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和几个朋友逃离那座让无数人厌倦和郁闷的城市后,直奔距蓉城仅五十多公里的安仁古镇,车子在成温高速上一路狂飙,清晨的田野空气清新,虽然天仍旧雾蒙蒙的,窗外的阡陌依旧令人无限神往,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车过三环慢慢进入温江地段,路上的美人蕉依旧头顶着红硕的花朵,在向我们招手致意!路旁沟渠纵横,农舍点点,竹林悠悠,棋盘交错,一座座村庄掩映在白茫茫的晨雾里,就像一幅由画家刻意泼墨的水彩画。已经深秋了,美丽的川西坝子依旧风采依然,青春依然,让蜗居在钢筋水泥中的我们终于吐出了压抑在心中的闷气。
远远的一个个稻草垛,望上去就像无数个稻草人,孤独地站立在褐色的稻田里,远处的一片村庄隐隐约约地掩映在一片片翠绿的竹林里——那就是中外闻名的刘文彩庄园。
当我们走进这个掩映在苍松翠竹下的古老村镇,立刻就被那古色古香的古典神韵所吸引,除了那个当年闻名中外的刘文彩庄园,古镇上建起一排排富有川西民俗格调的民居,房高三层,青砖灰瓦白缝,上面雕刻着富有民俗特色的花格窗子,刘文彩创办的安仁小学和中学更是古色古香,洋溢着中国古典建筑古朴的美。安仁中学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顺着声音的方向,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个曾经富裕的安仁古镇,经过岁月淘洗,如今又焕发生机,静静沉浸在它所营造的宁静、肃穆、古远的意境里。
刘文彩庄园被修缮一新,整个庄园高墙耸立,气派华丽,有着精美石雕的庄园正门,尤如一段神秘而久远的历史,一幅久远而名贵的油画。长方形的天井,是当年刘文彩使唤管家打手,结交官军匪霸的主要场所。大厅一侧停放的那辆锈迹斑驳的“伏特”牌小卧车格外引人注目。庄园内院挂满金碧辉煌的匾额和对联,室内安放着各式各样描金嵌玉的家具用品。摆放着金龙抱柱大花床的主人卧室,远看好似一座金灿灿的宫殿,向人们昭示这个生活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农民,是怎样聚敛财富的。
穿过一道道长满青苔的迂回曲折的门廊过道,在陈列大型泥塑《收租院》的四合院里,六组一百一十四个真人大小的泥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刘文彩庄园交租、验租、过斗、算账、逼租、反抗的情景,一个个女客室、绣花房、书房、佛堂、风水墩、年货室、海味室、瓷器室、龙泉井,以及一百八十间房和三个内花园,一股历史的气息透过绿油油的青苔扑面而来,让人恍如走进逝去的岁月,心中禁不住感慨“不知今夕是何年”。
让我大为惊奇的是,刘文彩在三四十年代就过上了当时只有西方人才能过上的奢华生活,女儿住的房间里大衣柜、梳妆台、西式沙发和床,都是八十年代中国人才用上的东西。还有刘文彩的四个太太,据说都是风姿绰约,为了能用上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刘文彩从成都专门为自己和太太们拉了一条专用电话线,花巨资修了一条大邑专门通往成都的公路,每年收租时还派专人到成都报社刊登收租启事。刘文彩凭靠残酷的剥削和精明的头脑,为自己谋取和创建的生活足足比同时期的中国人提前四十多年。
如今,安仁古镇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座座青砖砌就的川西民居,一排排地掩映在随风摇曳的竹林里,鸡鸣声、狗吠声、汽车喇叭声不绝于耳。只有那个当年热闹至极的刘文彩庄园,孤独寂静地沉浸在它古旧的历史里,庄园里参观的行人出奇的少,透过庄园那长满青苔的斑驳老墙,庭院里长满野草的碎石台阶,黝黑腐朽缠绕着蜘蛛网的房梁,我们深深地感到,历史已翻过了它沉重的一页。
从刘文彩庄园出来后,时间还早。
当我们再次从车上下来,已经来到占地500亩的建川博物馆,它就静卧在安仁古镇广袤的原野上。
