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对《有线电视信号入户分配》教学设计进行细致的分析评价并提供了改进思路。
关键词:典型工作情境;教学设计;评价
近日,笔者到兄弟院校进行了一次听课,有幸目睹了一次基于典型工作情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先分析如下:
一、《有线电视信号入户分配》教学设计的长处
总体来说,《有线电视信号入户分配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它满足了学生、教师和职业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需求,运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成功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这份教学设计指导下完成的课堂教学也是成功的,学生在教学中成为主体,教师起到了设计、指导和评价的作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典型工作情境中,积极主动的解决实际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动手完成了实际的工作任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情绪激昂,有效地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总之,这一教学设计有效地达成了教师的预期三维教学目标。但是该教学设计仍然有不足之处。
二、《有线电视信号入户分配》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
1.在教学目标
在能力目标中,缺少了培养学生与客户交流沟通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缺少了形成客户意识和成本意识的目标,还缺少了形成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这两个目标。因为,在我看来,作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其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之处就在于有了真实的工作情景,多了客户的要求和评价,而真实工作情景的特点就是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在此,需要的是学生根据真实的任务和情境灵活的解决问题。
首先是关于“交流沟通能力”,在真实的工作中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客户的意愿进行工作。因此,学会与客户交流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接受任务的起始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与客户的交流获得关于客户的具体要求的信息,如此才能做到按要求办事。愉快的交流可以给客户留下美好的印象,使学生获得客户的情感认可。在验收成果阶段,同样需要与客户有效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学生对自己工作成功的阐述和表达,会影响客户对工作成果的看法和认识。同时在客户不能理解学生的工作时,沟通更显必要。与客户有效的沟通,听取客户的反馈,还可以改进学生的工作,使学生获得反思,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其次,客户意识和成本意识。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素养。除了在与客户的接触中做到有礼貌、讲文明等行为规范之外,在本次“有线电视信号入户分配”的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客户意识和成本意识。这就是这项工作或者任务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学生要从客户的角度来考虑,而成本意识则既是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可以使客户花最少的钱获得最满意的服务。尽可能的选择最少的材料到达客户的要求也是作为现代人的必须具备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最后是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这也是任何工作都必须具备的素质。
2.在教学方法
本设计还有一个缺陷,就是情境并没有完全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学习情境只出现在课题导入和评价阶段,我认为如果除去这两个情境,整个教学设计仍然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如果是这样,那么情境的加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情境教学在此不能仅仅是一个导入的作用,它需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尽管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但是其中出现的情境是不相同的,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小任务出现,教师和学生需要不停的转换角色。
比如,在这个设计中,教师时而是指导者,时而是客户,学生的角色也是在学生和员工之间转换。因此,我将每一个不同的教学情境展示在教学设计之中,并且明确指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和任务。尽管这样有些琐碎,但是能让教学过程更加清晰。
另外,之所以说情境与教学联系不紧密是因为该教学设计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够具体,不够生动,电话录音交代的工作任务并没有描述具体的工作环境,电视信号的分配必然还要考虑到房屋结构,线路安装和布置等等问题。如果失去了这些细节,这样的情境是不够完整的。当然,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也必须教会学生考虑这些先设定额问题,并且根据具体的工作环境灵活恰当的处理这些细节问题。基于这种想法,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学习情境设计这一栏。为了给学生提供形象的情境,选用了适量的照片作为展示,使学生对工作环境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3.其他不足之处
(1)评价部分过于简单。教师应该根据每一组的不同表现和完成情况给出有针对性的具体的评价。同时,可以说这是学生与教师或者客户单独的交流,学生对于这样的评价会更加注意。
(2)结构不完整。缺少教师的反思一栏,并且反思应该存在于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因此合适的办法是在每一行后面留出一列,用于备注,在教学设计的最后还要单列一行作为总结。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2009(4).
