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成性体育教学的作用,进而论述了初中体育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体育 生成性教学
随着当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成性教学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识和运用,生成性教学强烈地冲击着原有的课程模式和课堂教学形态。所谓“生成”是在全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倡导和推行的一项重要教学理念。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成性教学,是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提高日常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水平的发展。
一、生成性体育教学的作用
由于生成性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师生间的合作,着重于师生的发展和体育教学主题的提升,因此,将其应用于初中体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一般,初中体育生成性课堂教学的作用有:(1)在初中体育中实施生成性教学,可很好地使每个学生体现出自身的有别于他人的生命价值,可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从而可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人的价值。(2)在初中体育中实施生成性教学,可实现对体育课堂教学主题的追求,可实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从而可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3)在初中体育中实施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可很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使其形成创造性品格。(4)在初中体育中实施生成性教学,其过程性、开放性和非预期性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促使体育教师能根据课堂情境和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计划,关注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二、初中体育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从学生的典型错误中生成教学内容
学生犯错是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的宝贵生成性资源。面对这么宝贵的资源,教师应一改“秋风扫落叶”的态度,以开放、民主、宽容的心态从新的视角对其“错误”的价值重新定位,把它当作一种难得的课程资源及时把握,使之生成为宝贵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改正错误的同时领悟人生,感悟道理,塑造完美人格。
(二)从学生的质疑中生成教学内容
“学贵有疑”,疑是吸取知识的动力,有疑惑才有探求,才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及时抓住学生的质疑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自己体验,从而生成新的知识点。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对学生有效性生成的兴趣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生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从学生的创新火花中生成教学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奇思妙想”,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思维灵感,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创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练习的自觉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表象中与体验中获得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
(四)从学生的不同声音中生成教学内容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往往会有一些别出心裁和与众不同的“创举”,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些“创举”,科学地加以利用,就会使课堂教学出现一些闪光点,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一堂篮球的传、接球练习新授课,教师集合刚刚分组练习完毕的同学,让他们谈谈在传、接球练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师:同学们说说看,什么样的传球,算是好球呢?
生1:传球要隐蔽。
生2:传球要及时。
生3:传球要多变。
……
生4:传球要到位。
这时,教师则应抓住这些不同的声音,及时捕捉,充分肯定。因此,我继续提问:传球要到位,很好!那同学们都说说看,什么叫传球到位,怎样个传球到位法呢?
这时,同学们都停止了笑声,不由得把目光都转向了刚才回答“传球要到位”的那名同学。
生4:传球到位就是传球要打到胃。
听到这个答案时,很多同学一边笑一边把眼光投向我,好像在等我发脾气一样。而这时我的回答是:传球到位就是传球要打到胃,呵呵,说得对,说得好!接着我继续解释说:这位同学所说的传球要到位,其实也是老师要对大家所强调的传球要准确。而“打到胃”这一说法,大家想想看,我们不论是传球还是接球都是双手持球于胸腹之间,胸腹之间不就是我们胃的位置吗?这位同学的说法通俗易懂,有自己的想法,值得表扬。
通过抓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不同声音,并将其生成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参与热情的肯定,从而可使课堂变得民主开放,并能很好地激发课堂活力。
三、结语
总之,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生成性教学,及时地反思课堂的行为,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生成为教学的课程资源,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充满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教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提高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芦燕.构建初中体育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尝试[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1(2).
[2]孔俊跃. 让体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对体育课堂生成性教学的一些思考[J]. 考试周刊,2010(51).
【关键词】初中体育 生成性教学
随着当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成性教学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识和运用,生成性教学强烈地冲击着原有的课程模式和课堂教学形态。所谓“生成”是在全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倡导和推行的一项重要教学理念。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成性教学,是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提高日常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水平的发展。
一、生成性体育教学的作用
由于生成性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师生间的合作,着重于师生的发展和体育教学主题的提升,因此,将其应用于初中体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一般,初中体育生成性课堂教学的作用有:(1)在初中体育中实施生成性教学,可很好地使每个学生体现出自身的有别于他人的生命价值,可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从而可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人的价值。(2)在初中体育中实施生成性教学,可实现对体育课堂教学主题的追求,可实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从而可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3)在初中体育中实施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可很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使其形成创造性品格。(4)在初中体育中实施生成性教学,其过程性、开放性和非预期性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促使体育教师能根据课堂情境和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计划,关注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二、初中体育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从学生的典型错误中生成教学内容
学生犯错是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的宝贵生成性资源。面对这么宝贵的资源,教师应一改“秋风扫落叶”的态度,以开放、民主、宽容的心态从新的视角对其“错误”的价值重新定位,把它当作一种难得的课程资源及时把握,使之生成为宝贵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改正错误的同时领悟人生,感悟道理,塑造完美人格。
(二)从学生的质疑中生成教学内容
“学贵有疑”,疑是吸取知识的动力,有疑惑才有探求,才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及时抓住学生的质疑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自己体验,从而生成新的知识点。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对学生有效性生成的兴趣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生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从学生的创新火花中生成教学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奇思妙想”,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思维灵感,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创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练习的自觉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表象中与体验中获得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
(四)从学生的不同声音中生成教学内容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往往会有一些别出心裁和与众不同的“创举”,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些“创举”,科学地加以利用,就会使课堂教学出现一些闪光点,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一堂篮球的传、接球练习新授课,教师集合刚刚分组练习完毕的同学,让他们谈谈在传、接球练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师:同学们说说看,什么样的传球,算是好球呢?
生1:传球要隐蔽。
生2:传球要及时。
生3:传球要多变。
……
生4:传球要到位。
这时,教师则应抓住这些不同的声音,及时捕捉,充分肯定。因此,我继续提问:传球要到位,很好!那同学们都说说看,什么叫传球到位,怎样个传球到位法呢?
这时,同学们都停止了笑声,不由得把目光都转向了刚才回答“传球要到位”的那名同学。
生4:传球到位就是传球要打到胃。
听到这个答案时,很多同学一边笑一边把眼光投向我,好像在等我发脾气一样。而这时我的回答是:传球到位就是传球要打到胃,呵呵,说得对,说得好!接着我继续解释说:这位同学所说的传球要到位,其实也是老师要对大家所强调的传球要准确。而“打到胃”这一说法,大家想想看,我们不论是传球还是接球都是双手持球于胸腹之间,胸腹之间不就是我们胃的位置吗?这位同学的说法通俗易懂,有自己的想法,值得表扬。
通过抓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不同声音,并将其生成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参与热情的肯定,从而可使课堂变得民主开放,并能很好地激发课堂活力。
三、结语
总之,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生成性教学,及时地反思课堂的行为,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生成为教学的课程资源,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充满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教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提高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芦燕.构建初中体育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尝试[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1(2).
[2]孔俊跃. 让体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对体育课堂生成性教学的一些思考[J]. 考试周刊,20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