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口岸是国家向外开放的窗口,是国际物流中心。海关、海事、外经贸、国检、银行、运输、保险、仓储等各个国家执法机关和商业机构的共同运作,让口岸物流、单证流、信息流、资金流高速运转,建立快捷有效的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高效率地监督和科学管理来达到通关效率的提高,实现“快进快出”。
【关键词】电子口岸;贸易;信息
进入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步伐的加快,不仅仅表现为企业、人才和产品的竞争。更表现为政府和管理机构效能的竞争,对外贸易口岸部门大通关的整体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更是有着直接影响。
一、电子口岸对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政府要实现口岸“监管有序,高效运作”。实行电子口岸是最有效率的选择。电子口岸是经国务院批准,各有关部门共同建设的跨部门电子政务工程。系统建立口岸管理部门联合办公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和办事程序,使口岸各部门在一个电子平台上运作,实现口岸管理信息化和口岸管理网络化。全国地方电子口岸建设会议将电子口岸的功能定位在“以口岸通关执法管理为主,逐步向相关物流商务服务延伸的大通关统一信息平台”。确定了“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统一品牌”的建设原则,以及把电子口岸建设成一个具备有门户入网、一种认证登录和一战式办事功能,集口岸通关执法管理及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大通关统一信息平台的发展。
电子口岸建设首先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
1、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外商对投资环境的需求要求也加大,大量的进出口货物需要快速通关,才能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2、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所以通关速度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降低商务成本的关键因素。电子口岸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通关中的瓶颈问题。
3、口岸部门较多,每个执法单位都需要进出口企业单独办理申报手续,使进出口企业增加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所以要实现电子口岸通关,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是提高口岸通关能力的得力措施。
二、电子口岸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电子口岸的现状
大力发展电子口岸,提升口岸信息化水平,加强通关能力,已经成为政府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要步骤。按照《福建电子口岸建设发展规划》,福建电子口岸建设目标是:成为“一个门户入网、一种认证、一站式办事”等功能、集口岸通关执法管理及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大通关信息平台,使得口岸执法管理更加严密、高效,使企业进出口通关更加有序、便捷,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一步提高福建省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电子口岸平台以现代信息网络为基础,由数据交换服务平台、系统软硬件支撑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应用门户平台构成。平台的应用体系架构在逻辑上把平台分为四个层次,包括业务数据层、信息交換层、综合应用层以及用户接入层。平台管理和平台安全体系贯穿各个层次,实现不同层次的管理和安全,将大通关核心业务流程串成完整的业务链,形成包含外经贸企业、中介结构(货代、船代、报关行等)、物流作业机构(码头、船公司、航空公司、机场、拖车)、口岸检验部门的一站式服务链。通过优化完善业务流程,并对后台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口岸物流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联动,企业一次交单就能够得到全程的数据服务,最终实现整个贸易物流价值链的全过程信息化。电子口岸以数据共享和联网交换为手段,服务于企业、政府,连接贸易、通关、物流等各个环节,为行政执法部门加强有效监管、提高行政效率服务,为广大企业提高通关速度、降低贸易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服务,构建地方口岸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的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口岸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共享,增强企业、港口、码头乃至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开放型经济健康发展。
(二)电子口岸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泉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泉州市边防部队、泉州市海事局、泉州市外经贸局、泉州市机场边检站等单位的调研情况看,各部门都不同程度建立了自己的业务电子系统,但是综合福州口岸信息化现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信息化发展应用不平衡
各部门信息化应用的总体发展不平衡,导致信息化应用整体作用发挥步充分。有的单位信息化水平比较高,信息化应用效果比较好。有些单位则信息化管理比较差。口岸作为一个整体,各部门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步均衡的信息化应用制约了整体效能的进一步发展。
2、各部门信息平台在泉州本地没有实现互联互通
