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常态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面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收入分配格局转变的挑战,降低经济增速与做大分配“蛋糕”,构成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一对矛盾。同时,新常态经济也为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机遇。解决新常态经济与收入增长要求的矛盾,需要把握新常态经济的时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保证经济增长质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收入差距;分配制度改革
历经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从致力于解决温饱到全面走向小康,从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到率先摆脱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已经步入了发展新常态。然而新常态发展面对的经济矛盾却是,一方面经济增速下行导致可分配的“蛋糕”相对缩小。另一方面却是由于历史累积的国民收入差距与财富分享差距,要求做大分配“蛋糕”,增加居民收入。 由此决定新常态经济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新常态经济面临收入分配差距的挑战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及其新特点
新常态经济,从国际视野看,是全球“后危机”时代的客观现象;从国内视角看,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转折。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我国新常态经济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增长质量优先和经济结构优化。质量优先在于由过去偏重经济增长速度转变为经济增长质量优先。经济结构优化在于由传统低端产业结构转变为经济结构优化。通过经济增长质量优先和经济结构优化,使传统增长模式重速度轻质量、高能耗低效益、重增长轻发展等问题得到改变。准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应该是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科学规划未来战略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
(二)新常态经济面临现存分配格局和收入差距的严峻挑战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突出问题是,初次分配不公和再分配调节不力,行业、区域、城乡、阶层收入差距过大。这种状况对新常态经济带来严峻挑战。
首先, 经济增长速度下调与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存在一定矛盾。居民收入增长源于经济增长,国民收入经过初次 分配和再次分配形成居民、企业和国家三方面收入,国民收入“蛋糕”相对做小,三方收入都会受到不利影响,从而增加了实现2020年居民收入增长翻番目标的困难。
其次,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制约经济效率。这是由于:一是行业收入差距抑止了竞争性行业和实体经济的效率。二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影响到不同地区对新常态经济的适应,从而影响经济活力的释放。 三是居民所得占国民收入比例下降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发挥,从而制约经济效率。
再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制约了消费乃至制约了经济增长。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低收入群体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农村居民有效需求不足。消费是经济活动的归宿,消费与投资、出口共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降低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新常态经济为收入分配改革及分配格局调整带来新机遇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应对新常态经济的问题与挑战,把握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契机,将为未来中国带来积极影响,尤其为收入分配改革和收入分配格局调整提供新机遇。
首先,新常态经济下经济结构优化有利于收入分配向实体经济劳动者倾斜。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致力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重点发展新兴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这将为收入分配格局变化。一方面,以新兴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有利于增加就业,从而改善劳动者收入。另一方面,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将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降低行业收入差距,最终有利于收入分配向实体经济劳动者倾斜。
其次,新常态经济下经济效益提升有利于分配“蛋糕”做大。新常态经济条件下,我国坚持中高速增长依然能保证2020年实现经济增长倍增,也能确保收入倍增。新常态经济注重经济效益指标提升,分配“蛋糕”依然可以做大,在国家、企业和居民三方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分配比例向居民方倾斜,加上配之以税收调节和转移性支付手段,低收入群体将得到更多实惠。
再次,新常态经济下城乡协调和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作为二元结构的中国社会,城乡协调发展是基于城乡生产力合理布局、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城乡市场便捷连接,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重在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我国正在实施协同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战略,这将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农村居民带来实惠。城镇化的提升将带来更大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就业机会。
三、新常态经济下收入分配改革思路
尽管新常态经济面临收入差距过大的严峻挑战,但只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保证经济增长质量,同样能使居民收入在整体增长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和效率协调发展。
1.实施向劳动者倾斜的工资制度改革
新常态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既要坚持效率,更要注重公平。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工资制度改革是分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是要提升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二是解决行业工资收入差距和企业高管与职工收入差距问题。三是推进工资协商集体谈判制度,发挥工会组织在工资协商、劳动 者权益维护方面的作用,建立薪酬信息公开制度。四是提升最低工资标准和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2.健全收入与财富调节税制
运用税收手段调节国民收入与财富分享,通过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功能。为此,一是要逐步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建立家庭为单位、完全收入申报和抵扣制为特征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二是推进房地产税和资源税改革,缩小居民财富占有的差距。三是建立居民收入和财产信息征集制度。要搭建居民收入与财产信息网络平台;参与国际合作和财产信息共享,完善全球财富征税机制。四是健全收入税和财富税法。以法律规范保障居民如实申报收入与财产,依法纳税;对偷逃税者依法追究责任和处罚。
3.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改变长期以来社会保障的城乡分治状况,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将对收入分配起到“托底”的调节作用。为此,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体系。新常态经济下经济结构调整,产能过剩行业必然遭遇大量的失业,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将要做到城乡居民标准逐渐统一。二是破除社会养老保障的“双轨制”。目前我国存在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的“双轨制”,待遇差距明顯,这不仅违背公平,也不利于劳动力合理流动。三是确保“居者有其屋”。对商品房市场有效调控,促进供需平衡;发挥各级财政的作用,加强对困难群体居民的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给。
