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 :心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t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三十年来,心理弹性(resilience)发展现象受到研究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研究,这动摇了研究界长期笃信的压力/逆境对人的发展的功能影响的传统认识,促使人们从多重结果的角度审视压力/逆境之于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以积极的视角看待压力/逆境中人的发展.本文首先探讨了resilience的中文译法,接下来对心理弹性研究的缘起、沿革、成果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回顾,总结了该领域研究当前面离临的重要问题,尝试对心理弹性研究何去何从予以前瞻性探析.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了柯亨功能解释理论的时代背景,也探讨了功能解释理论与功能主义之间的差别,阐述了柯亨的功能解释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并主张把作为决定论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
虚弱性规定了人的本质,同时也规定了生死问题的本质.生死问题最终是无法用"独我论"来解决的,因为生死仅靠自己的认识与觉悟是无法应对的,它需要与其他人之间以各种形式的媒介
以138名智力落后学生为被试,探讨了8-18岁学生的句子判断能力.结果显示:1)智力落后学生的句子判断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8-10岁到11-14岁之间增长显著,发展迅速;2)11-1
倾听自然的沉默与悲哀,渴望通过自然来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哲事实上展开了一次对遗忘自然的欧洲近代哲学的反抗。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哲那里,启示与解释,
论辩是一种多主体认知博弈活动.参与论辩的主体至少有两个,它们的目的是改变其他主体的认知状态,论辩本身则是一场遵循一定规则的博弈.近几十年来,虽然许多学科和领域对论辩
科学思维的心理学研究起源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传统,在最近三十年不断拓展.本文首先回顾了在科学思维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其研究框架和模型的变化;进而阐述了近来科学思维研究所
道德教育的效果是道德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过分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道德主体精神的自觉,导致道德情感的冷漠,教育的效果不佳。因此,要提高
现代新儒家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代的发展,其科学观从体用论深化为开出论,再转变为对话论.这一变迁显示、折射出他们的学术理路的逻辑变化和社会形势、科学技术的现实发展.因此,
近年来,儒家伦理“普世化”的主张应运而生并得到了理论界的积极响应。然而,不论是在世界意义或本土意义上把儒家伦理直接发展成为普遍伦理,还是让其作为一种伦理资源参与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