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喉炎两手抓

来源 :母子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e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天就快要结束了,紧张了一冬天宝宝健康的父母在这个时候可还是不能够掉以轻心哦!因为在冬末时期,除了一些常规疾病例如感冒等以外染上急性喉炎的宝宝开始多了起来。
  
  第一手抓识别和治疗了解急性喉炎
  
  小儿急性喉炎是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是以声嘶为主要症状的喉部黏膜炎症。冬春季天气寒冷,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时期。急性喉炎常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尤其是体态较胖的婴幼儿。通常多继发于鼻炎、咽炎、上呼吸道感染,来势凶猛,变化快。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2、3月份是该病的高发期。
  
  为什么宝宝更易患急性喉炎
  
  1 1岁以下的宝宝喉腔狭小,只有成人的1/5,并且在患喉炎时,喉部黏膜肿胀,就使得喉腔更小,也就很容易导致声门的阻塞,引起呼吸困难。
  2 婴儿喉部支架的喉软骨较为柔软,并且黏嗅与黏膜下层附着不紧密,因此当有炎症时黏膜肿胀就比较明显,就成为引起呼吸困难的一个原因。
  3 婴儿淋巴组织丰富,而喉的黏膜下淋巴组织和腺体组织也很丰富,当发生炎症时淋巴组织增生活跃,腺体分泌增多,这就使得黏膜肿胀加重,喉腔变窄明显,既而引起出现呼吸困难。
  4 患喉炎时,喉部及气管分泌物就会增多,而宝宝咳嗽机能差,分泌物就不易排出,这样除喉肿胀外,分泌物增多造成的阻塞也可引起呼吸困难。
  5 婴儿对感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如成人,所以炎症反应比较重,呼吸困难的程度也会比较重。
  6 婴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发生喉痉挛,喉痉挛不仅可以引起喉阻塞,还可使黏膜充血加重,导致喉腔更加狭窄,呼吸困难也就更明显。
  
  急性喉炎什么样
  
  1 急性喉炎起病时即有声音嘶哑、干咳,咳嗽时发出“空一空一空”的声音,似犬吠状,随后因声门下区水肿的发展,出现吸气不畅并伴有喉鸣音,病情逐渐加重可发生显著的吸入性呼吸困难。
  2 多数患儿可有不同程度发热,但高热少见,大多数为轻中度发热。由于喉阻塞与缺氧,患儿常伴烦躁不安、拒绝饮食。体检可见面色青紫、三凹症(即吸气时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上腹部显著凹陷),病情尤以夜晚为重。
  3 为宝宝做喉腔检查可直接见到喉部有黏膜充血、肿胀。
  妈妈问题:如果宝宝还没有发热的症状,是否还要送医院呢?
  专家作答:一般无论宝宝有没有发烧,妈妈如听到宝宝声音嘶哑及出现犬吠样咳嗽,基本上可诊断为喉炎,这时喉部出现明显的水肿,就应立即把患儿送到医院。小儿喉炎必须早诊断早治疗。若发现活动后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气促或紫绀,说明已有了明显的喉梗阻。给予相应治疗,可避免患儿气管切开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急性喉炎多严重
  
  由于小儿的咳嗽排痰能力远较成人弱,分泌物容易在漏斗状的喉部积聚导致喉炎的发生,而炎症时又容易引起喉部狭窄,甚至产生喉部急性梗阻、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和猝死。
  妈妈问题:宝宝喉炎为什么会如此严重呢?专家作答:这是因为小儿喉部生理解剖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小儿喉腔狭窄,软骨软弱;加上此组织黏膜下组织松弛,黏膜内血管及琳巴管丰富,发炎后极易水肿。小儿咳嗽力弱,分泌物不易咳出,更加重了气道的梗阻。另外,咳部组织受到刺激后易发生咳痉挛。对于喉炎的治疗首先保持安静,通常要静点大剂量激素,可迅速减轻喉部水肿。同时,要应用有效的抗生素,要密切观察病情。
  
  急性喉炎的急救措施
   急性喉炎患儿如果在安静和入睡量也出现喉鸣和吸气性凹陷,表明已有||度喉梗阻,宜立即送医院诊治;当出现青紫、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征象则已是|||度喉梗阻,必须作抢救治疗,应随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第二手抓预防和护理
  
