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小儿烧伤休克期并发高热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小儿烧伤休克期并发高热的临床患儿113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高热发生原因以创面感染、脓毒血症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换药热、水和电解质紊乱、创面包扎过多等因素。结论:小儿烧伤休克期多种因素会诱发高热现象的发生,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高热发生率,提高治疗安全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burn shock stage with high fever,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work in the future. Methods: 113 cases of children with burn shock stage with high fever, launches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Results: high fever caused by wound infection, sepsis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dressing heat, water and electrolyte disorders, a bread with too many factors. Conclusion: many factors of pediatric burn shock stage will induce fever phenomenon, clinical should tak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high incidence rate,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treatment.
关键词:小儿烧傷;休克期;高热;原因;预防对策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小儿烧伤治疗的研究相对较多,因在烧伤后患儿的体液丢失较为显著,因此很容易出现休克现象,在休克期会诱发多种不良反应,高热便是常见的一种,这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引起小儿烧伤休克期出现高热的原因较多,临床需要采取积极的预防对策[1]。此次研究中出于对小儿烧伤休克期并发高热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小儿烧伤休克期高热患儿的临床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社区服务中心收治的小儿烧伤休克期高热患儿,共抽取其中的113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9例,女54例,年龄6个月~11岁,平均(4.2±1.1)岁。烧伤面积3%~30% TBSA。致伤原因:热液烫伤82例,火焰烧伤26例,电烧伤5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针对患儿的一般自理、高热状况、引起高热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对策等展开回顾性分析。
1.2.2 休克期治疗方法:在患儿入院后对其展开补液扩容治疗,一般情况下总量为: 第1个24 h剂量为2 ml/kg,而后24 h剂量为1 ml/kg,第3个24 h剂量为0.5 ml/kg,晶体比例为1:1,本组患者治疗中晶体选用乳酸钠林格液,胶体则是选择血浆,患儿每天水分的补充量为100 ml/kg,并对其给予合理的抗生素静脉滴注,对感染进行预防[2]。
1.3 统计学处理: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热原因分析:经统计得知,113例高热患儿中,发生创面感染者42例,发生脓毒血症者37例,换药热者17例,引发高热的原因分布详见表1。
表1 226例患儿高热发生原因分布情况统计
高热原因 创面感染 脓毒血症 换药热 水电解质紊乱 创面包扎过多 肺部感染 环境温度过高
例数 39 35 16 12 8 2 1
构成比(%) 35.84 32.74 15.04 11.50 7.52①
1.77①
0.88①
注:与创面感染比较,①P<0.05
2.2 不同年龄段发热情况统计:经统计得知,患儿年龄越低者高热的发生率越高,本组年龄不足1岁者54例,占47.79%,与其他各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岁者42例,占37.17%;6~10岁者11例,占10.18%;10岁以上者6例,占4.87%。
2.3 不同烧伤面积发热情况统计:经统计我们发现,烧伤面积越大,高热发生率越高。本组烧伤面积大于30%者65例,占57.08%,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面积在16%~30%者38例,占33.63%;烧伤面积在6%~15%之间者16例,占14.16%;烧伤面积不足5%者5例,占4.87%。
3 讨论
研究证实,小儿烧伤休克期高热的主要原因为发生创面感染和发生脓毒血症,这是由于,在发生生创面感染和发生脓毒血症后,会产生大量的化学物质,对下丘脑产生刺激,从而使内源性致热源的释放得到促进,合成前列腺素,从而将下丘脑体温调定点调高,导致患儿发热;在对患儿进行换药的过程中,由于坏死介质的分解对内源性致热源产生刺激从而诱发高热的发生;处在休克期的患儿会发生严重的水和电解质紊乱现象,若是补液不合理或不及时便会引发明显的高热现象的发生。在今后对小儿烧伤患儿进行治疗过程中,特别是休克期患儿的补液治疗,应加强对患儿病情的观察,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与处理对策,降低高热的发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3]。
4 参考文献
[1] 吴抽浪,章伏生,潘君泰,等.小儿特重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治疗的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21(1):182.
[2] 田永生.小儿重度、特重烧伤后复苏补液的探讨[J].微循环学杂志,2009,23(4):273.
