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从事新闻写作的人来说,我们都知道,新闻标题是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一篇或一组新闻本文之外,用以概括或评价新闻内容,区别于正文字体或字号的简要文字。
关于标题的作用,早在1919年,徐宝璜在他的著作《新闻学》中就做了表述。他认为,冠题目于新闻之前,有两个作用:其一,是便利阅读;其二,是引人注意。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一条好的标题不仅能告诉受众新闻事实,起到“画龙点睛”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宣传效果,给人提供艺术美的享受。那么,如何制作一条生动形象又富有美感的标题呢?笔者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浅显认识,从标题的制作和审美角度出发,对标题的审美追求从自然美、形式美、意境美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新闻标题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美學的一个范畴,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其范围极其广泛:海洋、高山、大漠、草原等等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刘禹锡游九华山,写有“奇峰一见惊魂魄”之句,足见自然美有着何等巨大的感染力。丰富多彩、优美奇妙的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审美对象,更激发了无数诗人、画家、作家等的创作灵感。新闻标题的自然美在本文中指它所具有的真实准确、新闻价值等。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同样,新闻标题首要的应该是真的、善的。然后,才能再追求其美,追求它的动感、传神,是否揭示新闻事实和文章的主题,吸引受众,激励读者的阅读兴趣,它的神采和气韵等。体现标题自然美的方法,一是锤炼语言、使用精练准确、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语言。二是巧妙运用一些动词。例:
A(1)错批一人,误增三亿(《光明日报》),(2)《森林是如何拥抱沈阳的—一个工业城市的绿色转型》(《经济日报》2000年8月22日),(3)淡绿轻抹虎头山(《人民日报》)1981年4月15日)
B(1)鹤煤集团首届青年文化艺术节开幕(《鹤壁矿工报》2006年3月),(2)我站在新年的门槛上(《鹤壁矿工报》2006年12月)
标题分析:标题A(1)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五十年代就提出了新人口论,但他的学说和建议,在当时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当作“毒草”批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寅初得到平反。《光明日报》就此发表消息,主题仅仅八个字,真实准确,简练深刻,揭示了新闻事实的本质,制度鲜明,告诉读者新闻的价值。标题A(2)巧用拟人手法,“森林”被赋予生命,给人以大自然绿色美丽的联想和美的享受。标题A(3)揭示的新闻主题是大寨冲破了“左”的束缚,实行生产责任制发生了大变化,山川抹上“绿”色,表明党的政策在这里落到实处。标题巧妙运用动词“抹”,贴切传神,点出了“绿”的程度,让人细细品味事物的自然之美。B组标题是笔者采写的新闻报道自拟的标题。B(1)简洁了当,准确地告诉了读者,鹤壁煤业集团首届青年文化艺术节开幕一个新闻事实。B(2)使用了一个“站”字,生动形象,贴切传神,使这篇工作经验总结性的新闻报道而不同于一般的工作经验报道。“站”字把新闻事件看作人,站在年末岁首这个特定时间界碑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这样一下子吸引了读者,使读者一看就怦然心动,也因此,我们采写的这篇通讯报道被多家报刊采用。
二、新闻标题的形式美
美的事物以其具体的形象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千变万化的美包含着丰厚的内容和多种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形式美广义地说是指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狭义地说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对称、均衡、节奏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新闻标题的形式美,在本文中主要指它的语言和结构的美。标题的准确、鲜明、简洁是最基本的要求。除之,还要力求语言凝炼简洁,结构紧凑、优美协调,生动形象,富有魅力。用富有概括性的尽可能“短”而少的文字,表达出较丰厚的“长”的意来。追求标题的形式美;其一,可在字的锤炼中实现。古代名家为锤炼字句,苦苦选词挑字。唐代诗人李频曾说:“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宋代词人李清照也形象地写道:“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其二,形式美观的对仗,妙趣横生的双关,形象生动的比喻,画龙点睛的成语等都能使标题形象优美,出新生辉。即:将修辞恰当地运用到标题制作之中,塑造标题的形式美。例: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子顶起“半边天”(主标题)鹤煤集团女工工作侧记(副标题),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格式,同时化用戏剧歌词,使标题结构优美,也很形象。
三、标题的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交融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景,哲理与景的统一,又是艺术形象触发想象、联想、引起美好情思的审美境界。唐王昌龄在《诗格》中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清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他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司空图也说:“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韵外之致耳”。这里的“韵外之致”指的就是诗的意境美。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典诗词是古典文学的瑰宝。诗词语言精练优美、意境深邃,令人稀奇。在制作标题时,一是我们不防吸取诗词之精华,使标题既有诗的情味,又有画的意境。赏心悦目,妙趣横生,使人浮想联翩,思绪飞扬,在美的意境中产生丰富的想象。例,(主标题:征地造房为啥等煞人?一道公文背着三十九颗印章旅行)(副标题:希望有关部门舍繁就简,多办实事,加快住宅建设步伐)标题分析:运用了比喻、拟人、设问多种修辞手法。借助想象力,把物写成人,达到了意境美的效果。
