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幼儿没有纪律约束是不行的。许多教师和家长往往为了避免对幼儿过多的限制而对其放任自流,他们认为对幼儿的宽容必然意味着非限制性和非控制性。实际上这是另一个极端。本文作者以日常工作中的例子及明确的论点论述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观点。
【关键词】纪律意识 惩罚 放任自流
纪律,既是一种约束,一种规则,也是一种限制。纪律的实施者就是权威,违反纪律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这几乎是一种共识。但对幼儿来说,“违者必究”是否适合?惩罚是唯一的选择吗?那么,对幼儿没有了纪律约束又行吗?我认为,放任自流和惩罚既是对幼儿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不利于幼儿自身内在纪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而加强对幼儿的纪律教育,树立纪律意识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的纪律意识
幼儿的纪律意识,首先来自于家庭。父母对子女发号施令,不听话者轻则骂,重则打。这使幼儿小小年纪就受到了一种约束。其次来自于幼儿园,教师要求幼儿这么做或那么做,违反者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这是不鲜见的教育手段。因而,幼儿无论是在家里或是在幼儿园里,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有关规则。如: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玩耍;什么时间在户外,什么时间在室内;上课要坐好,要留心听讲等等,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纪律意识。但这种意识却是非常薄弱的,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对纪律的认识更加模糊。据《中国青年报》记载:重庆江津市几江镇有间幼儿园一名年仅二岁零三个月的女孩,在一个下午不幸淹死在幼儿园顶楼的戏水池里。事发时老师不在现场,是女孩自己违反纪律偷偷地和一个男孩跑上去的。虽然孩子离开老师的时间很短,但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幼儿由于年龄小,纪律意识和危险意识都较淡薄。不知道遵守纪律是安全的保障。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幼儿纪律意识的培养,避免幼儿因违反纪律而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这种“伤害”除了来自意外之外,还有来自“人为”的,如“惩罚”就是其中一种。心理和教育领域的研究表明,管理和限制措施的缺失与严厉和粗暴的惩罚一样,都会对幼儿造成伤害。
二、对幼儿实施纪律教育的方法和作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幼儿没有纪律约束是不行的。许多教师和家长往往为了避免对幼儿过多的限制而对其放任自流,他们认为对幼儿的宽容必然意味着放纵。实际上这是另一个极端。放任自流和严厉惩罚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纪律并不意味着惩罚,自由也并不意味着放纵。
纪律的实施不是指责、批评,更不是惩罚,而是一种因人、因时、因事进行的指导过程。将纪律作为教育、引导和帮助幼儿的手段,是正确的理解。纪律教育目的在于把在活动中或在孩子们之间发生的各种纪律问题作为教育幼儿的手段,引导他们学会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争端,帮助他们理解集体生活和交往活动的规则,加快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一)规则意识的培养
针对幼儿易兴奋,缺乏自制力,较自由散漫等特点。我把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之一。
1 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在一日生活当中,我让幼儿知道每一段活动时间内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以及应注意什么,帮助他们树立规则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避免简单生硬的压服,而是以理服人,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当怎样做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每天早晨或午点后,我班都有半个小时左右的幼儿自由活动时间。如果幼儿在这个时间内无所事事的话,同伴间较容易引发纠纷。因而,在幼儿进行自选活动时,我引导幼儿从各自的小书包里拿出图画书、棋类、咪咪数学宝、拼音宝或翻绳等用具进行活动。这样既让幼儿学到了一些娱乐性知识和课内外知识,又较好地抑制了幼儿到处跑、同伴间闹纠纷等现象,有效地加强了幼儿的学习自觉性和纪律性。
2 强化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还不善于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不断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教会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我班在开展“螃蟹赛跑”游戏时,我按游戏规则要求两个幼儿在合作时,只能用各自的胸脯把球夹在中间横着一起走,不能用手扶球,哪组先到终点为胜利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规则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他们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对这个游戏也越来越感兴趣了。
3 以鼓励方式强化幼儿执行规则的能力
