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便衣去反扒

来源 :方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we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是热闹的时节,扒手也越多。比如过年期间,京城热闹非凡,各种庙会、灯市、招聘会人头攒动,扒手也比平时多了起来。
  2月6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按照习俗,这天早上很多人将去雍和宫烧香拜佛。北京市东城区公安局的刑警反扒支队也提前部署进入雍和宫,这是从大年三十以来“东城区反扒行动”节后的又一个高峰。
  早上六点钟,按照部署,东城分局刑侦支队行动队8位反扒刑警开始分组到雍和宫“巡岗”,两人一组,各组都有负责的区域——老汪、小刘两位刑警分到了一个行动小组,负责雍和宫东配殿和西配殿之间场地。
  年近五旬的老汪,32年的从警生涯中有26年都在专职打扒。而小刘是参加反扒工作刚不久的刑警。
  雍和宫东西配殿之间平时很空旷,但元宵来焚香拜佛的人很多,可谓摩肩接踵。记者跟随在穿便衣的老汪和小刘身后,他们时而在人群中走动,时而伫立一旁观看。
  “今天虽然人多,但比大年初一那天来得少,这种情况贼也少。”老汪告訴记者,贼最喜欢人多的时候“显身手”,最好是连地儿都挪不开的场合。
  “在那种场合,贼如果正下手了,你们怎么看得到。”记者问。“我们抓贼讲究‘抓人抓赃’。不过,有时候贼还没下手,我们就会提前盯着他。”老汪说。可是扒手的脸上也没写着字,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可能,凭什么一眼就能看出来呢?“眼神!”
  正当记者纳闷时,身边的刑警小刘向记者指点说:“你瞅这些来拜佛的人,基本上手里都拿着香,他们都欠着身子去点香,点完香还得急急忙忙找个适当的位置去插。心思都花在这上点香和拜佛了,眼神就没乱闪过。而样子很悠闲,左顾右看的人可能就是贼了。”
  上午10点半左右,记者离开老汪、独自排队在香客后面,想进东配殿看看。殿内场面果然壮观,几十名僧人齐声诵经,围观的香客更是比外头多出一倍。等记者慢悠悠地独自去东配殿走了一圈,回来再去找老汪和小刘两人时。不想,好像感觉被人“跟踪”了。记者走到哪里都有个穿风衣、打领带的中年人跟着,永远保持在记者身后两米远左右。等记者找到老汪和小刘,并跟他们打招呼后,跟踪的那个中年人自动离开。
  记者问老汪,“这个人是谁,也是我们的便衣警察吗?”老汪笑了笑,说那是寺院里的工作人员,也是来维持现场秩序的,并不是便衣警察。“便衣才不会穿得那么显眼。”原来这个工作人员,是看记者东张西望又穿梭在众人之间才以为是个潜在的扒手呢?
  “这贼的眼神还有个好辨认的地方,是他放得很低,专门扫的是别人的兜和包。”老汪说。
  听老汪讲,现在贼比以前少了。想当年,老汪刚参加工作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经济开始复苏,而各种犯罪活动也蠢蠢欲动。那时街上有很多贼,而且多是北京本地的贼,老汪自豪地说,“那也是我刚学打扒的时候,一个月能抓20多个扒手。”如今的贼也只有在像烧香拜佛这样人多的活动里偶尔出现。自东城区今年反扒行动开始以来,老汪也就抓了一个贼。记者跟随了老汪们一上午,也没有发现贼被抓。
  不过,贼现在偷窃的财物越来越趋向高档化,喜欢盗窃iPhone等高档手机。老汪说,“那种带着耳塞的年轻人可要注意了,贼一看就知道是高档手机。”
其他文献
【√】曾经的“中国烟草大王”,沦落为“贪污公款的阶下囚”,75岁高龄保外就医后,又摇身一变再次成为“哀牢山上种橙的财富英雄”  每年的11月份前后,是吃新鲜橙子最好的季节。近几年,橙子市场上出现了一匹叫云冠牌冰糖橙的“黑马”,凭借甘甜多汁的口感和皮薄肉厚的质量,力压群商。而更让人们大为惊讶的是,这种被人们评为“世界上最好吃的橙子”,竟是“褚时健种的冰糖橙”!因入狱沉寂多年,褚时健又以新的面貌出现在
亲子关系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当探望孩子的父母遭遇冷落,当送去关怀的双亲反受埋怨,又一次将亲子交往的窘迫尴尬引入大众视野。  我以为,女儿对父母的埋怨冷落实属不当。她应尽子女之责,以心之交流抚哀哀父母,填代际沟壑,莫使伤悲。  在社会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承认每个个体都有独立思想、自由行动的自主权。但诸如父母对孩子自主的“无视”“不尊重”导致亲子关系疏离的看法,初闻有理,实则欠妥。  日本女诗人和泉式部
