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理性,轻感性;重灌输,轻顿悟,课堂教学生硬僵化。学生有死知识而无活本领;有高文化而无高素质,其症结在于语文教师的引导。为此,作者仅从教材使用、学习自主性两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课堂教学反思 教材使用 学习自主性
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教改实验课的评课活动,主课老师是王老师和陆老师,同教于漪的《往事依依》一文。王老师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导入课文,简要介绍作者情况;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哪几件往事?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几件事对作者有哪些影响?学习本文对你有何启示?”通过教学,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表达生动,气氛活跃,热热闹闹,非常完美。陆老师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课前预习让学生搜集于漪相关的资料,上课后提问;学生自己学习生字词,不会的相互交流一下,共同解决;读课文,找出不会的或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大家相互交流解决;找出你最感兴趣或写得比较好的地方说一说,对你写作上有哪些启发,并讲清楚理由。对课文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分析,就是让学生交流看法、感受与启示。
评课开始了:老师们对王老师课大加赞赏,认为他教学思路清晰,气氛活跃,提出的每个问题学生都能圆满解决,课堂效果好。但对陆老师的课都不能接受,认为陆老师一堂课几乎没有讲什么内容,就是让学生“东拉西扯”地说感受和启示,长此以往,岂不把学生耽误了?
究竟哪一堂课好呢?
参与讨论的专家及老师利用50分钟对两个班级教学效果进行测试并当场评改。(附练习50分钟)
练习:(总分:100分)
一、根据汉字写注音(6分)
徜徉 婵娟 芳菲 雕镂 慷慨 镌刻
二、改正下列错别字(10分)
走头无路 眼花燎乱 犹然而生 记忆优新 雅雀无声
三、填空:(4分)
这篇文章写作了哪几件往事??摇?摇 ?摇、?摇 ?摇?摇、?摇 ?摇?摇、?摇 ?摇?摇。
四、写作:(80分)
请以“我的读书生活”为题或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作文。
测试结果统计出来,王老师班语文均分73分,陆老师班语文均分91分,且陆老师班学生作文普遍写得很好。测试结果令老师们很惊讶。
王老师与陆老师班的教学成绩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两位老师差别大的原因在于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方法不同。陆老师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悟中自得,在自学讨论中合作交流心得体会,真正做到了“教材仅是例子”的作用。
王老师课上得行云流水,热热闹闹,但是效果却不太好。为什么呢?教学中这个也不想丢,那个也不想放弃,钻进教材就出不来,不管需不需要讲,全讲,引导学生讨论的绝大多数是学生已经了解或知道的。
由此笔者想起了当今教育界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笔者管见,所谓“教学有法”,是指教学原则。我们可以说“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原则,坚持这个原则就是“教学有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陆、王二位老师都可以说是“教学有法”。但王老师是背离了语文教学“学以致用”的原则,方法的选择脱离了实际的教学情境,死搬“教条”。这启示我们: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创造性思考;看学生是否学到真才实学,而不是纯粹追求热闹。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决不可以只看“热闹”,要抓住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
其实,回顾多年的语文教学,值得反思的真是太多了,有时我们不知不觉地在犯王老师类似的错误,结果是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提出实践中值得商讨的几点与同仁们共勉。
反思一:教师是否有正确的教材使用观。新教材实施多年来,人们对新教材是欢呼雀跃;对旧教材是口诛笔伐,可谓是不遗余力。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想依靠一套新教材来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未免期望太高。其实,展开旧教材,许多篇目虽不敢说是字字珠玑,但哪一篇不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一概否定旧教材未免有失公允。试想,为什么同样是旧教材,魏书生,钱梦龙使用起来却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呢?这到底是语文教材的问题还是语文教师的问题?其实,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关键在于人的运用。如果语文老师使用语文教材的理念不改变,再好的教材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语文教学并不等于用语文教材来授课,语文教材只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一种媒介、一种手段。
正如上面王老师上课,不管需不需要,不管学生是否有收获,机械地把每个段落讲到位,或是凭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知不觉地陷入“教教材”的误区,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不是很多。
反思二:是否真正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然而,目前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还严重存在着与新课程实施要求不一致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老师上课、完成教案的角色。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配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正如上面王老师的课,学生仅仅是个“配角”,这是违背课程标准的。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思考,积极思考,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学习;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语文教学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关键词: 课堂教学反思 教材使用 学习自主性
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教改实验课的评课活动,主课老师是王老师和陆老师,同教于漪的《往事依依》一文。王老师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导入课文,简要介绍作者情况;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哪几件往事?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几件事对作者有哪些影响?学习本文对你有何启示?”通过教学,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表达生动,气氛活跃,热热闹闹,非常完美。陆老师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课前预习让学生搜集于漪相关的资料,上课后提问;学生自己学习生字词,不会的相互交流一下,共同解决;读课文,找出不会的或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大家相互交流解决;找出你最感兴趣或写得比较好的地方说一说,对你写作上有哪些启发,并讲清楚理由。对课文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分析,就是让学生交流看法、感受与启示。
评课开始了:老师们对王老师课大加赞赏,认为他教学思路清晰,气氛活跃,提出的每个问题学生都能圆满解决,课堂效果好。但对陆老师的课都不能接受,认为陆老师一堂课几乎没有讲什么内容,就是让学生“东拉西扯”地说感受和启示,长此以往,岂不把学生耽误了?
