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禁碑”的规矩
浙江省嘉善县陶庄镇汾南村,有一位“老族长”——“永禁碑”。石碑很古朴,仔细辨认,隐约可见上面刻着几行字:“永禁垃圾投河、埂树砍伐、鹅鸭放河”。在汾南村村民的记忆中,古碑背后“允公守正、守望相助”的道理传承至今。
清朝末年,这里的村民们生活用水和交通出行完全依赖夏河浜。但是由于生存條件艰苦,且村民缺乏环保意识,民国初期,夏河浜逐渐成为周边村民鹅鸭等家禽的天然养殖场和垃圾场,河岸的树木也被乱砍盗伐。邻里之间经常发生矛盾。
1917年的一天,村里的长辈们提出,要根治鄙风陋俗,就需要共同立个规矩。在众乡邻的合议下,在进出村子的必经之路——夏河大桥上立起了“永禁碑”,共同立誓:自立碑之日起,本村村民和外来客商一律令行禁止,允公守正,要共同保护环境,更要邻里相衬、异姓互助。如有违者,将在碑前罚跪谢罪,以示惩戒。
时代在变,碑文上的村规祖训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着挑战。上世纪90年代,村民们喝上了自来水,“母亲河”似乎不那么重要了。村民的心思也活络起来。不少村民买来了喷水织机,在家里开起了小作坊。喷水织机能自动抽水排污,机器买回来,水管子往河里一放,24小时开工。废水源源不断流入夏河浜。清澈的河水慢慢变黑,变臭。村民们的心里也不是滋味。2014年,浙江省在全省治水,嘉善县要求不达标排放的喷水织机停产并拆除。村民们纷纷主动拆除了自家的喷水织机。
“允公守正、守望相助”,村里人世世代代受着古碑老规矩的教化,要是谁敢明目张胆干损人利己的事,肯定会被村里的长辈训斥。即使耍心机占了便宜,迟早也会在村子里呆不下去的。村里的老人们说:“破坏规矩是要到桥头石碑下罚跪的,村里还没有人舍得下脸面公然破坏规矩。”
如今,汾南村里的每条河道都悬挂了保护公共环境的宣传标语,村民还自发组成了河道保洁义工队。村里几乎每家都有一个打捞河道垃圾的网兜,用于及时清理河道里的漂浮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大家去自觉守着,很多事就好说了。”张学忠老人语重心长地说。
“良心秤”的规矩
“秤是规矩。做秤的人,要守规矩。”“做一杆缺斤短两的秤,会让千万人受害,这跟做千万根短秤没有区别。”这是武汉新洲区70岁老人江玉珍多年来做秤的心得。
江家祖祖辈辈五代人在邾城街做秤已经200多年。江家出产的秤被当地人称为“良心秤”。
挑木材、刨木、制粗胚、打磨、包铜管、定刀口、定星位……在江家做秤的第五代传人江玉珍手上,一杆秤要经过10多道工序、做五六个小时才能完成。1988年,弟弟江远斌开始和江玉珍一起开厂做秤。虽然国家普及了电子秤,但在偏远地区,一些流动商贩和当地人还是选择便于携带的杆秤。如今,仍有许多人到江玉珍的作坊里买秤、修秤。
江玉珍说,江家做秤有一条规矩:不做计量有偏差的“劣秤”,更不做人为缺斤少两的“短秤”。“祖上做秤时曾用过江正兴这个牌子,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沿用。正兴就是心正则兴旺。只有守规矩,才能家业兴旺。”
由于精确性要求高,每杆秤她都需要反复校量。一天忙下来最多只能做两杆秤。“宁愿做少点,也不能砸了祖传的招牌。”因为做秤公道、守规矩,江家在方圆百里赢得了美名。在电子秤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江玉珍家的手工秤成为武汉新洲、麻城、黃冈等地小商贩们的必备品。
做一杆良心秤不难,难的是几代人祖祖辈辈坚守。做秤做出了名声,不断有商贩找到江玉珍,要她做“短秤”。所谓短秤,就是在秤的刀口上做手脚。刀口距离偏差2毫米,100斤的重量就相差七八斤。江玉珍坚决不做短秤。老人说:“老一辈传我手艺的时候就讲,千万不能昧良心。昧着良心,落不到好。做事光明磊落,心里才没鬼。”正是这种朴素信念,支撑着她谨守职业底线。出于对诚信和底线的敬畏,江玉珍祖祖辈辈200多年一直坚守职业准则,建立了很好的名声。卖方只要说句“这是江家的秤”,买的人一般都会放心。
孔氏家族的规矩
万历十一年(1583年),孔子后裔孔尚贤为了规范族人的言行,颁布了具有纲领性质的族规《孔氏祖训箴规》,告诫族人要“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务要读书明理。”
《孔氏祖训箴规》内容很全面。在家庭生活方面,它要求子孙要祭祀祖先,不忘其本;与家人相处要遵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原则。在个人行为方面,则强调面对利益时要做到勿嗜利忘义,管理公务时要做到克己秉公的原则。
为学当读诗学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诗是无法同人交谈的。不学习礼是难于立身做人的。
祖训宗规,朝夕教训子孙,务要读书明理,显亲扬名,勿得入于流俗,甘为人下。
早晚以祖宗传下的规矩教导训诫子孙,一定要让他们多读书明白事理,显名称誉于世,光耀祖宗。不得入于流俗,甘愿居于他人之下。
治家应和睦一堂。务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方不愧为圣裔。
嫁娶之事伦理为重。婚姻嫁娶,理伦守重。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
婚姻嫁娶,讲究伦理为重。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的人,必须慎重,违背伦理的事情万不可发生。
