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5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2]GSG194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老师是合格老师,教3十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用3+2=6来教的老师才是优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这种思想与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效开发和利用错误资源呢?
一、"错误资源"成因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大可不必因此而烦恼、困惑,甚至怨声载道。
1.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而引起的错误
受到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影响,他们的一些生活经验比较粗糙,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往往会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一些错误。比如,在学习"可能性大小"中,有位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身高不可能比成人高。随后,他振振有词地解释:"你们看,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都比我们要高。"
2.由于学生认知缺陷而引起的错误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感知事物比较笼统、粗糙,做题时常常顾此失彼、丢三拉四,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错误。例如把13.25写成13.52。再如判断"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时,有的学生丢开了假分数概念的另一部分"或等于"而误判为对。
3.由于学生心理影响而产生的错误
课堂练习时,学生总会对自己有一种心理暗示,如要快点把它做完;我要把它做正确等等。在这种心理暗示下,有些学生急于求成,从而引起思维上的跳跃和操作上的简化等,从而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
二、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1.自主纠错--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或产生问题时,教师如果能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与学生一起经历挫折,经历思辨,感受成功的喜悦。那么,每个学生就都能自始至终高昂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这是五年级一堂数学教学现场。老师出示了一道关于年龄问题的思考题:小明今年5岁,爸爸27岁,几年后爸爸的岁数是小明的3倍?老师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思考后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生陷入了沉思中,显然,学生们被难住了。正当老师准备讲解时,一位学生大喊了一声,"老师,我知道了!(27-5×3)÷3=4(年)",教室里却顿时热闹了起来。有学生在验证:"不对,4年后小明9岁,爸爸31岁,31不是9的3倍。""是啊!怎么回事?"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室里顿时沸腾了起来,有举例的、有画线段图的、有设未知数的,(27-5)÷2-5=6(岁),(27-5)÷2×3-27=6(岁)......一个个不同的解法不断涌现出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充分利用了课堂中学生错误的闪光点,让学生的思维错误在矛盾中碰撞出了许多智慧的火花。
2.引导评错--加强学生的真情体验
调查表明,频繁的考试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造成了较多学生出错时有挫折感。因此,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改正错误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我们来看永昌三小二年级的一堂数学教学场景。学生学习完乘法后,老师出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解决:1、有两瓶花,每瓶插8朵,一共插了多少朵?2、有两瓶花,一瓶插了8朵,另一瓶插了7朵,一共插了多少朵?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发现第2题错误率挺高,有四个错误算式(1)8×7=56(朵);(2)2×8=16(朵);(3)2×7=14(朵);(4)2+7+8=17(朵)。显然学生是受了解决乘法问题的思维定势,没有真正理解加法与乘法的联系和区别。这种错误在显然在老师的预设之中,他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讨论交流,重新分析题意,找到出错原因,还达成共识:以后做题要多读多想,不可胡乱凑数列式。本来到此可以说比较完美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老师觉得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又一个良机。于是他指着黑板上的四个错误的算式,继续引导学生:这四个算式只要巧妙的改动一下,就能成为正确的列式,谁能办到?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被激起,小组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多时,结果就出来了:(1)式只要把加号改为乘号就行了;(4)只要去掉"2"就对了;对于(2)式和(3)式,学生说题目中没有两个8也没有两个7不能改了。老师启发到:那能不能变出两个7或两个8呢?学生探究欲望再次被激起,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想到可以看成两个8朵再去掉1朵或看成两个7朵再加上一朵,于是列出了2×7+1=15(朵)和2×8-1=15(朵)
3.主動诱错--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妨恰当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并通过辨析,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吸取教训,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这是六年级《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摆图形,少数学生有点疑惑。老师让他们说说为什么,其中一个学生说:"我只剩4根小棒,拼不出一个圆来。"老师接着让他们同桌一起讨论讨论,可以把剩下的小棒合在一起用,这时他就没问题了,对于学生用有限的几根小棒拼成圆的错误结论,老师没有直接捅破,将错就错,在摆出图形的基础上,他让学生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几条边。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学生的意见是一致的。在回答圆的时候掀起了小小的波澜,思维的火花开始碰撞。有人说圆有8条边,有人说圆有12条边,更有学生说圆有20条边,到底圆有几条边呢?学生争论不休,这时老师就拿出一个圆让学生来数几条边。学生困惑了,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拿的这个圆,数不出有几条边。""那书本上的圆能初出有几条边吗?学生摇摇头。紧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拿出圆片,动手摸一摸,学生一下子就像发现了新大陆,纷纷举起手来,一个学生说:"圆的一圈是弯弯的,我们拼出来的都有角。""那是因为我们的小棒不够了,多一点就会像的。"马上有学生接着说。老师顺势让学在四人小组里试一试,学生体会更深了。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把许多的小棒拼起来,它就越来越像圆。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真实、鲜活。我们要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教学的天空不会因为学生的出错而阴云密布,拨开云雾展现的将是广阔的蔚蓝!参考文献[1]《2011版教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6.1)[2]蒋兴伦《浅议小学数学教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二期)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老师是合格老师,教3十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用3+2=6来教的老师才是优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这种思想与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效开发和利用错误资源呢?