  针对诱发因素做预防
  1 外部因素:冬季初春天气寒冷,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妈妈这样做:为预防小儿急性喉炎的发生,即使是在初春时节,家长也应注意宝宝的防寒保暖,宝宝居室的温度最好控制在20c,相对湿度控制在65%左右。居室要做到经常开通窗门,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在饮食上要清淡、温软、易消化、富营养,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和油腻、烧烤、燥热食品。让宝宝适当到户外进行活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 内部因素:小儿喉腔狭长呈漏斗状,喉软骨发育未完善;小儿喉部神经组织的敏感性比成人高,喉和声带黏膜柔嫩,血管及淋巴丰富,易充血。此外还有营养不均衡、肥胖、缺钙的宝宝。
  妈妈这样做:要预防小儿急性喉炎,除了在天气骤变时衣服及时增减外,还要纠正由偏食引起的营养不良。另外,缺钙的宝宝比较容易得这种病,特别是那些较胖、生长较快、相对缺钙的小儿,更易发生急性喉炎或者反复发病,因此经常及时地补钙也可以减少发病机会。
  3 疾病因素:麻疹、百日咳、流感、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都有可能并发急性喉炎。
  妈妈这样做:冬春季本来就是呼吸道疾病高峰的季节,因此妈妈最好少带宝宝串门与外出,以防小儿受凉感冒或引起呼吸道传染病而增加小儿急性喉炎的发病率。此外,人群集中、空气流通性差的公共场所,妈妈也应尽量少带宝宝去,以减少感染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机会。
其他文献
宝宝的牙齿其实很娇气,假如忽视了营养或是护理,小白牙就变成了小黑牙,而且没有办法再恢复原样。乳牙保护战,妈妈怎么做?    小乳牙为何变黑了    乳牙变黑,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龋齿”,俗称“虫牙”,是牙齿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牙体硬组织脱矿,有机成分崩解,牙齿逐渐被破坏形成缺损的一种疾病。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牙齿变成黄褐色或是黑色。    龋齿发展一步步    第一步:在发病早期,牙齿龋坏部位的颜色和透
期刊
新手爸妈经常会为宝宝是否正常发育担忧——我的宝宝没有健康问题吧?妈妈可以通过为宝宝定时体检,检测宝宝的发育状况,那各阶段检查的重点又是什么呢?    新生  宝宝刚出生时,医院会给爸妈出示详细的宝宝检查结果,一般是全身性的检查,包括外貌、脉搏、哭声、肌肉、呼吸、抓、走等特征。    生理性检查    外貌——观察宝宝的胎记和皮肤状况如何,以及宝宝的体表器官和身体部位是不是正常。宝宝的头部可能看起来
期刊
有一天,你成为自己专业领域里的佼佼者,不再是属于模糊记忆里那个活力十足却又常常犯错的不女孩。  你的文字、你的画、你的摄影、你的雕塑作品、你的设计……日臻完美,无人不赞叹。  但你转过头,你身边那悄悄不动声色的孩童,也将他的“作品”呈现给你,大睁双眼,期待着你的一句赞扬或者一个肯定的眼神。  从专业角度看,天哪!这哪一种里是一件作品?这样的东西,怎样让人看得懂?  但从这些拙劣的习作上面,你将看到
期刊
你说我是不是神经过敏呀!每次孩子生病,我想带她去医院,可心里总担心这、担心那的。怕感染别的病,怕误诊,怕开许多可有可无的药……这些担心真是神经过敏造成的吗?    怕看病反而染上病    周末南南一家去郊外玩。玩到中午,肚子都饿了。他们选择吃农家饭,南南觉得农家饭也挺好吃,于是给宝宝也吃了一些,谁知晚上回到家中,小家伙就上吐下泻。一夜间便了3次,小脸一下子就没了红润样儿。看着孩子的难受劲儿,妈妈准
期刊
当妈妈发现孩子喜欢近距离看电视,眼球震颤,歪头看物、看东西眯着眼等现象,可要注意啦!孩子很可能是眼睛出问题了。    什么是弱视    弱视是指在视觉发育期司,因各种原因造成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从而造成矫正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孩子者。临床上这样规定,视力检查时,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8,同时没有其他器质性病变(如:炎症、外伤、肿瘤或其它异常),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弱视。  弱视按程度分为3种:轻度弱视,
期刊
目前,针对2个月到5岁的婴幼儿发展起来的“测评系统”已经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不仅测评师、心理医师和早教师依赖于它,为人父母者更对诸如此类的测评量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现在,是到了拿一种清醒、客观、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儿童测评结果的时候了。    目前常见的儿童测评系统    教育程度测试系统  例如,贝莉婴儿发育量表,主要用以测试2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的发育状况,包括精神、运动和行为三部
期刊
什么样的宝宝爱生病呢?医生发现,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父母不当的呵护最易让宝宝生病,让我们来看看吧!找到原因,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预防了。    不爱喝水的宝宝      水参与了人体的所有代谢,所以它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一些家长可能发现了,宝宝在上幼儿园以后,生病的机会相对多了起来。因为这个时候,宝宝饮水量明显减少了,加上活动量增多,身体丢失的水分增多了,使宝宝抵抗力下降,宝宝生病机会自然增加。所以让宝宝
期刊
宝宝生病了,却横竖不愿吃药。父母一方喂得满头大汗、手足无措,宝宝那方却是哭得声嘶力竭,百般抗拒。其实,在给宝宝喂药时只要讲究一些方法和技巧,喂药也可以是一件轻松的活儿!    轻松喂药step by step    宝宝生病了,这下可愁坏了做家长的。一般来说,当家长给孩子喂药时,常遭到孩子的拒绝或哭闹,或服后即吐。倘若你能掌握一些技巧,就能够顺利地把药喂给宝宝了。    喂药前的准备事项  1 准
期刊
《我自己来》(中英双语)    中国电力出版社定价:52.00元  妈妈网优惠价:44.00元 适合年龄:3~9岁  这是一本送给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做事的小家伙们的翻翻书。  “我要自己来!”这是故事里的小男孩儿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像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尽管奶声奶气的,但却是宝宝的第一次“独立宣言”。虽然他还小,很多事情还不能做得很好,但他都会去尝试。书中折叠纸板的设计很特别,可以让宝宝伸出小
期刊
在妈妈的眼中,小宝宝是那么脆弱,时刻需要有人保护她免受外界的侵扰。危害人体健康的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可以通过孩子们的口腔、鼻腔、皮肤进入到身体中去,它们就像是各种各样的敌人,时常发起进攻。但并不是每一次进攻都能使人得病,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有免疫系统,能保护机体不得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抵抗力”。    自测闯关 你的宝宝免疫力够强吗?    你的宝宝是否属于“免疫地下”  □ 宝宝是否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