做官要克己奉公。子孙出仕者,凡遇民间词讼,所犯自有虚实,务从理断而哀矜勿喜,庶不愧为良吏。
子孙出来做官的,凡是遇到民间诉讼,案件自有虚实,务必理性判断,怀哀怜之心,切莫自鸣得意,但愿不愧为贤能的官吏。
国课当按时缴纳。孔氏子孙徙寓各府州县,朝廷追念圣裔,优免差徭,其正供国课,只凭族长催征。皇恩深为浩大。宜各踊跃输将,照限完纳,勿误有司奏销之期。
徙居于各府州县的孔氏子孙,朝廷追念你们是圣人后代,优抚免除徭役,应当缴纳的国家税收只通过族长征收。皇家恩宠实在盛大。孔氏子孙理应踊跃缴纳赋税,按期足额完成,不要耽误了官府上报征收钱粮的期限。 “江南第一家”的规矩
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有一个从南宋初年延续至今的大家族,近900年来,这个家族一直因道德风貌出色而著称,代代出清官,朝朝皆良民,只有佳话,从无丑行,创下了3000人同住15世而礼法井然的“东方奇迹”。改革开放以来,郑宅镇因旅游而出名,各地的游人和客商纷至沓来,他们在镇里受到了文明的礼遇。小镇年创利税高达8个亿之多。道德名镇成了经济强镇。
“江南第一家”能有今日辉煌,盖因郑氏六世祖郑文融制定了一部《鄭氏规范》。
《郑氏规范》是在郑氏几代人治家实践基础上,整理制定出来的一部典型的以德治家的“家族规矩”。它融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生产管理、生活学习等制度及奖惩措施为一体,共有168条准则。《郑氏规范》倡导正直、奉公、怜悯、宽容,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郑氏规范》对廉政有严格规定——“子孙出仕以赃墨者闻,生则于《谱图》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在历史上,郑家人曾有169人入仕为官,最高做到礼部尚书。然而169人个个清正廉洁,无一人有一丝半毫的污迹。在家为民的,也以德修身安分守己。
有了规矩,自成方圆。《郑氏规范》问世不久,郑氏家族便步入了鼎盛时期。大家庭里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家族成员已达三千余人,但井然有序。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1年),胡惟庸谋反一事败露,有人检举郑家也与胡惟庸有联系。刑部抓走了家长郑濂,另外六个兄弟争相入京替哥哥承罪。兄弟争相入狱,传为奇谈。朱元璋大为感动,不但没有治罪郑家,还让郑题做了福建布政参事。朱元璋对郑濂说:“你家九世同住,孝义名冠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可谓天下第一家。”说罢,提笔写下了“天下第一家”。这时,有人提醒他说:“皇上家才是天下第一家呢。”朱元璋改写为“江南第一家”。
明朝天顺四年(1460年),一场大火烧毁了郑家的府第,郑家无力再建,同住只好改为以“义”字辈分家,世称“小同居”。近年来郑氏第27代孙郑麟秀提出要重建“江南第一家”,将宗祠扩建成当日的府第。郑氏子孙闻风响应,很快就筹集到3000万元。郑麟秀的做法得到了郑宅镇政府的大力支持。《郑氏规范》的核心是讲道德,对长辈讲孝,对兄弟姐妹讲义,对下一代讲爱,对乡亲讲仁,现在全镇的人仍然遵循它。因此这里家家孝顺父母,兄弟团结,妯娌和睦。
2015年5月22日,中纪委官网头条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首期推荐“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还列出了《郑氏规范》中数条警示子孙“莫伸手”的家规,以此倡导家风、家规,强调社会家庭文化方面也要守规矩。
毛泽东的规矩
西柏坡纪念馆内,有这样一块展板,上面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当年对中国共产党人定下的规矩。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场最初悬挂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朱德的画像。1949年3月5日那天,毛泽东一进会场便提出批评:“开会不要挂我们的画像,这样不好,应该挂马恩列斯的照片。”毛泽东提出了“六不”规矩。这些规矩经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大力提倡和坚持,已经成为共产党人日常的行为准则。
毛泽东对自己也立下不少规矩。他曾说自己的“亲情规矩”有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1946年初,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可是毛泽东并没有把毛岸英留在身边。他对毛岸英说:“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还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可是你还没有上过中国这个革命大学。你对中国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缺乏实践,这一课应当补上。你应该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在那里可以学到在外国学不到的许多有益的东西。”
