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德育渗透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借用赫尔巴特话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中又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全面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不仅充满古人才华的艺术性,而且极富思想性、人文性、德育性。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教材文化底蕴的挖掘,通过讲解和对课文带有艺术化的情景设计,让学生在情感和情绪上产生某种应激,真正情有所钟,情有所溺,从而达到文道统一。
  1、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爱国主义教育又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现行语文教材中包含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有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以及民本思想;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抱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忧民忧君思想;鲁迅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忧国情怀;毛泽东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的胆识……这些,都能使学生批判地继承古人的思想,得到人生的启迪,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熏陶着他们的爱国思想。教学这些名篇时,语文教师要认真引领他们秉爱国之志、走爱国之路、做爱国之人。
  2、渗透孝道教育“百善孝为先”。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孝道是古人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德行,也是现代人必备的品德。孟菲同学在他的周记中写到:“今天,我读了李密的《陈情表》,有听老师的讲课,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当我认为理所应当地吃着父母的饭,穿着父母的衣,花着父母的钱时,我可曾给过他们一句关心的话、一次体贴的照顾吗?我可曾体会过他们的感受吗?‘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身为人子,连最起码的孝道都没有做到,我觉得自己很自私,觉得自己连羊、鸦都不如。好在自己悔悟得还不算太晚。从现在起,我要利用课外时间,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煮饭、家庭大扫除、叠被子……等待下班归来的父母。我相信,只要人人都有尊老爱幼之心,我们的家庭就会更加和睦,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3、渗透“感恩”教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来自于各方面的恩惠。父母有恩于我们,师长有恩于我们,社会有恩于我们,国家有恩于我们,大自然有恩于我们……感恩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教育材料。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鲁迅的《藤野先生》等文章都有非常明显感恩内容。教学《出师表》,可以向学生讲清诸葛亮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感恩的内涵。他隐居隆中,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未得施展。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从此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的世界才变得和谐美丽。
  4、渗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中学时期是人的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较为剧烈的时期,因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尤为重要。学习屈原《离骚》,要领会屈原“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学习诸葛亮《出师表》, 要领会诸葛亮对国事的深切关心、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要领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伟大人格等。我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首先让学生收集道德败坏、堕落腐化、丧失人格的反面人物的材料,比如,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利用职权,大肆索贿受贿,大搞权钱交易,道德败坏,生活腐化、堕落。原宁波市委书记、中央候补委员许运鸿利用职权谋取巨额资金。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成克杰因受贿罪被处以极刑等。然后,我让学生讨论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分析对比,培养了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5、渗透做人教育“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梁启超在《教育与政治》、《为学与做人》两文中写道:“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怎样做人?古人概括为五个字:仁、智、礼、信、义。只有“仁、智、礼、信、义”的做人信条还不够,还应该具有以下七条标准:①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②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③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④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⑤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⑥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⑦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由此可见,做人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们应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也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很繁杂,一直想在如今的繁杂工作中,如何使自己变得更轻松。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想成为学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聆听他们的天真故事。说说容易,做做难,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这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心血,去时常关注孩子们的细节,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关爱。而班干部正是我们收集班级学生信息,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渠道。班主任必须培养一个得心应手的班干部集体,使班干部成为班级内部的骨干,成为班
摘要:新课改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有效整合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认为主要途径有: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提高教师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应避免一些误区。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历史课程有效整合  当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
摘要:语感与语言运用能力紧密相关。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本文从朗读背诵、听说环境、阅读训练、尝试写作几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所谓“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地整体的领悟与感受,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的感悟能力,既然语感作为一种能力,绝不是靠灌输生成,而只能在实践中习得,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谈初中生语感培养
摘要:在新课程下,我们中学历史教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要更加严谨,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们的学生大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独生子女,面对挫折往往不知所措,此时我们教师对其自信教育则迫在眉睫。那如何在中学历史课程中进行自信教育则是个缓慢渗透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坚持下去,利用科学的方法.就肯定能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关键词:历史教育自信教育启发渗透  有人很精辟地总结出:习惯影
摘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想学、愿学,最终达到通过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本文在分析英语自主学习的含义以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搭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平台,营造自主学习的文化氛围等方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高中英语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Autonomo
背景与目的  子宫颈癌是继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之后,世界范围内第四大女性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早期筛查方案的完善及治疗手段的进步,在发达国家,宫颈癌病例数显著减少
摘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当前实施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课程改革应当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十一世
做为教师都免不了遇到十分“棘手”的后进生问题,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转变后进生的方法、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是:采取尊重、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