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为难”一下学生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gu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学习主要指对信息技术软件工具使用方法的学习,如文本编辑中的查找与替换、动画设计中的帧技术、图像处理中的图层技术等。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至今,在教学方法层面已经趋于成熟,形成了诸如半成品加工策略、任务驱动教学法、主题活动式教学法等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在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培养兴趣等方面效果显著,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我们也应看到,在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仍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操作技能的积累上,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思考份量不足,还处于浅层次的技术学习阶段。
  
  一、浅层次技术学习带来的现实问题
  
  1.学生缺乏独立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堂上常见的现象是:学生一旦遇到不会的操作,不经过任何思考和尝试,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这说明,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愿望,缺乏自主学习技术的成功体验,对掌握新技术信心不足。
  2.学生缺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学生往往无法有效运用技术手段去解决它。学生没有掌握足够多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技术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技术深度不够。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掌握了不少相关技术,但是面对具体的任务,无法快速地选取合适的技术或者最佳的技术组合方案去解决它,甚至感到无从下手。现实中的问题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学生自主地去筛选和判断。因此,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该着眼于从技术的深度挖掘。
  
  二、如何挖掘技术学习的深度
  
  技术学习的深度不是指技术本身的深度,而是指学生对技术实现过程和思想的体验深度。挖掘技术学习的深度,则是指围绕某种技术去挖掘可能解决的问题的深度。
  1.从认识到研究,提高学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教师在开始讲解某个软件时,常常会借用一些典型作品来介绍其功能,让学生对软件工具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这种做法合乎常理,却往往让学生对软件的认识停留在表层,不能深入去了解软件的思想。
  “认识软件”只要求学生知道软件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而“研究软件”则要求学生从实际需要的视角去分析和思考软件的功能。因此,教师不妨先将软件放到一边,提出现实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软件的实现思想。
  任务一:有一篇文档要进行以下操作:标题文字居中,标题文字黑体、三号,段落前间距12磅,页面纸型改成A4,页面改为横向,左页边距2.5厘米……将以上操作进行分类,并为每一类起名。
  任务二:Excel中单元格是存放数据的基本单位,很多操作都需要引用单元格数据,所以每个单元格都应该有个唯一的名字,如何给单元格命名呢?
  这两个任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是不常用的。教师的思维往往集中在如何教会学生操作上,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思考较多,课堂评价也过多依赖于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
  深入分析这两个任务,教师虽然没有在操作方法上进行引导,其意义却更加深远。这里有两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第一,不是所有的软件只有在课堂上学习过,学生才会使用,当然,对于某个具体的软件来说,也不是所有的操作都学习过,学生才会使用;第二,软件是人设计的,其设计思想是尽量给使用者带来方便,因此,学生应该更多地去把握设计者的思想。
  任务一让学生对各种操作进行分类,其意义在于使学生体验了菜单设计的过程。学生凭学习经验和菜单分类的常规思维,应该能正确地对不同操作进行分类。当学生面对新的操作时,也能快速判断出该操作属于哪类操作,从而选择相应的菜单命令去进行操作。
  任务二告诉了学生什么是单元格,却没有告诉学生单元格命名的规则,让学生自己为单元格命名。这与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单元格的命名规则有何不同呢?答案是体验不同,前者可以让学生主动体验软件设计者的思想。事实上,在电子表格软件的众多操作中,单元格引用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强化学生对这一核心技术的主动体验,对学生学习电子表格软件是非常关键的。
  研究软件并不是对学生的过分要求。学生既然具备了学会某种操作的能力,也就具备了对操作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所以,在技术操作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技术的运用源于哪些现实需要?技术的实现遵循了哪些原则?
  2.为任务增加思维含量,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取决于学生掌握技术的广度,更取决于学生对技术掌握的深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设计的任务不能过于简单,要能够激发学生去深入思考,有一定的挑战性。
  任务三:将一篇Word文档中所有的“二氧化碳”替换为CO2
  任务四:计算数列1、2、3、5、8、1 3、21、34……的第50项的值。
  对于任务三,题目已经很明显地告诉学生要使用“替换”操作来解决,但是学生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替换,即使部分学生想到了某些方法,也可能在他们的方法中隐藏着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分析出完美的解决方法__使用“二次替换”。
  对于任务四,学生首先需要分析数列的规律,再编程来解决问题。假如学生没有学过任何编程语言,怎么办?口算显然不行。此时,学生需要选择一种软件工具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经过思考后,学生发现在Excel中使用公式和自动填充也可以将结果计算出来。如果仅看任务要求,这似乎是数学课的任务,然而学生们通过动脑筋,在Excel中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正是将思维活动和技术工具相结合所产生的独特效果。
  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仅从技术的量上积累,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无法真正形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上两个任务案例实际上是在刻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因为思考越深刻,学生越容易产生真正的兴趣。