毛泽东兴趣广泛,还是诗人、书法家,他收到过许多书画家、收藏家、艺术家朋友馈赠的诗书画印等文物,但他并未将这些珍玩国宝归为己有。他自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
1950年,毛泽东亲笔致信当时的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将友人姚虞琴先生赠送的王夫之手迹《双鹤瑞舞赋》转交国家。他在信中强调:据云此种手迹甚为稀有,今送至兄处,请为保存为盼。获悉墨迹交至故宫博物院后,毛泽东甚为欣慰,但不欲将自己捐献之事过分张扬,便批复:此物似乎只可收藏,不必陈列展览。
此后,毛泽东又多次将中外友人所赠之私人礼品上缴国家。1956年,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将自己收藏的李白《上阳台帖》赠送给毛泽东。毛澤东对李白诗词颇为推崇,面对这件可能是唯一的李白传世墨迹,自然爱不释手,但仍按规定将《上阳台帖》转赠故宫博物院收藏。
习近平谈规矩
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多次论述党的规矩。
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认为,我们党的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党的规矩总的包括什么呢?其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其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其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全党必须模范执行。其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2015年1月13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党内规矩有的有明文规定,有的没有,但作为一个党的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应该懂的。不懂的话,那就不具备当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觉悟和水平。没有明文规定一定要报的事项,报还是不报,关键看党的观念强不强、党性强不强。领导干部违纪往往是从破坏规矩开始的。规矩不能立起来、严起来,很多问题就会慢慢产生出来。很多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
——2015年1月13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要坚持问题导向,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要针对现阶段党纪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加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讲政治、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远排在首要位置。要抓住这个纲,把严肃其他纪律带起来。
——2015年10月8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一百一十九次会议关于审议中国共产党廉政准则、党纪处分条例修订稿时的讲话
党内绝不允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了就是违反政治纪律。如何防微杜渐?要从规矩抓起,要有这个意识。
——2015年1月13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从立规矩开始,首先制定了八项规定,随后陆续出台一系列制度。各级根据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联系服务群众、规范权力运行等方面制定和修订了一批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2015年1月13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各级党组织要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努力在全党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十分明确地强调、十分坚定地执行,不要语焉不详、闪烁其词。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2015年1月13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意思是任人心中冷酷如铁,终扛不住法律的熔炉。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