6月20日,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迎来了一批不寻常的客人——曾在这里被关押和改造的国民党战犯,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参加抚顺战犯管理所60周年纪念活动。参加这一活动的还有当年的管教人员以及当年最高人民检察署东北工作团的侦讯人员等。战犯蔡省三虽已是93岁高龄,仍不顾路途辗转,从香港来到了这个曾被关押、改造、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用他自己的话说,“追随蒋经国12年,历经抗战、反共,几经生死,坐了26年班房”,回
前天晚上,我的女友从美国打来电话,跟我谈起一件事情并为此烦恼不已。  不久前,我的女友为一个国内朋友的孩子作担保,帮助这个朋友的儿子成功地办到了美国读书,并且安排这个男孩子住在一位纯正美国人家里,因为这样可以更快地学习英语,适应美国的生活习惯。  然而,这两天,男孩子客居的美国人家不干了,把我的女朋友叫到家里,他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这个男孩子从家里搬出去,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两个十来岁的
评估公司沦为拆迁单位的使用工具,丧失了其公正性、独立性,导致评估腐败案件频发    在拆迁项目中身陷囹圄的评估员,蔡海彬不是第一个。近年来,评估员涉案事件频发,使得处在拆迁矛盾漩涡中心的拆迁评估行业备受关注。整治行业乱象的呼声,也越来越响。    蔡海彬式“评估员”  拆迁评估行业的乱象,直接反映在像蔡海彬一样的评估员身上。  在案发前,蔡海彬供职于北京华源房地产土地评估公司从事房地产估价业务,不
【√】微博上流行一个段子描述了中国人对于“办证”这个事情的纠结:人的一生,似乎可以用档案夹中几张薄薄的纸片和几本证书就可以概括了。出生的时候有出生证,上学的时候领学生证,工作了发给工作证,结了婚自然藏有结婚证,退休后会捧出退休证,再后面的证件不说也罢,因为那意味着无可奈何的烟消云散。  诸多证件中,职业资格证无疑是职场人的必备武器,一个有含金量的证件,就决定了你捧什么样的饭碗,拿多少钱的工资。  
“我现在已经没有失落感了,从事律师工作后,重新找回了‘被社会需要’的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当这句话从76岁的老太太傅樱口中蹦出来时,记者有些惊讶。  傅樱的人生履历,明显透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脉络——科研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作为科研工作者,她是“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的得力弟子,退休前从事了38年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研究工作,名副其实的“两弹”专家;为了成为法律工作者,她不顾高龄历经八次司法考试后
【√】溺亡打捞该不该收钱,收多少,应由谁来买单始终是事故现场及事后最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关键所在    2011年11月24日中午,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11岁男孩刘晓路在回家路上与同学打闹,不慎掉进武兴路北侧排水沟,十几分钟后溺亡并沉入水底。事发后,刘晓路母亲向附近的甘棠派出所报警,请求民警把孩子打捞上岸。但涉事民警称,派出所不是专业的打捞队,无法下水打捞。孩子溺水应由专业打捞队打捞,打捞费用由被救方
人的一生中,常常会面临许多选择,而很多时候,在有些选择面前,我们会左右为难,犹疑不决。  作为万物的灵长,人类最独特之处便在于怀揣勇气,在人生的岔路口始终坚定地向着内心的方向执着前行。可如今的我们,为何在无数选择前陷入犹疑和彷徨?  我以为,这和当下我们“审视”他人的心态有关。《乌合之众》中说人们融入了社会却忘却了自我,这或许可以恰好解释这一社会现象。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我们在做出一个个选择之前,不
“晚上9时以后不准使用吸尘器,晚上10时后不准使用洗衣机。”这些规定,都是国外为了防止噪音对居民生活造成污染而设定的。不可否认的是,规定虽然“苛刻”,但确实能让生活清净不少。  日本:消除噪声靠“自律”  日本的《环境基本法》对噪音有明文限制:疗养部门和社会福利设施集中的地方,噪音白天在50分贝以下,夜里不能超过40分贝;市民居住区白天55分贝,夜里45分贝以下;住宅和商业、工业混合区域白天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