  除了程序设计模块以外,学生普遍认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简单易学、没有负担的学科,甚至很多教师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在教操作。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如果课程不在深度上进行挖掘,它的魅力还有多大?课程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如果只是因为学习轻松、没有压力,学生才喜爱信息技术课,这一定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悲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面对某项技术操作,教师应该设计一些能够“为难”学生的任务,这就是技术学习的深度挖掘。
  追求技术学习的深度,本质上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维的转变:在教学中需要超越单纯的技能积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本质力量不是工具,而是人。技术工具只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才是解决问题的利剑!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悄然走进校园,对学校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优化。目前,国内部分地区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初见成效。本刊曾于2010年第1期以专题报道的形式,对北京、上海、江苏扬州等地数字校园发展的若干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度采访,我们从中窥见数字校园的理想渐行渐近。  本期,我们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和贺平博士从数字校园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  —— 郭沫若  谁要是自己还没有被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德】第斯多惠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捷克】夸美纽斯  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  ——【美】本杰明 · 布鲁姆  最有价值的知识
《“儿童瓦楞纸板画”教学研究》是笔者申请的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2011年度立项课题,同时也是我校美术校本课程。《儿童瓦楞纸板画》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属于第二学段的教学,本学段教学重点主要是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大胆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所感。  美术课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孩子们常常无从下笔,不知道怎么画。实际上,不是孩子们缺乏想象力,而是教师缺乏刺激学生想象的方法
■ 创意背景    学生经常能浏览到大量的Flash动漫和游戏。刚上Flash课时,听说自己也可以学习制作Flash,自然热情很高。可由于Flash的操作步骤和原理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失去兴趣,半途而废。通过长期的实践,我认为,保持住学生学习本软件的兴趣是Flash教学成功的关键,而优秀的教学实例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保障。  基于以上想法,我对信息技术教材中用到的实例进行了改编和充实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第一节。学生之前已经了解了网站制作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超链接是网站制作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将网站中各页面进行合理链接,从而形成完整结构的关键因素。学生通过建立站点,能够有效提高其信息集成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超链接的种类,掌握在Front Page中设置超链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随着课堂应用的深入,学校和教师变得越来越理性。尤其是那些应用较早、较成熟的学校,需求更为明确和清晰。这其中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如何解决投影机光线刺眼以及投影阴影的问题,短焦投影机应运而生。近期,各投影机厂商相继推出了几款短焦投影机,它们的实际应用效果如何成为业内瞩目的焦点。得知辽宁省铁岭市新希望语言学校使用了短焦投影机后,本刊记者对该校校长王家瑞进行了采访。王校长现身说法,介绍了自
朱光潜先生写过一个故事,有人说和自己的妹妹在一个家庭共同生活了多年,但直到两人的母亲去世那一刻,他才“看见”她。  既然“熟视”,为何“无睹”?又因为什么机缘而“看见”?——“看见”的说法,实在大有意蕴。不过巧的是,我想我不经意间“看见”了《孩子为何失败》一书。我是说,这本书一直就在我眼皮底下晃悠,但以前我充其量只是在“看”它或者“看到”了它,发现它的价值,只是最近的事。  这就要说到前些天我听的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是教育部首批433所“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经过10多年的实践,如今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师生成长、创新课程的核心动力,以及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底层支撑。  支持教与学变革的教育软件运用问题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教育软件的有效运用是提升师生学习力、确保学校信息化良性发展的关键。多年来,我们通过营造数字文化生态,以师生运用及学校发展的
问:为什么想到把平板电脑带进科学课堂?  答:《声音的变化》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因为缺少有效的实验材料和方法的支撑,对于如何开展本课的教学,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存在,科学教师们难以形成共识。教材中需要我们落实的科学概念确实较难实现,特别是让学生理解“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振动得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我们研究声音的强弱,用钢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振动幅度的大
遭“冷遇”心灰意冷    上课铃声响起,我兴致盎然地按照精心设计的教案开始了上课,不过,没过多久我就发现了课堂的沉闷和学生的倦怠。一副副无奈、厌烦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对我讲的内容并不感兴趣。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这堂课学习的内容是Excel中图表的建立。我以青少年网瘾群体调查报告为例,先向学生介绍了辨别网络成瘾的方法以及网瘾的危害,接着用Excel图表直观呈现了网瘾群体的男女比例以及年龄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