——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浙江省嘉善县陶庄镇汾南村,有一位“老族长”——“永禁碑”。石碑很古朴,仔细辨认,隐约可见上面刻着几行字:“永禁垃圾投河、埂树砍伐、鹅鸭放河”。在汾南村村民的记忆中,古碑背后“允公守正、守望相助”的道理传承至今。
清朝末年,这里的村民们生活用水和交通出行完全依赖夏河浜。但是由于生存條件艰苦,且村民缺乏环保意识,民国初期,夏河浜逐渐成为周边村民鹅鸭等家禽的天然养殖场和垃圾场,河岸的树木也被乱砍盗伐。邻里之间经常发生矛盾。
1917年的一天,村里的长辈们提出,要根治鄙风陋俗,就需要共同立个规矩。在众乡邻的合议下,在进出村子的必经之路——夏河大桥上立起了“永禁碑”,共同立誓:自立碑之日起,本村村民和外来客商一律令行禁止,允公守正,要共同保护环境,更要邻里相衬、异姓互助。如有违者,将在碑前罚跪谢罪,以示惩戒。
时代在变,碑文上的村规祖训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着挑战。上世纪90年代,村民们喝上了自来水,“母亲河”似乎不那么重要了。村民的心思也活络起来。不少村民买来了喷水织机,在家里开起了小作坊。喷水织机能自动抽水排污,机器买回来,水管子往河里一放,24小时开工。废水源源不断流入夏河浜。清澈的河水慢慢变黑,变臭。村民们的心里也不是滋味。2014年,浙江省在全省治水,嘉善县要求不达标排放的喷水织机停产并拆除。村民们纷纷主动拆除了自家的喷水织机。
“允公守正、守望相助”,村里人世世代代受着古碑老规矩的教化,要是谁敢明目张胆干损人利己的事,肯定会被村里的长辈训斥。即使耍心机占了便宜,迟早也会在村子里呆不下去的。村里的老人们说:“破坏规矩是要到桥头石碑下罚跪的,村里还没有人舍得下脸面公然破坏规矩。”
如今,汾南村里的每条河道都悬挂了保护公共环境的宣传标语,村民还自发组成了河道保洁义工队。村里几乎每家都有一个打捞河道垃圾的网兜,用于及时清理河道里的漂浮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大家去自觉守着,很多事就好说了。”张学忠老人语重心长地说。
“良心秤”的规矩
“秤是规矩。做秤的人,要守规矩。”“做一杆缺斤短两的秤,会让千万人受害,这跟做千万根短秤没有区别。”这是武汉新洲区70岁老人江玉珍多年来做秤的心得。
江家祖祖辈辈五代人在邾城街做秤已经200多年。江家出产的秤被当地人称为“良心秤”。
挑木材、刨木、制粗胚、打磨、包铜管、定刀口、定星位……在江家做秤的第五代传人江玉珍手上,一杆秤要经过10多道工序、做五六个小时才能完成。1988年,弟弟江远斌开始和江玉珍一起开厂做秤。虽然国家普及了电子秤,但在偏远地区,一些流动商贩和当地人还是选择便于携带的杆秤。如今,仍有许多人到江玉珍的作坊里买秤、修秤。
江玉珍说,江家做秤有一条规矩:不做计量有偏差的“劣秤”,更不做人为缺斤少两的“短秤”。“祖上做秤时曾用过江正兴这个牌子,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沿用。正兴就是心正则兴旺。只有守规矩,才能家业兴旺。”
由于精确性要求高,每杆秤她都需要反复校量。一天忙下来最多只能做两杆秤。“宁愿做少点,也不能砸了祖传的招牌。”因为做秤公道、守规矩,江家在方圆百里赢得了美名。在电子秤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江玉珍家的手工秤成为武汉新洲、麻城、黃冈等地小商贩们的必备品。
做一杆良心秤不难,难的是几代人祖祖辈辈坚守。做秤做出了名声,不断有商贩找到江玉珍,要她做“短秤”。所谓短秤,就是在秤的刀口上做手脚。刀口距离偏差2毫米,100斤的重量就相差七八斤。江玉珍坚决不做短秤。老人说:“老一辈传我手艺的时候就讲,千万不能昧良心。昧着良心,落不到好。做事光明磊落,心里才没鬼。”正是这种朴素信念,支撑着她谨守职业底线。出于对诚信和底线的敬畏,江玉珍祖祖辈辈200多年一直坚守职业准则,建立了很好的名声。卖方只要说句“这是江家的秤”,买的人一般都会放心。
孔氏家族的规矩
万历十一年(1583年),孔子后裔孔尚贤为了规范族人的言行,颁布了具有纲领性质的族规《孔氏祖训箴规》,告诫族人要“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务要读书明理。”
《孔氏祖训箴规》内容很全面。在家庭生活方面,它要求子孙要祭祀祖先,不忘其本;与家人相处要遵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原则。在个人行为方面,则强调面对利益时要做到勿嗜利忘义,管理公务时要做到克己秉公的原则。
为学当读诗学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诗是无法同人交谈的。不学习礼是难于立身做人的。
祖训宗规,朝夕教训子孙,务要读书明理,显亲扬名,勿得入于流俗,甘为人下。
早晚以祖宗传下的规矩教导训诫子孙,一定要让他们多读书明白事理,显名称誉于世,光耀祖宗。不得入于流俗,甘愿居于他人之下。
治家应和睦一堂。务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方不愧为圣裔。
嫁娶之事伦理为重。婚姻嫁娶,理伦守重。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
婚姻嫁娶,讲究伦理为重。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的人,必须慎重,违背伦理的事情万不可发生。
