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古镇见闻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和几个朋友逃离那座让无数人厌倦和郁闷的城市后,直奔距蓉城仅五十多公里的安仁古镇,车子在成温高速上一路狂飙,清晨的田野空气清新,虽然天仍旧雾蒙蒙的,窗外的阡陌依旧令人无限神往,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车过三环慢慢进入温江地段,路上的美人蕉依旧头顶着红硕的花朵,在向我们招手致意!路旁沟渠纵横,农舍点点,竹林悠悠,棋盘交错,一座座村庄掩映在白茫茫的晨雾里,就像一幅由画家刻意泼墨的水彩画。已经深秋了,美丽的川西坝子依旧风采依然,青春依然,让蜗居在钢筋水泥中的我们终于吐出了压抑在心中的闷气。
  远远的一个个稻草垛,望上去就像无数个稻草人,孤独地站立在褐色的稻田里,远处的一片村庄隐隐约约地掩映在一片片翠绿的竹林里——那就是中外闻名的刘文彩庄园。
  当我们走进这个掩映在苍松翠竹下的古老村镇,立刻就被那古色古香的古典神韵所吸引,除了那个当年闻名中外的刘文彩庄园,古镇上建起一排排富有川西民俗格调的民居,房高三层,青砖灰瓦白缝,上面雕刻着富有民俗特色的花格窗子,刘文彩创办的安仁小学和中学更是古色古香,洋溢着中国古典建筑古朴的美。安仁中学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顺着声音的方向,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个曾经富裕的安仁古镇,经过岁月淘洗,如今又焕发生机,静静沉浸在它所营造的宁静、肃穆、古远的意境里。
  刘文彩庄园被修缮一新,整个庄园高墙耸立,气派华丽,有着精美石雕的庄园正门,尤如一段神秘而久远的历史,一幅久远而名贵的油画。长方形的天井,是当年刘文彩使唤管家打手,结交官军匪霸的主要场所。大厅一侧停放的那辆锈迹斑驳的“伏特”牌小卧车格外引人注目。庄园内院挂满金碧辉煌的匾额和对联,室内安放着各式各样描金嵌玉的家具用品。摆放着金龙抱柱大花床的主人卧室,远看好似一座金灿灿的宫殿,向人们昭示这个生活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农民,是怎样聚敛财富的。
  穿过一道道长满青苔的迂回曲折的门廊过道,在陈列大型泥塑《收租院》的四合院里,六组一百一十四个真人大小的泥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刘文彩庄园交租、验租、过斗、算账、逼租、反抗的情景,一个个女客室、绣花房、书房、佛堂、风水墩、年货室、海味室、瓷器室、龙泉井,以及一百八十间房和三个内花园,一股历史的气息透过绿油油的青苔扑面而来,让人恍如走进逝去的岁月,心中禁不住感慨“不知今夕是何年”。
  让我大为惊奇的是,刘文彩在三四十年代就过上了当时只有西方人才能过上的奢华生活,女儿住的房间里大衣柜、梳妆台、西式沙发和床,都是八十年代中国人才用上的东西。还有刘文彩的四个太太,据说都是风姿绰约,为了能用上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刘文彩从成都专门为自己和太太们拉了一条专用电话线,花巨资修了一条大邑专门通往成都的公路,每年收租时还派专人到成都报社刊登收租启事。刘文彩凭靠残酷的剥削和精明的头脑,为自己谋取和创建的生活足足比同时期的中国人提前四十多年。
  如今,安仁古镇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座座青砖砌就的川西民居,一排排地掩映在随风摇曳的竹林里,鸡鸣声、狗吠声、汽车喇叭声不绝于耳。只有那个当年热闹至极的刘文彩庄园,孤独寂静地沉浸在它古旧的历史里,庄园里参观的行人出奇的少,透过庄园那长满青苔的斑驳老墙,庭院里长满野草的碎石台阶,黝黑腐朽缠绕着蜘蛛网的房梁,我们深深地感到,历史已翻过了它沉重的一页。