在带领幼儿活动时,我比较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并发现榜样,引导其他幼儿向榜样学习;还经常采用表情肯定,如点头、微笑、口头表扬等及时肯定幼儿规则的行为,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定期根据幼儿遵守规则的情况进行评比,用贴红花等方法调动幼儿遵守规则的主动性,起到了强化和鼓励的作用。
(二)正确引导幼儿自觉维持纪律
幼儿园是一种群体生活,而为了保证群体生活的有序进行,约束群体中不同个体的行为,是需要一定的纪律来维持的。我们也要允许幼儿在纪律面前提问、争辩、坚持己见,与纪律约束相碰撞,最终使他们确信自己是没有理由违反纪律的,从而让幼儿从错误中学习到必要的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从而达到自觉维持纪律的目的。
1 正面教育
教师应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地点、时间上的限制,当幼儿没有受制于这些限制或者说违反了纪律时。教师应该允许幼儿拥有从自己的错误中进行学习的权利和自由,而不是对他们粗暴的干涉、阻止甚至惩罚。记得有一天,我发现一位小朋友在下课时老爱去玩水池里的水,总是把衣服弄湿了。于是,我对他进行了个别引导性谈话,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适宜的,是纪律所不允许的。他忽然伸出小指头,要跟我拉拉勾,并说保证以后要遵守纪律,绝对不再玩水了(这孩子平时讲话很爱用“绝对”这个词)。果然,从那以后他不仅自我约束自己,还时常主动地协助老师维持纪律,起到了较好的榜样作用。
在幼儿之间,由争论进而发展到身体上的对抗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对幼儿来说,通过争斗或运用身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是很自然的。一天早餐后,钟沛哭着向我报告说吴熹打他。这时吴熹解释说:“钟沛刚吃完早餐就跳绳,老师说过这样会影响身体的,我叫他别跳,他偏不听,所以我就打他了。”我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及时对他们进行了正面引导教育。显然,吴熹开始的做法是对的,他能对违反规则的小伙伴进行纪律约束,但由于缺乏处理事情的能力,最后自己反而违反了纪律。
2 宽严相济
宽严相济是维持纪律的一种好方法。“宽”是对幼儿成长过程中出现某些失误的一种宽容,是给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是尊重与信任。“严”是指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在对幼儿进行纪律教育时要有严密的计划、严格的要求和严肃的态度。当幼儿重复出现失误时要从严,初次出现的问题则要从宽。
在一次课间操时,鸿斌小朋友把手上的器械(竹制品)折断了。做完操后,我找他了解原因。原来他当时没有分清竹片的正反面,弯错了方向,故把器械给折断了。由于鸿斌的行为不属于故意破坏,只是一种过失,因此我没有批评他。我对全班小朋友说明了这一情况,并要求大家今后要小心使用器械。我的宽容使幼儿更加自觉地爱护自己使用的物品,也更有利于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纪律能规范和约束个体的行为,使之与群体的规范相一致。让幼儿明白行为控制的必要性,这比让幼儿无条件服从更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纪律意识 惩罚 放任自流
纪律,既是一种约束,一种规则,也是一种限制。纪律的实施者就是权威,违反纪律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这几乎是一种共识。但对幼儿来说,“违者必究”是否适合?惩罚是唯一的选择吗?那么,对幼儿没有了纪律约束又行吗?我认为,放任自流和惩罚既是对幼儿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不利于幼儿自身内在纪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而加强对幼儿的纪律教育,树立纪律意识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的纪律意识
幼儿的纪律意识,首先来自于家庭。父母对子女发号施令,不听话者轻则骂,重则打。这使幼儿小小年纪就受到了一种约束。其次来自于幼儿园,教师要求幼儿这么做或那么做,违反者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这是不鲜见的教育手段。因而,幼儿无论是在家里或是在幼儿园里,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有关规则。如: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玩耍;什么时间在户外,什么时间在室内;上课要坐好,要留心听讲等等,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纪律意识。但这种意识却是非常薄弱的,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对纪律的认识更加模糊。据《中国青年报》记载:重庆江津市几江镇有间幼儿园一名年仅二岁零三个月的女孩,在一个下午不幸淹死在幼儿园顶楼的戏水池里。事发时老师不在现场,是女孩自己违反纪律偷偷地和一个男孩跑上去的。虽然孩子离开老师的时间很短,但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幼儿由于年龄小,纪律意识和危险意识都较淡薄。不知道遵守纪律是安全的保障。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幼儿纪律意识的培养,避免幼儿因违反纪律而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这种“伤害”除了来自意外之外,还有来自“人为”的,如“惩罚”就是其中一种。心理和教育领域的研究表明,管理和限制措施的缺失与严厉和粗暴的惩罚一样,都会对幼儿造成伤害。
二、对幼儿实施纪律教育的方法和作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幼儿没有纪律约束是不行的。许多教师和家长往往为了避免对幼儿过多的限制而对其放任自流,他们认为对幼儿的宽容必然意味着放纵。实际上这是另一个极端。放任自流和严厉惩罚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纪律并不意味着惩罚,自由也并不意味着放纵。
