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哪一堂课好”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Xchen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理性,轻感性;重灌输,轻顿悟,课堂教学生硬僵化。学生有死知识而无活本领;有高文化而无高素质,其症结在于语文教师的引导。为此,作者仅从教材使用、学习自主性两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课堂教学反思 教材使用 学习自主性
  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教改实验课的评课活动,主课老师是王老师和陆老师,同教于漪的《往事依依》一文。王老师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导入课文,简要介绍作者情况;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哪几件往事?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几件事对作者有哪些影响?学习本文对你有何启示?”通过教学,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表达生动,气氛活跃,热热闹闹,非常完美。陆老师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课前预习让学生搜集于漪相关的资料,上课后提问;学生自己学习生字词,不会的相互交流一下,共同解决;读课文,找出不会的或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大家相互交流解决;找出你最感兴趣或写得比较好的地方说一说,对你写作上有哪些启发,并讲清楚理由。对课文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分析,就是让学生交流看法、感受与启示。
  评课开始了:老师们对王老师课大加赞赏,认为他教学思路清晰,气氛活跃,提出的每个问题学生都能圆满解决,课堂效果好。但对陆老师的课都不能接受,认为陆老师一堂课几乎没有讲什么内容,就是让学生“东拉西扯”地说感受和启示,长此以往,岂不把学生耽误了?
  究竟哪一堂课好呢?
  参与讨论的专家及老师利用50分钟对两个班级教学效果进行测试并当场评改。(附练习50分钟)
  练习:(总分:100分)
  一、根据汉字写注音(6分)
  徜徉 婵娟 芳菲 雕镂 慷慨 镌刻
  二、改正下列错别字(10分)
  走头无路 眼花燎乱 犹然而生 记忆优新 雅雀无声
  三、填空:(4分)
  这篇文章写作了哪几件往事??摇?摇 ?摇、?摇 ?摇?摇、?摇 ?摇?摇、?摇 ?摇?摇。
  四、写作:(80分)
  请以“我的读书生活”为题或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作文。
  测试结果统计出来,王老师班语文均分73分,陆老师班语文均分91分,且陆老师班学生作文普遍写得很好。测试结果令老师们很惊讶。
  王老师与陆老师班的教学成绩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两位老师差别大的原因在于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方法不同。陆老师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悟中自得,在自学讨论中合作交流心得体会,真正做到了“教材仅是例子”的作用。
  王老师课上得行云流水,热热闹闹,但是效果却不太好。为什么呢?教学中这个也不想丢,那个也不想放弃,钻进教材就出不来,不管需不需要讲,全讲,引导学生讨论的绝大多数是学生已经了解或知道的。
  由此笔者想起了当今教育界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笔者管见,所谓“教学有法”,是指教学原则。我们可以说“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原则,坚持这个原则就是“教学有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陆、王二位老师都可以说是“教学有法”。但王老师是背离了语文教学“学以致用”的原则,方法的选择脱离了实际的教学情境,死搬“教条”。这启示我们: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创造性思考;看学生是否学到真才实学,而不是纯粹追求热闹。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决不可以只看“热闹”,要抓住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
  其实,回顾多年的语文教学,值得反思的真是太多了,有时我们不知不觉地在犯王老师类似的错误,结果是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提出实践中值得商讨的几点与同仁们共勉。
  反思一:教师是否有正确的教材使用观。新教材实施多年来,人们对新教材是欢呼雀跃;对旧教材是口诛笔伐,可谓是不遗余力。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想依靠一套新教材来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未免期望太高。其实,展开旧教材,许多篇目虽不敢说是字字珠玑,但哪一篇不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一概否定旧教材未免有失公允。试想,为什么同样是旧教材,魏书生,钱梦龙使用起来却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呢?这到底是语文教材的问题还是语文教师的问题?其实,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关键在于人的运用。如果语文老师使用语文教材的理念不改变,再好的教材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语文教学并不等于用语文教材来授课,语文教材只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一种媒介、一种手段。
  正如上面王老师上课,不管需不需要,不管学生是否有收获,机械地把每个段落讲到位,或是凭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知不觉地陷入“教教材”的误区,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不是很多。