庄严肃穆的建川博物馆的大门旁和院子里,穿梭着身穿灰色八路军军装的保安人员和工作人员,四处飘着慷慨激昂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宽阔的廊道上随处可见石头造型的古朴的喇叭,歌声就是从那里传来的,譬如《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八路军军歌》、《铁道游击队队歌》等等。一下子又把我们从刘文彩庄园年代带到抗日战争时期……呆在城市里听惯了“靡靡之音”,现在猛然听到这些激昂的歌曲,让人热血沸腾。
想不到安仁古镇还有这样一个博物馆。当我们步入馆中那个按照电影《抓壮丁》里的情景建造的“王保长客栈”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只见客栈门外几竿翠竹郁郁葱葱,门前一渠清水盈盈流过,满眼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王保长客栈”共有五个庭院,其中“李老栓院”里,墙上挂着一捆捆已经风干了的,暴露着一根根叶脉的干枯老旱烟叶,一串串金黄的老玉米和干枯了的豆角辣椒串,分别垂吊在廊檐下的柱子和墙上,挂在西厢房上的几件蓑衣和斗篷,使这个古朴的院子洋溢着浓浓的乡情!“王保长院”的院墙外,一棵碗口粗的柚子树上挂着一个个拳头大的柚子果,沉沉地坠在树杈上,丰收在望。
听说《芙蓉花开》剧组正在这里拍电视连续剧,我们急忙赶到抗战博物馆,迎面是一根高十八米的“中流砥柱”,柱上刻着近五万字的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展厅里陈列的是当年9·18东北抗联战士用过的马灯、电话、手榴弹,以及妻子给情郎绣的“努力杀敌”的绣花钱包等物品……我站在一张张拍摄于山西的抗战老照片前,穿越历史的时光,与照片上的眼神对视,仿佛看见古碉下干枯的柿子树、核桃树,光秃秃的一道道山梁,而原上古老的村庄已被那些东洋鬼子烧光、枪光,百姓被他们杀光……暴行一幕幕在我的眼前上演。我不愿再看这些记录着中国人屈辱历史的镜头,它强烈地刺激着我脆弱的神经,使我的心情格外沉重……
建川博物馆的五个展馆,我们只参观了三个就已经很累了,气氛庄严肃穆,也让我们感到异常压抑。朋友提议到“阿庆嫂茶馆”去喝茶……在一阵高亢嘹亮的京剧《沙家浜》的旋律中,我的思绪仍很长时间没有真正从悲壮而苍凉的历史隧道里跳跃出来。
事实上,这整一天,在安仁古镇,我都沉浸在那个遥远却又仿佛近在眼前的历史年代里。
车过三环慢慢进入温江地段,路上的美人蕉依旧头顶着红硕的花朵,在向我们招手致意!路旁沟渠纵横,农舍点点,竹林悠悠,棋盘交错,一座座村庄掩映在白茫茫的晨雾里,就像一幅由画家刻意泼墨的水彩画。已经深秋了,美丽的川西坝子依旧风采依然,青春依然,让蜗居在钢筋水泥中的我们终于吐出了压抑在心中的闷气。
远远的一个个稻草垛,望上去就像无数个稻草人,孤独地站立在褐色的稻田里,远处的一片村庄隐隐约约地掩映在一片片翠绿的竹林里——那就是中外闻名的刘文彩庄园。
当我们走进这个掩映在苍松翠竹下的古老村镇,立刻就被那古色古香的古典神韵所吸引,除了那个当年闻名中外的刘文彩庄园,古镇上建起一排排富有川西民俗格调的民居,房高三层,青砖灰瓦白缝,上面雕刻着富有民俗特色的花格窗子,刘文彩创办的安仁小学和中学更是古色古香,洋溢着中国古典建筑古朴的美。安仁中学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顺着声音的方向,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个曾经富裕的安仁古镇,经过岁月淘洗,如今又焕发生机,静静沉浸在它所营造的宁静、肃穆、古远的意境里。
刘文彩庄园被修缮一新,整个庄园高墙耸立,气派华丽,有着精美石雕的庄园正门,尤如一段神秘而久远的历史,一幅久远而名贵的油画。长方形的天井,是当年刘文彩使唤管家打手,结交官军匪霸的主要场所。大厅一侧停放的那辆锈迹斑驳的“伏特”牌小卧车格外引人注目。庄园内院挂满金碧辉煌的匾额和对联,室内安放着各式各样描金嵌玉的家具用品。摆放着金龙抱柱大花床的主人卧室,远看好似一座金灿灿的宫殿,向人们昭示这个生活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农民,是怎样聚敛财富的。