纪律的实施不是指责、批评,更不是惩罚,而是一种因人、因时、因事进行的指导过程。将纪律作为教育、引导和帮助幼儿的手段,是正确的理解。纪律教育目的在于把在活动中或在孩子们之间发生的各种纪律问题作为教育幼儿的手段,引导他们学会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争端,帮助他们理解集体生活和交往活动的规则,加快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一)规则意识的培养
针对幼儿易兴奋,缺乏自制力,较自由散漫等特点。我把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之一。
1 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在一日生活当中,我让幼儿知道每一段活动时间内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以及应注意什么,帮助他们树立规则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避免简单生硬的压服,而是以理服人,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当怎样做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每天早晨或午点后,我班都有半个小时左右的幼儿自由活动时间。如果幼儿在这个时间内无所事事的话,同伴间较容易引发纠纷。因而,在幼儿进行自选活动时,我引导幼儿从各自的小书包里拿出图画书、棋类、咪咪数学宝、拼音宝或翻绳等用具进行活动。这样既让幼儿学到了一些娱乐性知识和课内外知识,又较好地抑制了幼儿到处跑、同伴间闹纠纷等现象,有效地加强了幼儿的学习自觉性和纪律性。
2 强化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还不善于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不断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教会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我班在开展“螃蟹赛跑”游戏时,我按游戏规则要求两个幼儿在合作时,只能用各自的胸脯把球夹在中间横着一起走,不能用手扶球,哪组先到终点为胜利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规则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他们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对这个游戏也越来越感兴趣了。
3 以鼓励方式强化幼儿执行规则的能力
在带领幼儿活动时,我比较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并发现榜样,引导其他幼儿向榜样学习;还经常采用表情肯定,如点头、微笑、口头表扬等及时肯定幼儿规则的行为,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定期根据幼儿遵守规则的情况进行评比,用贴红花等方法调动幼儿遵守规则的主动性,起到了强化和鼓励的作用。
(二)正确引导幼儿自觉维持纪律
幼儿园是一种群体生活,而为了保证群体生活的有序进行,约束群体中不同个体的行为,是需要一定的纪律来维持的。我们也要允许幼儿在纪律面前提问、争辩、坚持己见,与纪律约束相碰撞,最终使他们确信自己是没有理由违反纪律的,从而让幼儿从错误中学习到必要的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从而达到自觉维持纪律的目的。
1 正面教育
教师应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地点、时间上的限制,当幼儿没有受制于这些限制或者说违反了纪律时。教师应该允许幼儿拥有从自己的错误中进行学习的权利和自由,而不是对他们粗暴的干涉、阻止甚至惩罚。记得有一天,我发现一位小朋友在下课时老爱去玩水池里的水,总是把衣服弄湿了。于是,我对他进行了个别引导性谈话,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适宜的,是纪律所不允许的。他忽然伸出小指头,要跟我拉拉勾,并说保证以后要遵守纪律,绝对不再玩水了(这孩子平时讲话很爱用“绝对”这个词)。果然,从那以后他不仅自我约束自己,还时常主动地协助老师维持纪律,起到了较好的榜样作用。
在幼儿之间,由争论进而发展到身体上的对抗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对幼儿来说,通过争斗或运用身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是很自然的。一天早餐后,钟沛哭着向我报告说吴熹打他。这时吴熹解释说:“钟沛刚吃完早餐就跳绳,老师说过这样会影响身体的,我叫他别跳,他偏不听,所以我就打他了。”我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及时对他们进行了正面引导教育。显然,吴熹开始的做法是对的,他能对违反规则的小伙伴进行纪律约束,但由于缺乏处理事情的能力,最后自己反而违反了纪律。
2 宽严相济
宽严相济是维持纪律的一种好方法。“宽”是对幼儿成长过程中出现某些失误的一种宽容,是给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是尊重与信任。“严”是指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在对幼儿进行纪律教育时要有严密的计划、严格的要求和严肃的态度。当幼儿重复出现失误时要从严,初次出现的问题则要从宽。
在一次课间操时,鸿斌小朋友把手上的器械(竹制品)折断了。做完操后,我找他了解原因。原来他当时没有分清竹片的正反面,弯错了方向,故把器械给折断了。由于鸿斌的行为不属于故意破坏,只是一种过失,因此我没有批评他。我对全班小朋友说明了这一情况,并要求大家今后要小心使用器械。我的宽容使幼儿更加自觉地爱护自己使用的物品,也更有利于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纪律能规范和约束个体的行为,使之与群体的规范相一致。让幼儿明白行为控制的必要性,这比让幼儿无条件服从更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