限制性修饰语,要求学生用“……的母亲”的句式表达出来。学生在阅读思考后,写出: “慈祥的母亲”,“严厉的母亲”,“温和的母亲”,“仁慈的母亲”,“既严厉又慈爱的母亲”,“刚气的母亲”,“严格的母亲”,“宽容隐忍的母亲”等等,学生添加的修饰语中的“慈祥、严厉、温和、仁慈、刚气、严格”等词语,其实就是文章中“我的母亲”的主要性格。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也有利于对文章中“母亲”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三、给文章重新拟标题
文章的标题就像人的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人的心神通过眼睛完全可以表达出来。文章的标题也犹如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才能看出作者表达的心意。拿到报纸或文章,读者头一眼肯定先看标题,标题吸引人,才会继续往下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给文章重新拟标题的做法,既是另拟标题就不能和文章原标题相仿。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换个角度来拟出标题。这种教学设计,是对课文标题的再创造,学生要重新拟出新的标题,迫使学生去阅读课文,深入对课文作出判断。
如教学《最后一课》,教师对学生说:世界上的文章是丰富多彩的,文章的标题也是丰富多彩的,文章的标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拟定,这篇课文的标题是《最后一课》,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之后,看看文章还可以用什么标题,请同学们打开思路,给课文重新拟定一个新的标题。学生拟出了: 《爱国主义的赞歌》《小弗郎士的转变》《难忘的一课》《我的韩麦尔先生》《最后一堂法语课》《坚定的爱国信念》
从学生拟出来的标题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是认真的,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奠定了基础。
以上三种教学设计,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我们知道,学习一篇课文,必先要安排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白课文写了什么,即通常所说的“读课文”。而“读课文”未必是学生感兴趣的,尽管教师在上课之前提出了一系列认真读书的要求,往往难以落到实处,特别是“边读边思考”的要求,不仅更加难以落实,而且也不好检查。那么怎样来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呢?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给文章题目添加副标题和加修饰语。因为有了具体的阅读要求,学生就会按照这一要求去认真地读课文。
其次,促使学生理解课文。学生要给原来文章的标题添加出一个副标题或修饰语来,必定要去理解课文,不能胡乱地说一个,在学生阅读中,如果没有很好地领会课文的主旨和内容,就很难添加出一个恰当的副标题或修饰语来。
第三,发展学生的思维。由于给文章的题目添加副标题或修饰语,间或给文章重新拟出标题来,这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综合分析过程,所以这是一项有效的思维训练。
第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由于要给文章添加出一个准确、恰当的副标题或修饰语,就要选择准确的词语来表达,这无疑是一种表达训练,学生添加出副标题或修饰语时,既要说出添加的副标题和修饰语,又要作出合理的解释,这就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梁媛)
教学设计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对于上好一堂课非常重要,而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教材的编排也是以阅读为主,每一个单元中,分别选入五篇课文,这些课文内容不尽相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大不相同,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教学,其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的方法可谓浩如烟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采用最适宜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
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阅读了大量特级教师、专家的教学方式,认为下面三种阅读教学设计值得学习。
一、给文章添加副标题
副标题是加在文章、新闻等标题旁边或下面作为补充说明的标题。我们在新闻阅读中,经常看到有的文章采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有了副标题,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楚了解该新闻的主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添加副标题,要求做到切合课文内容,和标题密切联系,用语要简洁。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可以叫学生给课文添加一个副标题,学生在仔细阅读了课文之后,拟出了很多而且很恰当的副标题。如“一个愚蠢的皇帝”、“一个虚荣的皇帝”、“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一个昏庸的皇帝”、“一个无能的皇帝”、“一个无知的皇帝”、“一个不称职的皇帝”等,其实学生给出的副标题已经恰到好处地概括出了课文中皇帝的主要性格特点,这样既读了课文,又了解了人物的性格,教学效果已经有了一半。
又如教学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也可采用给课文添加副标题的方法。学生给出副标题很多,有“——勇敢的斗士”、“——渴望暴风雨的勇士”、“——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胜利的预言家”、“——革命的先驱者”、“——无产阶级的勇士”,“——无畏的革命者”,“——反抗上天的精灵”等,学生添加出来的副标题很准确,很好地概括了海燕的形象特点。
