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探究自信心的培养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生的意志情感比较脆弱,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如果不及时疏导,时间长了就会丧失主动探究、不断进取的信心。现就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巩固和提高小学生的探究自信心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力,是促使学生学习最活跃的因素,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都不成熟,他们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正确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他们的这种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学生必然会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自主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这一环节的设计要让学生如同进入迷人的胜境一般,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投入到探究之中。如讲《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在导入探究活动时先出示一条鲜艳漂亮的纸蛇,声情并茂地问学生:“你有什么方法让它转起来?”一个学生上台边玩边介绍给大家。笔者接着说:“我还有个办法让它转起来,你们想知道吗?”然后,点燃酒精喷灯,将纸蛇放在火焰的上方,纸蛇快速地转了起来,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空前高涨。
  二、建立合作,科学搭配探究的伙伴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组合作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合作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倾听别人的见解,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和喜悦,体验合作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在探究中发挥着它独特的魅力。但合作小组内的成员必须注意男女生合理搭配,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也要进行协调,以防出现自认为“我能行”的学生越来越行,自认为“我不行”的学生越来越差的现象,避免出现探究结果、探究能力上的两极分化。
  三、注意引导,让学生经过努力能顺利向前
  探究是学生对科学知识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研究活动,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仿真。如果一味地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有时在提问、把握探究方法、是与非等问题上,就会出现问题,学生就会望而却步,信心全失。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但教师的引导也应该有个“度”。这个“度”概括地说就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放其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伸出手。
  四、展示自我,体验我能行
  学生的每一次探究活动,都会取得一定的成果,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而付出的劳动。成果的表现形式很多,如:实验报告、研究记录、动植物标本、小论文、图片等形式。这时,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搭建平台,让学生的这些探究成果通过成果汇报会,动植物标本、图片展、网页等形式展示出来。通过科学探究成果的展示,可以使学生个人的探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变为大家共享的财富,满足学生与人分享的愿望。
  五、良好的评价促使学生具有自信
  教师的态度明显地影响着学生,不妨从以下两个情景中体验一下:
  情景一:学生A抢着回答问题,结果答错了。
  教师甲:你怎么回答问题不经过大脑的,坐下!
  教师乙:瞪一眼学生A,没睬他,继续让别的同学回答问题。
  教师丙:你第一个抢答问题,很勇敢,我们一起来看看别的同学有没有不同的答案,好吗?
  显然教师甲和乙的做法不可取,不仅会挫伤学生A的积极性,同时也给了其他同学不良的心理暗示:回答不对就会挨批。不回答、不自信也就会成为群体的一种共识。
  情景二:教师的问题没人回答,一片寂静。教师只好点一个好学生回答,结果答错了。
  教师A:还是好学生,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对!
  教师B:你还没想好我就叫你,答错了很正常,没关系。
  教师C:你虽然答错了,可是你却为同学们提了个醒,让他们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你还是好样的。
  显然教师A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正如情景一中所分析的。教师B和C的做法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特别是教师C,即使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换个角度以表扬的形式与学生对话,学生的尴尬没了,却多了一份对老师的好感和对自己的肯定。
  比如在上《放大镜》一课时,笔者请优生郭同学回答:“放大镜能将一张纸点燃吗?”结果他答错了,许多同学提出了质疑,他站在位上,脸胀得通红。笔者对全班同学说:“郭同学还没想好我就请他回答,答错了很正常,这没什么关系,再说谁没有出错的时候?他虽然答错了,可是他为大家提了个醒,让大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他还是好样的。”郭同学笑了,投来了感激的目光。经此一事,同学们发言更加积极,更加自信了。
其他文献
《思路决定出路》一书,结合大量寓言、历史故事以及现代经典案例阐述了“为人、工作、处世”之道。此书虽不属教育教学类的专著,但对于教师而言,能从中学习如何提升自身的职业素
知识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其实质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把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应用到学习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也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促进知识迁移  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抓好了学生的学习,就自然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把学生的学习看作一切,把分数当成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把学生从书本以外的所有活动中分离开,似乎他们除了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但由于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人总是认为只要学生吧化学知识学好了,考试成绩上去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只要在化学学科考试中成绩优秀,就能证明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实际上仅仅掌握了化学知识、化学理论不一定学生就有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化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
灰色童谣,是指当代青少年儿童对平时学习生活中所听到或看到的一些歌谣、顺口溜、儿歌、名诗佳句等进行改编,改编后的童谣变得不再积极向上,并带有一定的悲观情绪。此类童谣被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