做官要克己奉公。子孙出仕者,凡遇民间词讼,所犯自有虚实,务从理断而哀矜勿喜,庶不愧为良吏。
子孙出来做官的,凡是遇到民间诉讼,案件自有虚实,务必理性判断,怀哀怜之心,切莫自鸣得意,但愿不愧为贤能的官吏。
国课当按时缴纳。孔氏子孙徙寓各府州县,朝廷追念圣裔,优免差徭,其正供国课,只凭族长催征。皇恩深为浩大。宜各踊跃输将,照限完纳,勿误有司奏销之期。
徙居于各府州县的孔氏子孙,朝廷追念你们是圣人后代,优抚免除徭役,应当缴纳的国家税收只通过族长征收。皇家恩宠实在盛大。孔氏子孙理应踊跃缴纳赋税,按期足额完成,不要耽误了官府上报征收钱粮的期限。 “江南第一家”的规矩
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有一个从南宋初年延续至今的大家族,近900年来,这个家族一直因道德风貌出色而著称,代代出清官,朝朝皆良民,只有佳话,从无丑行,创下了3000人同住15世而礼法井然的“东方奇迹”。改革开放以来,郑宅镇因旅游而出名,各地的游人和客商纷至沓来,他们在镇里受到了文明的礼遇。小镇年创利税高达8个亿之多。道德名镇成了经济强镇。
“江南第一家”能有今日辉煌,盖因郑氏六世祖郑文融制定了一部《鄭氏规范》。
《郑氏规范》是在郑氏几代人治家实践基础上,整理制定出来的一部典型的以德治家的“家族规矩”。它融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生产管理、生活学习等制度及奖惩措施为一体,共有168条准则。《郑氏规范》倡导正直、奉公、怜悯、宽容,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郑氏规范》对廉政有严格规定——“子孙出仕以赃墨者闻,生则于《谱图》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在历史上,郑家人曾有169人入仕为官,最高做到礼部尚书。然而169人个个清正廉洁,无一人有一丝半毫的污迹。在家为民的,也以德修身安分守己。
有了规矩,自成方圆。《郑氏规范》问世不久,郑氏家族便步入了鼎盛时期。大家庭里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家族成员已达三千余人,但井然有序。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1年),胡惟庸谋反一事败露,有人检举郑家也与胡惟庸有联系。刑部抓走了家长郑濂,另外六个兄弟争相入京替哥哥承罪。兄弟争相入狱,传为奇谈。朱元璋大为感动,不但没有治罪郑家,还让郑题做了福建布政参事。朱元璋对郑濂说:“你家九世同住,孝义名冠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可谓天下第一家。”说罢,提笔写下了“天下第一家”。这时,有人提醒他说:“皇上家才是天下第一家呢。”朱元璋改写为“江南第一家”。
明朝天顺四年(1460年),一场大火烧毁了郑家的府第,郑家无力再建,同住只好改为以“义”字辈分家,世称“小同居”。近年来郑氏第27代孙郑麟秀提出要重建“江南第一家”,将宗祠扩建成当日的府第。郑氏子孙闻风响应,很快就筹集到3000万元。郑麟秀的做法得到了郑宅镇政府的大力支持。《郑氏规范》的核心是讲道德,对长辈讲孝,对兄弟姐妹讲义,对下一代讲爱,对乡亲讲仁,现在全镇的人仍然遵循它。因此这里家家孝顺父母,兄弟团结,妯娌和睦。
2015年5月22日,中纪委官网头条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首期推荐“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还列出了《郑氏规范》中数条警示子孙“莫伸手”的家规,以此倡导家风、家规,强调社会家庭文化方面也要守规矩。
毛泽东的规矩
西柏坡纪念馆内,有这样一块展板,上面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当年对中国共产党人定下的规矩。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场最初悬挂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朱德的画像。1949年3月5日那天,毛泽东一进会场便提出批评:“开会不要挂我们的画像,这样不好,应该挂马恩列斯的照片。”毛泽东提出了“六不”规矩。这些规矩经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大力提倡和坚持,已经成为共产党人日常的行为准则。
毛泽东对自己也立下不少规矩。他曾说自己的“亲情规矩”有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1946年初,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可是毛泽东并没有把毛岸英留在身边。他对毛岸英说:“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还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可是你还没有上过中国这个革命大学。你对中国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缺乏实践,这一课应当补上。你应该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在那里可以学到在外国学不到的许多有益的东西。”