参考文献:
[1]李稻葵,什么是中国与世界的新常态[A].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
[2]刘燕斌,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收入差距;分配制度改革
历经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从致力于解决温饱到全面走向小康,从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到率先摆脱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已经步入了发展新常态。然而新常态发展面对的经济矛盾却是,一方面经济增速下行导致可分配的“蛋糕”相对缩小。另一方面却是由于历史累积的国民收入差距与财富分享差距,要求做大分配“蛋糕”,增加居民收入。 由此决定新常态经济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新常态经济面临收入分配差距的挑战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及其新特点
新常态经济,从国际视野看,是全球“后危机”时代的客观现象;从国内视角看,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转折。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我国新常态经济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增长质量优先和经济结构优化。质量优先在于由过去偏重经济增长速度转变为经济增长质量优先。经济结构优化在于由传统低端产业结构转变为经济结构优化。通过经济增长质量优先和经济结构优化,使传统增长模式重速度轻质量、高能耗低效益、重增长轻发展等问题得到改变。准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应该是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科学规划未来战略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
(二)新常态经济面临现存分配格局和收入差距的严峻挑战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突出问题是,初次分配不公和再分配调节不力,行业、区域、城乡、阶层收入差距过大。这种状况对新常态经济带来严峻挑战。
首先, 经济增长速度下调与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存在一定矛盾。居民收入增长源于经济增长,国民收入经过初次 分配和再次分配形成居民、企业和国家三方面收入,国民收入“蛋糕”相对做小,三方收入都会受到不利影响,从而增加了实现2020年居民收入增长翻番目标的困难。
其次,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制约经济效率。这是由于:一是行业收入差距抑止了竞争性行业和实体经济的效率。二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影响到不同地区对新常态经济的适应,从而影响经济活力的释放。 三是居民所得占国民收入比例下降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发挥,从而制约经济效率。
再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制约了消费乃至制约了经济增长。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低收入群体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农村居民有效需求不足。消费是经济活动的归宿,消费与投资、出口共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降低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新常态经济为收入分配改革及分配格局调整带来新机遇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应对新常态经济的问题与挑战,把握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契机,将为未来中国带来积极影响,尤其为收入分配改革和收入分配格局调整提供新机遇。
首先,新常态经济下经济结构优化有利于收入分配向实体经济劳动者倾斜。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致力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重点发展新兴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这将为收入分配格局变化。一方面,以新兴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有利于增加就业,从而改善劳动者收入。另一方面,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将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降低行业收入差距,最终有利于收入分配向实体经济劳动者倾斜。
其次,新常态经济下经济效益提升有利于分配“蛋糕”做大。新常态经济条件下,我国坚持中高速增长依然能保证2020年实现经济增长倍增,也能确保收入倍增。新常态经济注重经济效益指标提升,分配“蛋糕”依然可以做大,在国家、企业和居民三方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分配比例向居民方倾斜,加上配之以税收调节和转移性支付手段,低收入群体将得到更多实惠。
再次,新常态经济下城乡协调和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作为二元结构的中国社会,城乡协调发展是基于城乡生产力合理布局、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城乡市场便捷连接,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重在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我国正在实施协同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战略,这将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农村居民带来实惠。城镇化的提升将带来更大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就业机会。
三、新常态经济下收入分配改革思路
尽管新常态经济面临收入差距过大的严峻挑战,但只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保证经济增长质量,同样能使居民收入在整体增长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和效率协调发展。
1.实施向劳动者倾斜的工资制度改革
新常态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既要坚持效率,更要注重公平。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工资制度改革是分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是要提升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二是解决行业工资收入差距和企业高管与职工收入差距问题。三是推进工资协商集体谈判制度,发挥工会组织在工资协商、劳动 者权益维护方面的作用,建立薪酬信息公开制度。四是提升最低工资标准和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2.健全收入与财富调节税制
运用税收手段调节国民收入与财富分享,通过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功能。为此,一是要逐步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建立家庭为单位、完全收入申报和抵扣制为特征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二是推进房地产税和资源税改革,缩小居民财富占有的差距。三是建立居民收入和财产信息征集制度。要搭建居民收入与财产信息网络平台;参与国际合作和财产信息共享,完善全球财富征税机制。四是健全收入税和财富税法。以法律规范保障居民如实申报收入与财产,依法纳税;对偷逃税者依法追究责任和处罚。
3.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改变长期以来社会保障的城乡分治状况,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将对收入分配起到“托底”的调节作用。为此,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体系。新常态经济下经济结构调整,产能过剩行业必然遭遇大量的失业,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将要做到城乡居民标准逐渐统一。二是破除社会养老保障的“双轨制”。目前我国存在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的“双轨制”,待遇差距明顯,这不仅违背公平,也不利于劳动力合理流动。三是确保“居者有其屋”。对商品房市场有效调控,促进供需平衡;发挥各级财政的作用,加强对困难群体居民的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给。
参考文献:
[1]李稻葵,什么是中国与世界的新常态[A].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
[2]刘燕斌,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