穿过一道道长满青苔的迂回曲折的门廊过道,在陈列大型泥塑《收租院》的四合院里,六组一百一十四个真人大小的泥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刘文彩庄园交租、验租、过斗、算账、逼租、反抗的情景,一个个女客室、绣花房、书房、佛堂、风水墩、年货室、海味室、瓷器室、龙泉井,以及一百八十间房和三个内花园,一股历史的气息透过绿油油的青苔扑面而来,让人恍如走进逝去的岁月,心中禁不住感慨“不知今夕是何年”。
让我大为惊奇的是,刘文彩在三四十年代就过上了当时只有西方人才能过上的奢华生活,女儿住的房间里大衣柜、梳妆台、西式沙发和床,都是八十年代中国人才用上的东西。还有刘文彩的四个太太,据说都是风姿绰约,为了能用上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刘文彩从成都专门为自己和太太们拉了一条专用电话线,花巨资修了一条大邑专门通往成都的公路,每年收租时还派专人到成都报社刊登收租启事。刘文彩凭靠残酷的剥削和精明的头脑,为自己谋取和创建的生活足足比同时期的中国人提前四十多年。
如今,安仁古镇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座座青砖砌就的川西民居,一排排地掩映在随风摇曳的竹林里,鸡鸣声、狗吠声、汽车喇叭声不绝于耳。只有那个当年热闹至极的刘文彩庄园,孤独寂静地沉浸在它古旧的历史里,庄园里参观的行人出奇的少,透过庄园那长满青苔的斑驳老墙,庭院里长满野草的碎石台阶,黝黑腐朽缠绕着蜘蛛网的房梁,我们深深地感到,历史已翻过了它沉重的一页。
从刘文彩庄园出来后,时间还早。
当我们再次从车上下来,已经来到占地500亩的建川博物馆,它就静卧在安仁古镇广袤的原野上。
庄严肃穆的建川博物馆的大门旁和院子里,穿梭着身穿灰色八路军军装的保安人员和工作人员,四处飘着慷慨激昂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宽阔的廊道上随处可见石头造型的古朴的喇叭,歌声就是从那里传来的,譬如《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八路军军歌》、《铁道游击队队歌》等等。一下子又把我们从刘文彩庄园年代带到抗日战争时期……呆在城市里听惯了“靡靡之音”,现在猛然听到这些激昂的歌曲,让人热血沸腾。
想不到安仁古镇还有这样一个博物馆。当我们步入馆中那个按照电影《抓壮丁》里的情景建造的“王保长客栈”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只见客栈门外几竿翠竹郁郁葱葱,门前一渠清水盈盈流过,满眼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王保长客栈”共有五个庭院,其中“李老栓院”里,墙上挂着一捆捆已经风干了的,暴露着一根根叶脉的干枯老旱烟叶,一串串金黄的老玉米和干枯了的豆角辣椒串,分别垂吊在廊檐下的柱子和墙上,挂在西厢房上的几件蓑衣和斗篷,使这个古朴的院子洋溢着浓浓的乡情!“王保长院”的院墙外,一棵碗口粗的柚子树上挂着一个个拳头大的柚子果,沉沉地坠在树杈上,丰收在望。
听说《芙蓉花开》剧组正在这里拍电视连续剧,我们急忙赶到抗战博物馆,迎面是一根高十八米的“中流砥柱”,柱上刻着近五万字的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展厅里陈列的是当年9·18东北抗联战士用过的马灯、电话、手榴弹,以及妻子给情郎绣的“努力杀敌”的绣花钱包等物品……我站在一张张拍摄于山西的抗战老照片前,穿越历史的时光,与照片上的眼神对视,仿佛看见古碉下干枯的柿子树、核桃树,光秃秃的一道道山梁,而原上古老的村庄已被那些东洋鬼子烧光、枪光,百姓被他们杀光……暴行一幕幕在我的眼前上演。我不愿再看这些记录着中国人屈辱历史的镜头,它强烈地刺激着我脆弱的神经,使我的心情格外沉重……
建川博物馆的五个展馆,我们只参观了三个就已经很累了,气氛庄严肃穆,也让我们感到异常压抑。朋友提议到“阿庆嫂茶馆”去喝茶……在一阵高亢嘹亮的京剧《沙家浜》的旋律中,我的思绪仍很长时间没有真正从悲壮而苍凉的历史隧道里跳跃出来。
事实上,这整一天,在安仁古镇,我都沉浸在那个遥远却又仿佛近在眼前的历史年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