毛泽东兴趣广泛,还是诗人、书法家,他收到过许多书画家、收藏家、艺术家朋友馈赠的诗书画印等文物,但他并未将这些珍玩国宝归为己有。他自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
1950年,毛泽东亲笔致信当时的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将友人姚虞琴先生赠送的王夫之手迹《双鹤瑞舞赋》转交国家。他在信中强调:据云此种手迹甚为稀有,今送至兄处,请为保存为盼。获悉墨迹交至故宫博物院后,毛泽东甚为欣慰,但不欲将自己捐献之事过分张扬,便批复:此物似乎只可收藏,不必陈列展览。
此后,毛泽东又多次将中外友人所赠之私人礼品上缴国家。1956年,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将自己收藏的李白《上阳台帖》赠送给毛泽东。毛澤东对李白诗词颇为推崇,面对这件可能是唯一的李白传世墨迹,自然爱不释手,但仍按规定将《上阳台帖》转赠故宫博物院收藏。
习近平谈规矩
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多次论述党的规矩。
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认为,我们党的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党的规矩总的包括什么呢?其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其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其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全党必须模范执行。其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2015年1月13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党内规矩有的有明文规定,有的没有,但作为一个党的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应该懂的。不懂的话,那就不具备当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觉悟和水平。没有明文规定一定要报的事项,报还是不报,关键看党的观念强不强、党性强不强。领导干部违纪往往是从破坏规矩开始的。规矩不能立起来、严起来,很多问题就会慢慢产生出来。很多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
——2015年1月13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要坚持问题导向,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要针对现阶段党纪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加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讲政治、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远排在首要位置。要抓住这个纲,把严肃其他纪律带起来。
——2015年10月8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一百一十九次会议关于审议中国共产党廉政准则、党纪处分条例修订稿时的讲话
党内绝不允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了就是违反政治纪律。如何防微杜渐?要从规矩抓起,要有这个意识。
——2015年1月13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从立规矩开始,首先制定了八项规定,随后陆续出台一系列制度。各级根据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联系服务群众、规范权力运行等方面制定和修订了一批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2015年1月13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各级党组织要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努力在全党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十分明确地强调、十分坚定地执行,不要语焉不详、闪烁其词。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2015年1月13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意思是任人心中冷酷如铁,终扛不住法律的熔炉。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
——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