一、"错误资源"成因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大可不必因此而烦恼、困惑,甚至怨声载道。
1.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而引起的错误
受到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影响,他们的一些生活经验比较粗糙,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往往会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一些错误。比如,在学习"可能性大小"中,有位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身高不可能比成人高。随后,他振振有词地解释:"你们看,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都比我们要高。"
2.由于学生认知缺陷而引起的错误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感知事物比较笼统、粗糙,做题时常常顾此失彼、丢三拉四,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错误。例如把13.25写成13.52。再如判断"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时,有的学生丢开了假分数概念的另一部分"或等于"而误判为对。
3.由于学生心理影响而产生的错误
课堂练习时,学生总会对自己有一种心理暗示,如要快点把它做完;我要把它做正确等等。在这种心理暗示下,有些学生急于求成,从而引起思维上的跳跃和操作上的简化等,从而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
二、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1.自主纠错--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或产生问题时,教师如果能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与学生一起经历挫折,经历思辨,感受成功的喜悦。那么,每个学生就都能自始至终高昂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这是五年级一堂数学教学现场。老师出示了一道关于年龄问题的思考题:小明今年5岁,爸爸27岁,几年后爸爸的岁数是小明的3倍?老师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思考后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生陷入了沉思中,显然,学生们被难住了。正当老师准备讲解时,一位学生大喊了一声,"老师,我知道了!(27-5×3)÷3=4(年)",教室里却顿时热闹了起来。有学生在验证:"不对,4年后小明9岁,爸爸31岁,31不是9的3倍。""是啊!怎么回事?"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室里顿时沸腾了起来,有举例的、有画线段图的、有设未知数的,(27-5)÷2-5=6(岁),(27-5)÷2×3-27=6(岁)......一个个不同的解法不断涌现出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充分利用了课堂中学生错误的闪光点,让学生的思维错误在矛盾中碰撞出了许多智慧的火花。
2.引导评错--加强学生的真情体验
调查表明,频繁的考试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造成了较多学生出错时有挫折感。因此,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改正错误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我们来看永昌三小二年级的一堂数学教学场景。学生学习完乘法后,老师出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解决:1、有两瓶花,每瓶插8朵,一共插了多少朵?2、有两瓶花,一瓶插了8朵,另一瓶插了7朵,一共插了多少朵?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发现第2题错误率挺高,有四个错误算式(1)8×7=56(朵);(2)2×8=16(朵);(3)2×7=14(朵);(4)2+7+8=17(朵)。显然学生是受了解决乘法问题的思维定势,没有真正理解加法与乘法的联系和区别。这种错误在显然在老师的预设之中,他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讨论交流,重新分析题意,找到出错原因,还达成共识:以后做题要多读多想,不可胡乱凑数列式。本来到此可以说比较完美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老师觉得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又一个良机。于是他指着黑板上的四个错误的算式,继续引导学生:这四个算式只要巧妙的改动一下,就能成为正确的列式,谁能办到?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被激起,小组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多时,结果就出来了:(1)式只要把加号改为乘号就行了;(4)只要去掉"2"就对了;对于(2)式和(3)式,学生说题目中没有两个8也没有两个7不能改了。老师启发到:那能不能变出两个7或两个8呢?学生探究欲望再次被激起,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想到可以看成两个8朵再去掉1朵或看成两个7朵再加上一朵,于是列出了2×7+1=15(朵)和2×8-1=15(朵)
3.主動诱错--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妨恰当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并通过辨析,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吸取教训,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这是六年级《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摆图形,少数学生有点疑惑。老师让他们说说为什么,其中一个学生说:"我只剩4根小棒,拼不出一个圆来。"老师接着让他们同桌一起讨论讨论,可以把剩下的小棒合在一起用,这时他就没问题了,对于学生用有限的几根小棒拼成圆的错误结论,老师没有直接捅破,将错就错,在摆出图形的基础上,他让学生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几条边。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学生的意见是一致的。在回答圆的时候掀起了小小的波澜,思维的火花开始碰撞。有人说圆有8条边,有人说圆有12条边,更有学生说圆有20条边,到底圆有几条边呢?学生争论不休,这时老师就拿出一个圆让学生来数几条边。学生困惑了,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拿的这个圆,数不出有几条边。""那书本上的圆能初出有几条边吗?学生摇摇头。紧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拿出圆片,动手摸一摸,学生一下子就像发现了新大陆,纷纷举起手来,一个学生说:"圆的一圈是弯弯的,我们拼出来的都有角。""那是因为我们的小棒不够了,多一点就会像的。"马上有学生接着说。老师顺势让学在四人小组里试一试,学生体会更深了。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把许多的小棒拼起来,它就越来越像圆。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真实、鲜活。我们要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教学的天空不会因为学生的出错而阴云密布,拨开云雾展现的将是广阔的蔚蓝!参考文献[1]《2011版教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6.1)[2]蒋兴伦《浅议小学数学教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