关于标题的作用,早在1919年,徐宝璜在他的著作《新闻学》中就做了表述。他认为,冠题目于新闻之前,有两个作用:其一,是便利阅读;其二,是引人注意。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一条好的标题不仅能告诉受众新闻事实,起到“画龙点睛”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宣传效果,给人提供艺术美的享受。那么,如何制作一条生动形象又富有美感的标题呢?笔者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浅显认识,从标题的制作和审美角度出发,对标题的审美追求从自然美、形式美、意境美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新闻标题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美學的一个范畴,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其范围极其广泛:海洋、高山、大漠、草原等等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刘禹锡游九华山,写有“奇峰一见惊魂魄”之句,足见自然美有着何等巨大的感染力。丰富多彩、优美奇妙的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审美对象,更激发了无数诗人、画家、作家等的创作灵感。新闻标题的自然美在本文中指它所具有的真实准确、新闻价值等。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同样,新闻标题首要的应该是真的、善的。然后,才能再追求其美,追求它的动感、传神,是否揭示新闻事实和文章的主题,吸引受众,激励读者的阅读兴趣,它的神采和气韵等。体现标题自然美的方法,一是锤炼语言、使用精练准确、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语言。二是巧妙运用一些动词。例:
A(1)错批一人,误增三亿(《光明日报》),(2)《森林是如何拥抱沈阳的—一个工业城市的绿色转型》(《经济日报》2000年8月22日),(3)淡绿轻抹虎头山(《人民日报》)1981年4月15日)
B(1)鹤煤集团首届青年文化艺术节开幕(《鹤壁矿工报》2006年3月),(2)我站在新年的门槛上(《鹤壁矿工报》2006年12月)
标题分析:标题A(1)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五十年代就提出了新人口论,但他的学说和建议,在当时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当作“毒草”批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寅初得到平反。《光明日报》就此发表消息,主题仅仅八个字,真实准确,简练深刻,揭示了新闻事实的本质,制度鲜明,告诉读者新闻的价值。标题A(2)巧用拟人手法,“森林”被赋予生命,给人以大自然绿色美丽的联想和美的享受。标题A(3)揭示的新闻主题是大寨冲破了“左”的束缚,实行生产责任制发生了大变化,山川抹上“绿”色,表明党的政策在这里落到实处。标题巧妙运用动词“抹”,贴切传神,点出了“绿”的程度,让人细细品味事物的自然之美。B组标题是笔者采写的新闻报道自拟的标题。B(1)简洁了当,准确地告诉了读者,鹤壁煤业集团首届青年文化艺术节开幕一个新闻事实。B(2)使用了一个“站”字,生动形象,贴切传神,使这篇工作经验总结性的新闻报道而不同于一般的工作经验报道。“站”字把新闻事件看作人,站在年末岁首这个特定时间界碑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这样一下子吸引了读者,使读者一看就怦然心动,也因此,我们采写的这篇通讯报道被多家报刊采用。
二、新闻标题的形式美
美的事物以其具体的形象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千变万化的美包含着丰厚的内容和多种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形式美广义地说是指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狭义地说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对称、均衡、节奏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新闻标题的形式美,在本文中主要指它的语言和结构的美。标题的准确、鲜明、简洁是最基本的要求。除之,还要力求语言凝炼简洁,结构紧凑、优美协调,生动形象,富有魅力。用富有概括性的尽可能“短”而少的文字,表达出较丰厚的“长”的意来。追求标题的形式美;其一,可在字的锤炼中实现。古代名家为锤炼字句,苦苦选词挑字。唐代诗人李频曾说:“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宋代词人李清照也形象地写道:“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其二,形式美观的对仗,妙趣横生的双关,形象生动的比喻,画龙点睛的成语等都能使标题形象优美,出新生辉。即:将修辞恰当地运用到标题制作之中,塑造标题的形式美。例: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子顶起“半边天”(主标题)鹤煤集团女工工作侧记(副标题),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格式,同时化用戏剧歌词,使标题结构优美,也很形象。
三、标题的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交融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景,哲理与景的统一,又是艺术形象触发想象、联想、引起美好情思的审美境界。唐王昌龄在《诗格》中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清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他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司空图也说:“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韵外之致耳”。这里的“韵外之致”指的就是诗的意境美。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典诗词是古典文学的瑰宝。诗词语言精练优美、意境深邃,令人稀奇。在制作标题时,一是我们不防吸取诗词之精华,使标题既有诗的情味,又有画的意境。赏心悦目,妙趣横生,使人浮想联翩,思绪飞扬,在美的意境中产生丰富的想象。例,(主标题:征地造房为啥等煞人?一道公文背着三十九颗印章旅行)(副标题:希望有关部门舍繁就简,多办实事,加快住宅建设步伐)标题分析:运用了比喻、拟人、设问多种修辞手法。借助想象力,把物写成人,达到了意境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