  从刘文彩庄园出来后,时间还早。
  当我们再次从车上下来,已经来到占地500亩的建川博物馆,它就静卧在安仁古镇广袤的原野上。
  庄严肃穆的建川博物馆的大门旁和院子里,穿梭着身穿灰色八路军军装的保安人员和工作人员,四处飘着慷慨激昂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宽阔的廊道上随处可见石头造型的古朴的喇叭,歌声就是从那里传来的,譬如《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八路军军歌》、《铁道游击队队歌》等等。一下子又把我们从刘文彩庄园年代带到抗日战争时期……呆在城市里听惯了“靡靡之音”,现在猛然听到这些激昂的歌曲,让人热血沸腾。
  想不到安仁古镇还有这样一个博物馆。当我们步入馆中那个按照电影《抓壮丁》里的情景建造的“王保长客栈”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只见客栈门外几竿翠竹郁郁葱葱,门前一渠清水盈盈流过,满眼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王保长客栈”共有五个庭院,其中“李老栓院”里,墙上挂着一捆捆已经风干了的,暴露着一根根叶脉的干枯老旱烟叶,一串串金黄的老玉米和干枯了的豆角辣椒串,分别垂吊在廊檐下的柱子和墙上,挂在西厢房上的几件蓑衣和斗篷,使这个古朴的院子洋溢着浓浓的乡情!“王保长院”的院墙外,一棵碗口粗的柚子树上挂着一个个拳头大的柚子果,沉沉地坠在树杈上,丰收在望。
  听说《芙蓉花开》剧组正在这里拍电视连续剧,我们急忙赶到抗战博物馆,迎面是一根高十八米的“中流砥柱”,柱上刻着近五万字的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展厅里陈列的是当年9·18东北抗联战士用过的马灯、电话、手榴弹,以及妻子给情郎绣的“努力杀敌”的绣花钱包等物品……我站在一张张拍摄于山西的抗战老照片前,穿越历史的时光,与照片上的眼神对视,仿佛看见古碉下干枯的柿子树、核桃树,光秃秃的一道道山梁,而原上古老的村庄已被那些东洋鬼子烧光、枪光,百姓被他们杀光……暴行一幕幕在我的眼前上演。我不愿再看这些记录着中国人屈辱历史的镜头,它强烈地刺激着我脆弱的神经,使我的心情格外沉重……
  建川博物馆的五个展馆,我们只参观了三个就已经很累了,气氛庄严肃穆,也让我们感到异常压抑。朋友提议到“阿庆嫂茶馆”去喝茶……在一阵高亢嘹亮的京剧《沙家浜》的旋律中,我的思绪仍很长时间没有真正从悲壮而苍凉的历史隧道里跳跃出来。
  事实上,这整一天,在安仁古镇,我都沉浸在那个遥远却又仿佛近在眼前的历史年代里。
其他文献
我家在赣南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山清水秀,民风纯朴。从远处看家乡的大山,挺像一头山羊向南奔驰,栩栩如生,说起那山,在我家乡还流传着一个饶有趣味的传说呢!  相传在唐朝以前,洪都府(现今南昌市)的西山住着三个妖怪:青碧田螺精,白颌山羊精和白毛骟马精。要说这三只妖怪,妖术不高,来头可不小。那青碧田螺精原是鄱阳湖龙王的贴身侍妾,因为与龙王年轻俊美的小儿子暗中私通,被龙王发觉而被驱逐出龙王府。而白毛骟马精原为
期刊
那天,卫生院李院长的父亲李老汉,见某药店里有个坐堂的医生在推销一种叫“××宝”的保健品。那医生以毕业文凭为据,自称刚从著名的××医科大学毕业,这“××宝”是他们大学刚出的高科技保健品,有病治病,没病健身。李老汉见状,买了一些试用。  没几天,报上就揭露说那“××宝”是假药,吃了无益,害处还不少,那推销药品的“医生”的文凭不过是路边买的,借以骗人。上了当的李老汉责怪当卫生院长的儿子:“你不是刚去那×
期刊
美国菲民克斯笔迹协会的副理事长威廉莫让认为:“职业流动的最大原因不是因为技能的缺乏,而是个性与工作性质的不当。”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考核评价室测评专家、中国笔迹学研究会笔迹分析专家赵庆梅在2001年出版的《笔迹分析与测试》中写道:“目前世界上有400多个学科领域和1万多种职业。面对这样庞大的职业领域,求职者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哪一种职业更适合自己。”那么,这时就需要具体的职业指导。现代心