[3] 周 宁.严重烧伤休克期的补液治疗[J].医学综述,2009,21(22):19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burn shock stage with high fever,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work in the future. Methods: 113 cases of children with burn shock stage with high fever, launches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Results: high fever caused by wound infection, sepsis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dressing heat, water and electrolyte disorders, a bread with too many factors. Conclusion: many factors of pediatric burn shock stage will induce fever phenomenon, clinical should tak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high incidence rate,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treatment.
关键词:小儿烧傷;休克期;高热;原因;预防对策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小儿烧伤治疗的研究相对较多,因在烧伤后患儿的体液丢失较为显著,因此很容易出现休克现象,在休克期会诱发多种不良反应,高热便是常见的一种,这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引起小儿烧伤休克期出现高热的原因较多,临床需要采取积极的预防对策[1]。此次研究中出于对小儿烧伤休克期并发高热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小儿烧伤休克期高热患儿的临床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社区服务中心收治的小儿烧伤休克期高热患儿,共抽取其中的113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9例,女54例,年龄6个月~11岁,平均(4.2±1.1)岁。烧伤面积3%~30% TBSA。致伤原因:热液烫伤82例,火焰烧伤26例,电烧伤5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针对患儿的一般自理、高热状况、引起高热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对策等展开回顾性分析。
1.2.2 休克期治疗方法:在患儿入院后对其展开补液扩容治疗,一般情况下总量为: 第1个24 h剂量为2 ml/kg,而后24 h剂量为1 ml/kg,第3个24 h剂量为0.5 ml/kg,晶体比例为1:1,本组患者治疗中晶体选用乳酸钠林格液,胶体则是选择血浆,患儿每天水分的补充量为100 ml/kg,并对其给予合理的抗生素静脉滴注,对感染进行预防[2]。
1.3 统计学处理: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热原因分析:经统计得知,113例高热患儿中,发生创面感染者42例,发生脓毒血症者37例,换药热者17例,引发高热的原因分布详见表1。
表1 226例患儿高热发生原因分布情况统计
高热原因 创面感染 脓毒血症 换药热 水电解质紊乱 创面包扎过多 肺部感染 环境温度过高
例数 39 35 16 12 8 2 1
构成比(%) 35.84 32.74 15.04 11.50 7.52①
1.77①
0.88①
注:与创面感染比较,①P<0.05
2.2 不同年龄段发热情况统计:经统计得知,患儿年龄越低者高热的发生率越高,本组年龄不足1岁者54例,占47.79%,与其他各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岁者42例,占37.17%;6~10岁者11例,占10.18%;10岁以上者6例,占4.87%。
2.3 不同烧伤面积发热情况统计:经统计我们发现,烧伤面积越大,高热发生率越高。本组烧伤面积大于30%者65例,占57.08%,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面积在16%~30%者38例,占33.63%;烧伤面积在6%~15%之间者16例,占14.16%;烧伤面积不足5%者5例,占4.87%。
3 讨论
研究证实,小儿烧伤休克期高热的主要原因为发生创面感染和发生脓毒血症,这是由于,在发生生创面感染和发生脓毒血症后,会产生大量的化学物质,对下丘脑产生刺激,从而使内源性致热源的释放得到促进,合成前列腺素,从而将下丘脑体温调定点调高,导致患儿发热;在对患儿进行换药的过程中,由于坏死介质的分解对内源性致热源产生刺激从而诱发高热的发生;处在休克期的患儿会发生严重的水和电解质紊乱现象,若是补液不合理或不及时便会引发明显的高热现象的发生。在今后对小儿烧伤患儿进行治疗过程中,特别是休克期患儿的补液治疗,应加强对患儿病情的观察,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与处理对策,降低高热的发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3]。
4 参考文献
[1] 吴抽浪,章伏生,潘君泰,等.小儿特重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治疗的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21(1):182.
[2] 田永生.小儿重度、特重烧伤后复苏补液的探讨[J].微循环学杂志,2009,23(4):273.
[3] 周 宁.严重烧伤休克期的补液治疗[J].医学综述,2009,21(2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