  反思二:是否真正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然而,目前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还严重存在着与新课程实施要求不一致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老师上课、完成教案的角色。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配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正如上面王老师的课,学生仅仅是个“配角”,这是违背课程标准的。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思考,积极思考,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学习;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语文教学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 苏童的小说贯穿“少年”、“女性”、“家族”三大核心主题,其以家族为母题的小说素有“家族历史小说”、“家族生态小说”之称。在这类以“家族生活”为题材的家族小说中,意象的抒写达到了较强的悲剧效果,为读者谱写了一曲曲家族悲歌的同时,体现了淡淡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苏童家族小说创作的特色。  关键词: 苏童 家族小说 家族悲剧 意象化写作  苏童作为一名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作家,在20多年的写
摘 要: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是在小学和中学教育阶段司空见惯的课堂场景。但是,这种问与答的方式却渐渐退出了大学课堂,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问答方式,即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指定学生回答。但是作者认为学生对举手的体验,是融于课堂文化氛围中的,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是主动学习的重要表现。这种举动不管在哪个教育阶段,对于确立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对以培养学生听说
摘 要: 所谓语感,就是语言文字刺激源在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之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叶圣陶先生积极倡导语文教学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他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指出,加强语文教学的语感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提高“对词汇的感觉力”,还能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之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感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造成课程教学中的“高分低能”现象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众多短篇小说中的佳作。虽然篇幅短小,不足两千字,却以精湛的语言、戏剧性的情节、多变的创作技巧、深邃的主题赢得众多评论家的青睐。故事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看到并未死于交通事故的丈夫回到家中的一刹那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却独具匠心、笔触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在生命最后一小时内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反映了一位隐蔽在体面生活下的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对自由的渴望
摘 要: 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期盼,又充满疑惑的学生,教师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教育他们呢?文章阐述了做好职业学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责任心 艺术方法    在这里我说的责任心是工作责任心,而工作责任心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一般地说,责任就是义务,工作责任心就是职业义务,工作责任心和职业义务是靠外在的行为规范力量来推动的。工作中履行职业责任和职业义
摘 要: 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一书论述了东晋时期门阀政治成为一种变态的皇权政治,在晋室自八王之乱后开始逐渐形成,在晋室偏安江左后由起始奠基、巩固、巅峰最后走向衰亡,历经五族先后执掌权柄。最后终结于北府将刘裕之手,南北对峙,延续大一统的分分合合。本文从东晋门阀的最初出现、发展、总结与遗蜕入手,结合田余庆先生与钱穆先生的著作,论证东晋人才选拔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其政治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而政
摘要: 现代职业教育应当是“爱心”教育,情感教育。学生的心敏感而脆弱,需要职校教师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唤醒它、去呵护它。作者结合自身的班主任实践及实际案例,总结了如何用心去理解、信任、呵护学生。  关键词: 德育教育 班主任 用心  一、案例回放  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学生的时候,她穿着一件长摆的黑色风衣,头戴一顶粉色的英式鸭舌帽,脖间系着一根略微褪色的褐色丝巾。她的头微微上翘,在超俗之中又平添了几分傲
所谓导学案,就是把老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结合为一体,以达到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习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习至关重要。一体化教学案正是发扬教学民主,将教师集体备课的成果延伸、扩展到学生群体,让学生借助于这个平台得到有益尝试和实践。导学案不仅是传承集体备课成果的载体,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催化
如何教学生借助文字描绘我们周围景物的自然雄阔、坦荡、妩媚、恒常,深邃无边又无私多情?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景物描写方法,如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好观察的角度,描写的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多识草木之名  认识所要描写的植物是什么,是把它描写得形象生动、富有神韵的前提。笔者在日常写作教学中发现,学生描写景物常常泛泛而谈,因为他们
大纲对中学作文的要求是:写记叙文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初中生的作文现状如何呢?  最近批改初一的期中考试试卷,作文要求如下:我们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一个新天地,我们的人生历程又跨入了一个新起点。这里,我们结识了新朋友,获取了新知识,增长了新能力……请以“我的新天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