目前,中国电子口岸平台在国家层面已经实现多个部委的联网并进行数据交换,但是泉州市一级各个口岸联检单位及一些大中型外经贸企业和物流企业都着力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互相之间信息平台没有互联互通,形成孤岛效应,造成政府、各口岸管理机构和企业之间不能进行充分的数据交换,从而使得各类执法数据无法实现快速、准确、严密的相互印证。
3、技术、数据标准各部门之间不统一
技术和数据标准各部门之间不统一给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设置了障碍。由于数据的定义和,技术的使用各不相同,数据由各个单位单独管理,链路时又有交叉,所以成为一个网状的自由组织,导致数据交换困难口岸联网困难,不利于口岸管理。
三、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电子口岸大通关的几个措施
1、提高贸易效率,降低企业贸易成本
企业可以在网上向海关、外经贸、税务、工商、质检、外汇、银行等国家行政机关申办报关、出口退税、结付汇和加工贸易等备案进出口手续,减少企业直接到政府部门办理业务的次数,节省办事时间,提高贸易效率,从而真正实现政府对企业的“一站式”服务。
强化监督管理,实现综合治理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分别将进出口企业档案、合同、税票、报关单、核销单、运输工具、舱单等数据资料传送到公共数据中心建立电子底账,并实现跨部门联网核查、核销、核注,使管理部门对进出口货物、监管场所、运输工具等进出口环节的管理更加完整和严密,从根本上杜绝利用假单证走私、骗汇、骗税等违法犯罪活动。
3、规范进出口贸易次序
电子口岸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杜绝“三无”企业进行违法进出口活动,规范进出口贸易次序。通过电子口岸平台实现严格的企业身份认证程序,企业通过审核后才可以通过电子口岸做相关出口收汇、出口退税等业务,严格控制了企业的资质,从源头上控制了非法外贸经营活动的产生。
4、促进电子政府发展
电子口岸平台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跨部门、跨行业信息系统的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口岸及其它进出口管理部门信息化程度,促进电子政务发展。
5、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政务公开
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监督管理等执法业务操作全部上网,促使管理部门各项执法行为更加规范、统一、透明,从而形成一种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同时,有关进出口管理、金融管理、税收管理等政策法规和管理规定上网,增加法规的透明度,促进政务公开。
泉州电子口岸将努力打造一个开发的大通关公共信息平台,为口岸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提供技术支持,为码头等物流作业单位提供信息传输、格式转换、第三方存证等技术服务,为外经贸企业提供货物运输委托、保险、定舱、报关、报检、关检港综合信息查询等一站式服务。它将提高泉州的口岸形象,加强吸引外资创办增值服务的能力,为外贸链、物流链参与者提供及时畅顺的信息交流,使泉州民营加快经济发展脚步,在外贸口岸通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福建电子口岸建设发展规划》
[2]《关于加强电子口岸建设的通知》(国办发36号)
作者简介:吕蓉(1984.1- )女 福建晋江人 职称:讲师 学位:硕士 工作单位:中共泉州市丰泽区委党校 研究方向:经济、公共管理。
【关键词】电子口岸;贸易;信息
进入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步伐的加快,不仅仅表现为企业、人才和产品的竞争。更表现为政府和管理机构效能的竞争,对外贸易口岸部门大通关的整体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更是有着直接影响。
一、电子口岸对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政府要实现口岸“监管有序,高效运作”。实行电子口岸是最有效率的选择。电子口岸是经国务院批准,各有关部门共同建设的跨部门电子政务工程。系统建立口岸管理部门联合办公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和办事程序,使口岸各部门在一个电子平台上运作,实现口岸管理信息化和口岸管理网络化。全国地方电子口岸建设会议将电子口岸的功能定位在“以口岸通关执法管理为主,逐步向相关物流商务服务延伸的大通关统一信息平台”。确定了“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统一品牌”的建设原则,以及把电子口岸建设成一个具备有门户入网、一种认证登录和一战式办事功能,集口岸通关执法管理及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大通关统一信息平台的发展。
电子口岸建设首先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
1、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外商对投资环境的需求要求也加大,大量的进出口货物需要快速通关,才能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2、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所以通关速度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降低商务成本的关键因素。电子口岸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通关中的瓶颈问题。
3、口岸部门较多,每个执法单位都需要进出口企业单独办理申报手续,使进出口企业增加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所以要实现电子口岸通关,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是提高口岸通关能力的得力措施。
二、电子口岸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电子口岸的现状