期刊
正德十三年元宵夜晚,状元林大钦当年8岁,有一天从外面玩耍回家,见母亲和婶母愁眉苦脸的,便上前问道:“娘,你为何愁眉苦脸的?”  其母哀叹说道:“儿呀,俺家里本来就穷,可而今庵埠薛陇村进士薛中离要霸占俺家的田地来挖新溪,要把俺家的那块‘香丁田’列入挖新溪的范围,已被插上旗子了。他的阴谋要是得逞,俺一家人迟早会饿死。”  林大钦一听气愤地说道:“真是岂有此理!娘,明天一早我去跟他评理!”第二天,林大钦
期刊
如果不是那个电话被我无意中听到,如果不是女儿西西被查出与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我和妻子明秋月怎么着也不会离婚。    一    在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灵与肉,生与死的浴血奋战之后,我们侦察分队20名队员所剩无几,最后,惟我和安居乐奇迹般地逃过了死亡的劫数,完整无缺地幸存下来,而且成了战斗英雄。  从老山前线归来,祖国和人民,特别是云南省的各族同胞,以饱满的热忱迎接我们。在夹道欢呼的队伍中,一个清纯可爱
期刊
再次捧起《江门文艺》竟然是六年后了。  2006年4月1日,愚人节,放假,在家上网浏览时,蓦然心中一动,往昔似乎淡忘的记忆浮现在心头,在百度输入《江门文艺》四个字。进入主页,出现在眼前的是那久未见面的老朋友,心情激动得难以平复,《江门文艺》变化真大啊!  我要见见我的老朋友,心中只有这一个念头。我冲出家门,辗转了几个书报亭,终于在最后一家买到了2006年4月下和5月上的《江门文艺》,看着昔日封面上
期刊
1    去年或者前年,我打工的这个城市出了点小问题。一个在电视报纸上人模狗样了很多年的X长,因为贪污和卖官,被有关部门抓起来坦白从宽。期间,他承认,自己在本地一旅游度假区包了一个年轻女人,他非常愤怒地交待说,该二奶很不道德,有一回一下子就敲诈了他人民币二百万元正。  听到这个消息那会儿,我正开车经过一片乱成一团的建筑工地,那时太阳悬在天上,火毒毒的,晒在那些泥水工身上。这让我依稀记起多年之前,我
期刊
家里给我打来电话,说又有我的信,是来自英德某监狱的。我想,应该又是读者的来信吧。自从在一家发行量较大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后,我已经收到好几十封信了。  我抽了个空回了趟家,家里人把信交给我,我拆开一看,还真是读者来信。他在信里写道:  梁洁:  你好!  我姓林。我是在监狱里读到你的文章的。我过去的经历跟你很相似,同样是出生在贫苦家庭,同样是读不起书而出来打工,所不同的是,在打工的过程中,我们走
期刊
一    23年前,有个年轻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村里的小孩经过她身边总会上前踹她几脚,以此取乐,并叫她滚远些。可她就是不走,依然傻笑着在村里转悠。  那时,我父亲已有35岁。他曾在石料场干活,被机器绞断了左手,又因家里穷,一直没娶媳妇。奶奶见那女子有几分姿色,就动了心思,决定收下她给我父亲做媳妇,等她给我家续上香火后,再把她撵走。父亲虽老大不情愿,但看着家里这番光景,咬咬牙还
期刊
那年暑假末,天气闷热。父亲蹲在门槛上抽旱烟,半天不说话。母亲在数着准备卖的鸡蛋。姐姐看了看身后的我,咬着唇走到父亲面前,说:“爸,我不想上学了,我想去深圳打工,供弟弟读书。”  父亲吸了几口烟,说:“也好,女孩儿读再多书也是给人家的。”  那一个夜晚,我躲在窗子外看见姐姐哭着把县一中的录取通知书慢慢地撕掉,撕得很碎。  没过几天,姐姐背着包和几个老乡一起出去。  父亲还是死命抽着烟。母亲则有些失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