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问题串”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如今的教育形势下,学生的学习负担仍然很重,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不理想,这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反思。怎样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些,同时还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进行积极地探索,其中所采用“问题串”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大面积地提高。
  一、设计“问题串”的原则
  1. 目的明确,难易适中
  问题的目的性要鲜明。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什么作用?提出这样的问题对最终解决什么问题起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有目的地编拟问题,并将问题加以准确地表述,然后,要准确把握问题的数量。在教学时要选择那些繁简适中,难度处于中档的问题,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大多数学生都能解决。
  2.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在设计问题时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层层设置问题,环环相扣,问题不能太过笼统。此外,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提问的形式要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二、怎样设计“问题串”
  1.在新课引入时使用问题串
  在新课引入时,使用由浅入深的问题串可以降低引入的难度,使所有学生都能更好地理解引入的内容,从而更好地为学习新知识服务。
  例如,在学习立方根一节课时可以编拟如下的问题串:
  (1)设体积为3的正方体的棱长为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①做一个正方体的纸盒,如果它的容积为64 cm3,则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
  ②如果要使正方体纸盒的容积为25cm3,那么它的棱长应是多少?
  根据以上两题,回答问题:
  问题: 请你回忆前面学过的平方根的定义,平方根的符号表示,开平方运算,尝试自己给立方根下定义。
  2.在一道问题下面设置多个小问题,需注意题目之间的跨度不能太大。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已知函数y=mx2-6x+1(m是常数).
  (1)求证:不论m为何值,该函数的图象都经过y轴上的一个定点。
  (2)若该函数是一元二次函数,写出m的取值范围。
  (3)若该函数的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求m的值。
  (4)若该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3.将一道问题经过变换后得到问题串,这种变换可以是改变问题的条件或改变题目的结论等,这样的问题串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改变问题的条件
  例如,根据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一般式y=ax2+bx+c,顶点式y=a(x-h)2+k,两根式y=a(x-x1)(x-x2),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串:
  a.已知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经过点(0,-3)、(1,0)、(3,12),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b.已知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4),且图象经过点(-2,-3),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c.已知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的对称轴为直线x=-1,且图象经过点(-2,-3),(1,0),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d.已知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3,0)、(1,0),且图象经过点(-2,-3),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改变题目的结论。
  例如,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C=3,BC=4,
  问题1 求该三角形的面积;
  问题2 求该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的长度;
  问题3 求以C为圆心,并且与AB相切的圆的半径;
  问题4 求该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的长度;
  问题5 求该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的长度。
  4.在课堂小结中使用问题串
  例如,在不等式的性质一课中可以使用下面的问题串进行小结
  (1) 用“ >” 或“ <” 填空
  6______3, 6+4 ______3+4,6-4 3-4,6×2______3×2,6×(-2______ 3×(-2).
  (2)判断正误:A.已知a >b,则a+c>b+c;
  B.已知a  (3)说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x+1 >2、x-1<3、2x>4、-2x>4.
  (4)请你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用问题串式的课堂小结相当于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将课堂中的主要知识点过了一遍,这样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总结出课堂的教学内容。
  总之,无论何种课型,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如何编拟课堂问题并加以正确运用都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有效问题串的编拟和使用决定着教学的价值取向,关系着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只要我们用心钻研,以“问题串”来理清教学的知识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就一定能拓展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空间,使数学课堂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其他文献
现阶段我县英语教学采用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出版的《Projet English》为实验教科书。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五指教学法(RPCPP),即复习(Review),呈现(Presentation),巩固(Consolidation),练习(Practice),综合探究活动(Project)。笔者在大部分的校内外教研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对于前面“四指”做得很多,在长期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强调的只是如何死记硬背来记住单词,这样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没有真正锻炼学生们在生活中交际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发展早已经和世界接轨,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面对这种时代性的改变,我们在学习其它国家语言的过程中,就应该换种方式,主动去了解其它国家语言文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语言文化,改变以前死记硬背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们在实际
“终极性复习”是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其要点进行分类整理,注意以新带旧,注重语境分析,使之系统化、专题化、综合化,使零散的、孤立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已学知识网络化,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文对中考复习中如何提升终极复习的效率做了一些探索。  一、“语境化”,注重语境分析  分析今年和往年的中考要求,我们会发现在选择题、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题型的考查要求中都有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考查这一要求。
汉语是历史最久远、内容最丰富、内涵最深邃的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鲜活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让课堂洋溢着情感,让学生保持着求知的欲望和冲动,让学习变得轻松和愉悦。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情感  设置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学生就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冲动。  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时期教学中新研发的一种教学模式,新时期的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力。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大胆发言的能力,让学生有更长远的发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教师把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讨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曾说,如果没有了情感,那么就没有人去追寻真理。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实施情感教育。在初中阶段,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学情,要把握该时期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而研读课文,寻找课文中的真挚情感,最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进行碰撞,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进行探讨。  一、巧
怎样让学生写出有血有肉的充满感情的文章,用真情实意彰显文章之美呢?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我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关注生活,定格真实画面  农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觉得无事可写,那么便是没有关注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而我要说“生活处处能作文”。我们每个人的经历、家庭、生活的环境都各不相同,只要你留心生活,善于发现,你会觉得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比比皆是。你上学走过的路,你家门前的大山,你脚下流淌的小溪,你
有效教学,从字面上看显然是侧重于教学的效率,具体而言,就是指通过教师在特定时期内所进行的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其学习能力。  而这种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除了对学生的语文成绩产生影响,也会对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思想道德产生一定的影响。  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通过采取多种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对一些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通过开展情境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智障儿童受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的双重影响,在记忆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使得他们实际应用能力薄弱,动手能力差、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要根据弱智儿童心理、生理及数学学科特点,从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
例题作为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数学定理知识的诠释与解读有着重要意义。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例题的分析和讲解是否透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数学定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因此,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将例题讲好、讲透彻,让学生能够通过例题学会数学知识并能对其进行合理与恰当地运用,是摆在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工作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合理运用逆向思维  在初中数学当中常会出现一些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