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几何四大公理的分析及应用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0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运用公理1判断直线在平面内
  例1质检人员在检测地面砖是否铺的平整,通常把木工尺平放在地面砖铺的间隙间检测木工尺与地面砖是否存在间隙,若没有间隙,则说明地面砖铺地很平整。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分析:考虑木工尺是否在地面砖所在的平面内,联系公理1进行分析。
  解:上述检测方法其实就是利用公理1的思想,若地面砖铺得很平整,就可以把地面砖看成一个平面,把木工尺当作一条直线,直线上有两点在该平面内,则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该平面内,则木工尺与地面间也就没有间隙。
  注:公理1不仅可以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还可以判断点是否在平面内。
  二、运用公理2确定平面
  例2为什么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很多物体都采用三角形结构,如相机的三脚架,起重机的底座等?
  分析:可联想到三角形的稳定性,而三角形的稳定性源于三个顶点的稳定性,进而联系到公理2分析。
  解:由公理2的内容及问题所述,可以把相机的三脚架以及起重机的底座与地面接触的点看作不共线的三点,因此可以确定一个平面,所以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很多物体都采用三角形结构。
  问题:你能利用公理2分析这幅图(如图1所示)的原理吗?
  而且给出了这样的平面具有唯一性,即“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另外,该公理还可以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如不共线的三点中任意取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则这条直线一定在不共线的三点确定的平面内。
  公理2及三个推论都是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三、利用公理2及三个推论证明多线共面
  例3证明两两相交且不共点的三条直线共面。
  分析:考虑公理2及推论,可以先说明其中两条直线可以确定一个平面內,然后证明第三条直线也在该平面内即可。
  如图2所示,直线l1,l2,l3两两相交且不共点,求证:直线l1,l2,l3在同一平面β内。
  证明:因为l1∩l2=C,所以l1和l2确定一个平面β。
  因为l3∩l2=B,所以B∈l2。又l2β,所以B∈β。
  同理可证A∈β。又因A∈l3,B∈l3,所以l3β。
  所以直线l1,l2,l3在同一平面β内。
  四、利用公理3确定两个平面的交线
  例4在大会选举中,经常会有投票环节,将选票投入投票箱的过程中,会出现如下现象,如图3所示,请你利用所学习的空间几何知识进行解释。
  分析:将选票与投票箱上面看作两个平面,当选票一角与投票箱上面只有一个公共点时,可断定两平面必有一条交线,即可联系公理3。
  解:可将选票与投票箱抽象成两个平面,用两个平面表示上述图形(如图4):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必定还有另外一个公共点,只要找出这两个平面的两个公共点,就可以确定两个平面的交线。
  注:公理3既是判断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又可判定点在直线上,如点是某两个平面的公共点,线是这两个平面的公共交线,则这点在直线上。
  五、利用公理3证明多点共线
  例5如图5所示,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和AD的中点,G,H分别是在BC、CD上,且BG∶GC=DH∶HC=1∶2,且GE与HF相交于点P。求证:P,A,C三点共线。
  分析:要证明三点共线,即证明三个点同时在两个平面内,因此联系到公理3,两个平面的所有公共点都在两个平面的交线上。
  证明:因为E、F分别是AB和AD的中点,
  所以EF∥BD。在△BCD中,BG∶GC=DH∶HC=1∶2,所以GH∥BD,则EF∥GH,因此,E、F、G、H四点共面。
  又GE∩HF=P,GE平面ABC,HF平面ACD,
  所以P∈平面ABC,P∈平面ACD,所以P为平面ABC与平面ACD的公共点,又平面ABC∩平面ACD=AC,所以P∈AC,所以P,A,C三点共线。
  六、利用公理3证明多线共点
  例6如图6,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和CB上的点,G,H分别是CD和AD上的点,且EH与FG相交于点K。求证:EH,BD,FG三条直线相交于同一点。
  分析:要证明三条直线共点,可先说明两条直线共点,再说明该点在第三条直线上,证明点在直线上,即可联系公理3。
  证明:因EH与FG相交于点K,所以K∈EH,又EH平面ABD,则K∈平面ABD。
  同理可证:点K∈平面BCD,而平面ABD∩平面BCD=BD。
  因此,点K∈直线BD。即EH,BD,FG三条直线相交于同一点。
  七、利用公理4证明线线平行
  公理4给出了空间几何中线线平行的理论依据,这也是后面学习等角定理、异面直线的定义、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的基础,而且该公理是连接平面几何和空间几何的纽带,因为该公理在平面几何和空间几何中均成立。
  例7如图7所示,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要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判定定理证明,在空间中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即可联系到公理4中平行线的传递性。
  证明:在△ABD中,因为E,H分别是AB,DA的中点,
  所以EH∥BD且EH=12BD,
  同理在△BCD中,FG∥BD且FG=12BD。
  所以FG∥EH且FG=EH,所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近几年在高考和竞赛中频频出现求形如a(n+1)=pan+q/ran+s (ps≠qr,r≠0)的一类递推数列的通项的题型,难度较大,笔者试图利用待定系数法给求此类递推数列的通项的一种有效方法,供读者
从考纲上来看,这部分内容主要有两个命题方向:(1)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2)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就结合具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教科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原教科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相比,绝大多数内容在知识结构、素材资源、知识呈现方式上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旨在改变
在高中数学中,函数、方程、不等式是一块核心内容,有时会遇到解函数不等式。解这类不等式的关键点也是难点就是构造合适的函数,然后利用导数判断构造出的新函数的单调性,最后由单调性解不等式。  构造函数时往往从两方面着手:  ①根据导函数的“形状”变换不等式“形状”;  ②若是选择题,可根据选项的共性归纳构造恰当的函数。  例1已知在实数集R上的可导函数f(x),满足y=f(x+2)是奇函数,且1f′(x
很多老师在演示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时是这样操作的—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氧化层,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氯气要事先收集好,到课堂上演示时可能有泄漏;(2)在把氯气倒扣到钠的上方时,氯气也极容易泄漏发生危险;(3)需对金属钠进行加热,消耗一定的能源。针对以上几点,笔者对钠
数学在高中学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本质角度来讲,这门学科主要考查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这两种要素。很多同学对上述两种要素的理解较为困难,而数形结合方法则在这两种要素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优势。  因此,为了提升学习质量,同学们应该加強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下面就以基于数形结合方法的不等式解题为例,对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例解关于x的不等式ax2-4≥4x-ax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教改的深入,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倡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的形势下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做到的,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