又如教学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也同样可以采用给文章添加副标题的做法来进行教学。当学生阅读了课文后,学生给出的副标题有:“一个看风使舵的人”,“一个变化多端的人”,“一个多面的人”,“两面人”,“势利眼的警官”,“一个欺下媚上的人”,“一条专横跋扈,看风使舵的走狗”,“一个专制、蛮横、欺凌百姓的无耻之徒”,“一个趋炎附势的走狗”,“一个厚颜无耻的两面派”等等,这些副标题都准确的概括出了警官奥楚篾洛夫的性格特征。
又如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我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给文章的题目添加一个副标题。学生添加的副标题有:“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一个死要面子的人”,“一个受人凌辱的可怜人”,“一个自欺欺人的人”,“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人”,“一个好喝懒做的人”,“一个迂腐可笑的落魄读书人”,“一个遭人嘲笑又自命清高的人”,“一个凄惨悲苦又麻木不仁的人”等等,这些副标题都正确的揭示了孔乙己的性格,当学生已经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后,再来具体分析课文时,教学就会很容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二、给文章标题添加修饰语
修饰语指的是用在中心词前起限制作用的名词或形容词,它能揭示事物的特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给文章题目添加修饰语,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阅读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给题目中的石拱桥之前,添加修饰语,表示出石拱桥的特征。学生添加出的修饰语有:“形式优美的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石拱桥”,“雄伟的石拱桥”,“古朴美观的石拱桥”等等。
又如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给文章标题中“母亲”之前,添加限制性修饰语,要求学生用“……的母亲”的句式表达出来。学生在阅读思考后,写出: “慈祥的母亲”,“严厉的母亲”,“温和的母亲”,“仁慈的母亲”,“既严厉又慈爱的母亲”,“刚气的母亲”,“严格的母亲”,“宽容隐忍的母亲”等等,学生添加的修饰语中的“慈祥、严厉、温和、仁慈、刚气、严格”等词语,其实就是文章中“我的母亲”的主要性格。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也有利于对文章中“母亲”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三、给文章重新拟标题
文章的标题就像人的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人的心神通过眼睛完全可以表达出来。文章的标题也犹如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才能看出作者表达的心意。拿到报纸或文章,读者头一眼肯定先看标题,标题吸引人,才会继续往下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给文章重新拟标题的做法,既是另拟标题就不能和文章原标题相仿。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换个角度来拟出标题。这种教学设计,是对课文标题的再创造,学生要重新拟出新的标题,迫使学生去阅读课文,深入对课文作出判断。
如教学《最后一课》,教师对学生说:世界上的文章是丰富多彩的,文章的标题也是丰富多彩的,文章的标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拟定,这篇课文的标题是《最后一课》,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之后,看看文章还可以用什么标题,请同学们打开思路,给课文重新拟定一个新的标题。学生拟出了: 《爱国主义的赞歌》《小弗郎士的转变》《难忘的一课》《我的韩麦尔先生》《最后一堂法语课》《坚定的爱国信念》
从学生拟出来的标题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是认真的,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奠定了基础。
以上三种教学设计,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我们知道,学习一篇课文,必先要安排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白课文写了什么,即通常所说的“读课文”。而“读课文”未必是学生感兴趣的,尽管教师在上课之前提出了一系列认真读书的要求,往往难以落到实处,特别是“边读边思考”的要求,不仅更加难以落实,而且也不好检查。那么怎样来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呢?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给文章题目添加副标题和加修饰语。因为有了具体的阅读要求,学生就会按照这一要求去认真地读课文。
其次,促使学生理解课文。学生要给原来文章的标题添加出一个副标题或修饰语来,必定要去理解课文,不能胡乱地说一个,在学生阅读中,如果没有很好地领会课文的主旨和内容,就很难添加出一个恰当的副标题或修饰语来。
第三,发展学生的思维。由于给文章的题目添加副标题或修饰语,间或给文章重新拟出标题来,这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综合分析过程,所以这是一项有效的思维训练。
第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由于要给文章添加出一个准确、恰当的副标题或修饰语,就要选择准确的词语来表达,这无疑是一种表达训练,学生添加出副标题或修饰语时,既要说出添加的副标题和修饰语,又要作出合理的解释,这就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