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hx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都应充分调动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其过程。为了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
  一、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即兴趣是自觉性的起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的需要。
  1、课前精心设疑——做到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新课引入关系到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新知的关键,“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趣味激疑、巧设悬念的导语,能产生“一语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主动探究新知。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复习”一课时,抓住小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课堂引入时提出给学生做一道脑筋急转弯:“怎样使1=10=100?”,学生看到题目都愕然了,不知所措,老师适时进行点拨,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答,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进入了课堂学习,主动探究,实现了“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
  2、课中体验成功——力求学习互动,兴趣并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学习成功获得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反复的成功体验为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供了强烈的欲望,而且能促进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情绪和坚定的学习信念的形成。
  3、课末回归生活——延续学习动力,兴趣为止。
  在新课标提到“数学要与生活联系”,这实际也指出了数学学习的目的,即学习要应用于实践,只有联系生活实践,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应用的探索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完“元、角、分”后,设法搜集到了一些现在市面上几乎见不到的分币,在教室内开了个“超市”,摆上书本、文具等,让学生们充当售货员、顾客,去自由超市采购物品,并让其他同学当观众,评价他们做得对不对。通过这样的活动,大部分学生都能计算简单的账目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管家”。看似简单的、寻常的生活情景,在搬进教室开展活动后不仅让小学生学到了活生生的数学,也让小学生在接触生活数学的同时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端正学习态度,激活学习动力
  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令小学生感觉数学学习枯燥无味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培养小学生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态度,已经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1、亲其师,信其道。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首先必须改变数学教师对待小学生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摒弃以往“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要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说话,相互取得对方信任,使小学生感受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学困生,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正确看待他们,让他们消除畏惧心态,增强学习自信心,从而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这也就是所谓的“感人心者,其先乎情也。”
  2、美其课,乐其学。
  小学生对学习数学没兴趣,其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数学课中,老师上课时采用的手段不外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加之数学枯燥乏味的学科特点,迫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消失了,有的只是课堂中的随声附和而已。所以,我们认为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深究课堂,在教学中要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展示丰富鲜明的教学内容,巧用直观趣味的信息技术,让小学生爆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激励他们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常感觉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深思各种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数学学习习惯比较差”。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读好书的前提,对于任何一个小学生来说都是终身受益的,而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要靠我们老师心血和汗水的长期浇灌。
  1、培养小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就势必影响小学生听课的效率。在课堂上,往往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动作,甚至对老师、同学的发言漠不关心。因此,教师就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想方设法吸引他们,除了教学语言力求儿语化和趣味性外,在课堂中数学老师要尽可能让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引导他们有效地倾听。
  2、培养小学生爱动手的习惯。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就应该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得形象思维最终能够过渡到抽象思维领域,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改造。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化的实践活动,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操作氛围,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思考、探索新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小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
  勤思好问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小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帮助小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外,更要特别注重为小学生创设发展其数学思维能力的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培养小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四、教会学习方法,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会用这些学习方法独立的学习思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正确教育学生运用探究、合作、体验等多种学习方法学习知识,如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会对疑难问题做记号,在上课或课外能积极向老师提问或跟同学讨论,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当然,教师指导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因科而论、因材而定。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加强小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摘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前提,是基础;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是根本,是关键;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桥梁,是纽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艺术是手段,是保障;四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只有做到四者相互融合,才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  每每看到学生背那么大,那么重的书包,听家长说孩子晚上写作业有多么辛苦,多么
期刊
摘 要: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培养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途径和方法,最根本的、相通的是离不开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题能力 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看,解题能力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问题。
【摘 要】学具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摆弄“学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具 摆弄 数学能力  “活动是人的特征,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中说过的一句话。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活动和主动参与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教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对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怎样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是教育者的重大任务。教育人士认为:“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数学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火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游弋于数学知识的海洋,才能品味学习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数学能力的欲望。“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期刊
情感教学既可以实现从学生的情感内部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实践教学的内在情感动力.法学蕴合的公平正义理念与学生普遍存在英雄主义情感和实现人生抱负的追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以苏教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兴趣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兴趣教学法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到“(教师)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快乐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
期刊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要多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关键词】创设条件 动手实践 提高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教师在教学时要多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