大力发展电子口岸,提升口岸信息化水平,加强通关能力,已经成为政府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要步骤。按照《福建电子口岸建设发展规划》,福建电子口岸建设目标是:成为“一个门户入网、一种认证、一站式办事”等功能、集口岸通关执法管理及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大通关信息平台,使得口岸执法管理更加严密、高效,使企业进出口通关更加有序、便捷,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一步提高福建省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电子口岸平台以现代信息网络为基础,由数据交换服务平台、系统软硬件支撑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应用门户平台构成。平台的应用体系架构在逻辑上把平台分为四个层次,包括业务数据层、信息交換层、综合应用层以及用户接入层。平台管理和平台安全体系贯穿各个层次,实现不同层次的管理和安全,将大通关核心业务流程串成完整的业务链,形成包含外经贸企业、中介结构(货代、船代、报关行等)、物流作业机构(码头、船公司、航空公司、机场、拖车)、口岸检验部门的一站式服务链。通过优化完善业务流程,并对后台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口岸物流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联动,企业一次交单就能够得到全程的数据服务,最终实现整个贸易物流价值链的全过程信息化。电子口岸以数据共享和联网交换为手段,服务于企业、政府,连接贸易、通关、物流等各个环节,为行政执法部门加强有效监管、提高行政效率服务,为广大企业提高通关速度、降低贸易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服务,构建地方口岸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的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口岸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共享,增强企业、港口、码头乃至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开放型经济健康发展。
(二)电子口岸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泉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泉州市边防部队、泉州市海事局、泉州市外经贸局、泉州市机场边检站等单位的调研情况看,各部门都不同程度建立了自己的业务电子系统,但是综合福州口岸信息化现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信息化发展应用不平衡
各部门信息化应用的总体发展不平衡,导致信息化应用整体作用发挥步充分。有的单位信息化水平比较高,信息化应用效果比较好。有些单位则信息化管理比较差。口岸作为一个整体,各部门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步均衡的信息化应用制约了整体效能的进一步发展。
2、各部门信息平台在泉州本地没有实现互联互通
目前,中国电子口岸平台在国家层面已经实现多个部委的联网并进行数据交换,但是泉州市一级各个口岸联检单位及一些大中型外经贸企业和物流企业都着力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互相之间信息平台没有互联互通,形成孤岛效应,造成政府、各口岸管理机构和企业之间不能进行充分的数据交换,从而使得各类执法数据无法实现快速、准确、严密的相互印证。
3、技术、数据标准各部门之间不统一
技术和数据标准各部门之间不统一给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设置了障碍。由于数据的定义和,技术的使用各不相同,数据由各个单位单独管理,链路时又有交叉,所以成为一个网状的自由组织,导致数据交换困难口岸联网困难,不利于口岸管理。
三、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电子口岸大通关的几个措施
1、提高贸易效率,降低企业贸易成本
企业可以在网上向海关、外经贸、税务、工商、质检、外汇、银行等国家行政机关申办报关、出口退税、结付汇和加工贸易等备案进出口手续,减少企业直接到政府部门办理业务的次数,节省办事时间,提高贸易效率,从而真正实现政府对企业的“一站式”服务。
强化监督管理,实现综合治理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分别将进出口企业档案、合同、税票、报关单、核销单、运输工具、舱单等数据资料传送到公共数据中心建立电子底账,并实现跨部门联网核查、核销、核注,使管理部门对进出口货物、监管场所、运输工具等进出口环节的管理更加完整和严密,从根本上杜绝利用假单证走私、骗汇、骗税等违法犯罪活动。
3、规范进出口贸易次序
电子口岸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杜绝“三无”企业进行违法进出口活动,规范进出口贸易次序。通过电子口岸平台实现严格的企业身份认证程序,企业通过审核后才可以通过电子口岸做相关出口收汇、出口退税等业务,严格控制了企业的资质,从源头上控制了非法外贸经营活动的产生。
4、促进电子政府发展
电子口岸平台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跨部门、跨行业信息系统的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口岸及其它进出口管理部门信息化程度,促进电子政务发展。
5、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政务公开
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监督管理等执法业务操作全部上网,促使管理部门各项执法行为更加规范、统一、透明,从而形成一种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同时,有关进出口管理、金融管理、税收管理等政策法规和管理规定上网,增加法规的透明度,促进政务公开。
泉州电子口岸将努力打造一个开发的大通关公共信息平台,为口岸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提供技术支持,为码头等物流作业单位提供信息传输、格式转换、第三方存证等技术服务,为外经贸企业提供货物运输委托、保险、定舱、报关、报检、关检港综合信息查询等一站式服务。它将提高泉州的口岸形象,加强吸引外资创办增值服务的能力,为外贸链、物流链参与者提供及时畅顺的信息交流,使泉州民营加快经济发展脚步,在外贸口岸通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福建电子口岸建设发展规划》
[2]《关于加强电子口岸建设的通知》(国办发36号)
作者简介:吕蓉(1984.1- )女 福建晋江人 职称:讲师 学位:硕士 工作单位:中共泉州市丰泽区委党校 研究方向:经济、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