[3]吴琦,陈希球.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作者简介:
庄曼丽(1987.1~ ),女,汉族,浙江金华,金华广播电视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典型工作情境;教学设计;评价
近日,笔者到兄弟院校进行了一次听课,有幸目睹了一次基于典型工作情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先分析如下:
一、《有线电视信号入户分配》教学设计的长处
总体来说,《有线电视信号入户分配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它满足了学生、教师和职业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需求,运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成功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这份教学设计指导下完成的课堂教学也是成功的,学生在教学中成为主体,教师起到了设计、指导和评价的作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典型工作情境中,积极主动的解决实际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动手完成了实际的工作任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情绪激昂,有效地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总之,这一教学设计有效地达成了教师的预期三维教学目标。但是该教学设计仍然有不足之处。
二、《有线电视信号入户分配》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
1.在教学目标
在能力目标中,缺少了培养学生与客户交流沟通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缺少了形成客户意识和成本意识的目标,还缺少了形成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这两个目标。因为,在我看来,作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其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之处就在于有了真实的工作情景,多了客户的要求和评价,而真实工作情景的特点就是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在此,需要的是学生根据真实的任务和情境灵活的解决问题。
首先是关于“交流沟通能力”,在真实的工作中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客户的意愿进行工作。因此,学会与客户交流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接受任务的起始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与客户的交流获得关于客户的具体要求的信息,如此才能做到按要求办事。愉快的交流可以给客户留下美好的印象,使学生获得客户的情感认可。在验收成果阶段,同样需要与客户有效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学生对自己工作成功的阐述和表达,会影响客户对工作成果的看法和认识。同时在客户不能理解学生的工作时,沟通更显必要。与客户有效的沟通,听取客户的反馈,还可以改进学生的工作,使学生获得反思,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其次,客户意识和成本意识。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素养。除了在与客户的接触中做到有礼貌、讲文明等行为规范之外,在本次“有线电视信号入户分配”的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客户意识和成本意识。这就是这项工作或者任务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学生要从客户的角度来考虑,而成本意识则既是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可以使客户花最少的钱获得最满意的服务。尽可能的选择最少的材料到达客户的要求也是作为现代人的必须具备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最后是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这也是任何工作都必须具备的素质。
2.在教学方法
本设计还有一个缺陷,就是情境并没有完全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学习情境只出现在课题导入和评价阶段,我认为如果除去这两个情境,整个教学设计仍然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如果是这样,那么情境的加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情境教学在此不能仅仅是一个导入的作用,它需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尽管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但是其中出现的情境是不相同的,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小任务出现,教师和学生需要不停的转换角色。
比如,在这个设计中,教师时而是指导者,时而是客户,学生的角色也是在学生和员工之间转换。因此,我将每一个不同的教学情境展示在教学设计之中,并且明确指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和任务。尽管这样有些琐碎,但是能让教学过程更加清晰。
另外,之所以说情境与教学联系不紧密是因为该教学设计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够具体,不够生动,电话录音交代的工作任务并没有描述具体的工作环境,电视信号的分配必然还要考虑到房屋结构,线路安装和布置等等问题。如果失去了这些细节,这样的情境是不够完整的。当然,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也必须教会学生考虑这些先设定额问题,并且根据具体的工作环境灵活恰当的处理这些细节问题。基于这种想法,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学习情境设计这一栏。为了给学生提供形象的情境,选用了适量的照片作为展示,使学生对工作环境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3.其他不足之处
(1)评价部分过于简单。教师应该根据每一组的不同表现和完成情况给出有针对性的具体的评价。同时,可以说这是学生与教师或者客户单独的交流,学生对于这样的评价会更加注意。
(2)结构不完整。缺少教师的反思一栏,并且反思应该存在于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因此合适的办法是在每一行后面留出一列,用于备注,在教学设计的最后还要单列一行作为总结。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2009(4).
[3]吴琦,陈希球.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作者简介:
庄曼丽(1987.1~ ),女,汉族,浙江金华,金华广播电视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