究竟哪一堂课好呢?
参与讨论的专家及老师利用50分钟对两个班级教学效果进行测试并当场评改。(附练习50分钟)
练习:(总分:100分)
一、根据汉字写注音(6分)
徜徉 婵娟 芳菲 雕镂 慷慨 镌刻
二、改正下列错别字(10分)
走头无路 眼花燎乱 犹然而生 记忆优新 雅雀无声
三、填空:(4分)
这篇文章写作了哪几件往事??摇?摇 ?摇、?摇 ?摇?摇、?摇 ?摇?摇、?摇 ?摇?摇。
四、写作:(80分)
请以“我的读书生活”为题或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作文。
测试结果统计出来,王老师班语文均分73分,陆老师班语文均分91分,且陆老师班学生作文普遍写得很好。测试结果令老师们很惊讶。
王老师与陆老师班的教学成绩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两位老师差别大的原因在于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方法不同。陆老师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悟中自得,在自学讨论中合作交流心得体会,真正做到了“教材仅是例子”的作用。
王老师课上得行云流水,热热闹闹,但是效果却不太好。为什么呢?教学中这个也不想丢,那个也不想放弃,钻进教材就出不来,不管需不需要讲,全讲,引导学生讨论的绝大多数是学生已经了解或知道的。
由此笔者想起了当今教育界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笔者管见,所谓“教学有法”,是指教学原则。我们可以说“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原则,坚持这个原则就是“教学有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陆、王二位老师都可以说是“教学有法”。但王老师是背离了语文教学“学以致用”的原则,方法的选择脱离了实际的教学情境,死搬“教条”。这启示我们: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创造性思考;看学生是否学到真才实学,而不是纯粹追求热闹。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决不可以只看“热闹”,要抓住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
其实,回顾多年的语文教学,值得反思的真是太多了,有时我们不知不觉地在犯王老师类似的错误,结果是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提出实践中值得商讨的几点与同仁们共勉。
反思一:教师是否有正确的教材使用观。新教材实施多年来,人们对新教材是欢呼雀跃;对旧教材是口诛笔伐,可谓是不遗余力。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想依靠一套新教材来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未免期望太高。其实,展开旧教材,许多篇目虽不敢说是字字珠玑,但哪一篇不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一概否定旧教材未免有失公允。试想,为什么同样是旧教材,魏书生,钱梦龙使用起来却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呢?这到底是语文教材的问题还是语文教师的问题?其实,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关键在于人的运用。如果语文老师使用语文教材的理念不改变,再好的教材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语文教学并不等于用语文教材来授课,语文教材只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一种媒介、一种手段。
正如上面王老师上课,不管需不需要,不管学生是否有收获,机械地把每个段落讲到位,或是凭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知不觉地陷入“教教材”的误区,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不是很多。
反思二:是否真正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然而,目前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还严重存在着与新课程实施要求不一致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老师上课、完成教案的角色。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配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正如上面王老师的课,学生仅仅是个“配角”,这是违背课程标准的。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思考,积极思考,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学习;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语文教学才能取得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