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关注的贵州省织金县扶贫办原主任安德学,采用虚报冒领等手段套取国家专项扶贫资金,甚至采购劣质种苗发放给农户的案子,经有关部门立案侦查,日前已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其实,象织金县扶贫变成“坑农办”的绝非孤例。一些地方的政府扶贫机构雁过拔毛,“靠贫吃贫”,采用虚开发票、假造文件、少支多报等手段套取私分扶贫款,亦是不争的事实。它不仅直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剧了贫困程度,也浪费了国家扶贫资源,败坏了政府的形象。
114万扶贫项目,三座牛棚一头猪
2007年7月,甘肃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胡沟村53户村民联名向新闻媒体反映称,从2006年3月到2007年3月,甘肃省扶贫办和麦积区扶贫办下批扶贫项目款114万元,其中扶贫办支付了国家专项献50万元,信贷款40万元,自筹24万元,项目当中清晰的说明给村上买牛220头、种草330亩、新建设牛棚40座,扶贫户150户,培训农民500人(次),人畜饮水工程一处。
然而,这项已被相关部门认定验收合格的项目,村民连一根牛毛也没见到,培训的事情更没有听说过,见到的只有三座未曾使用的牛棚、20亩苜蓿饲料地。
有记者在村民带领下到该村实地察看了一番,村里的确建了一个饮水工程,很多农户家中也确实圈养了牛,但与政府没有关系;至于牛棚,找遍了整个村庄,才在村支书家附近找到了一个牛棚,里面只有杂物,又走了100余米,又发现了一座牛棚,但顶部的塑料膜已经破烂不堪,里面堆放了一堆柴草、一辆架子车,还有一头猪。随后在路边又见到第三座牛棚,此外就再没看到别的牛棚。
据麦积区扶贫办办公室人员介绍,该项目是2006年立项,按照国家要求年底必须完成;所有的项目采取的是先建设后报账的方式;该项目已经通过了验收,验收合格后将50万元资金全部划拨到镇政府,值得一提的是,220头牛和牛棚全都是验收合格的。
在《天水市麦积区2006年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计划》中,针对该项目的麦扶颁发(2005)6号,天麦水发(2005)101号文件的记录上明确写着:增收项目29万元:1、养牛22万元,牛舍4万元。2、种草1万元,3、种养业贷款贴患2万元;科技扶贫项目4万元。项目的验收一般是省级单位抽查验收,但所有的项目市级和区级必须全部现场验收。
究竟如何验收,麦积区扶贫办一位主管领导说,他们采取张榜公布的方式向村民征集买牛意见。然后由区财政、审计、纪检、扶贫等四部门组成联合验收组,见到基础建设部分和村民签字的花名册后,将款项全部划拨给镇政府,责成镇政府督察农民买牛,这样就完成了验收,至于究竟买没买牛就不得而知了。
项目严重不到位通过了验收,增收的数额竟悉数写进了红头文件,这样的扶贫项目究竟有多少腐败在里面,同样叫人不得而知。
扶贫协会也坑农?
河南信阳市商城、罗山、潢川、平桥等区县上千户农民在信阳市扶贫开发协会的努力推广下,种植了数千亩武汉长江绿色通道科技开发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长江一号”杨树苗。然而,当农户按照合同将树苗挖出准备让这家公司回购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信阳扶贫开发协会解散,“绿色通道”公司也不见了踪影,眼看着几千万棵树苗变成了干柴。
事情得从五年前的秋天说起,商城县李集乡李集村树苗种植大户李启龙,听说信阳市扶贫开发协会要在信阳市的一些县市推广“绿色公司”的树苗,就去扶贫开发协会联系。当时,推广人员给李启龙算了一笔账,购买树苗是每株0.3元,每亩地可以种植5000棵树苗,这样每亩的成本就是1500元,加上人力,肥料投资约500元,总投资是2000元,树苗长大后,按照每株1元回收,以4500株计算,可以收入4500元,这样纯收入就有2500元,比种植水稻的利润高两倍,在这种高利润的诱惑下,李启龙联合两个亲戚贷款种植了200亩树苗,同时又带动88户乡亲种植了400亩树苗,而在罗山、瀵川、平桥等县区,农民也种植了该项目的近6000亩、3000多万棵杨树苗,
按照和“绿色公司”签订的协议,签约当年11月中旬,绿色公司应该向所有的种植户支付回收树苗的定金每亩l000元。然而直到次年1月也没见动静,几次催促之下,信阳市一名负责绿色公司的工作人员才通知村民挖树苗,2月底树苗挖出后,村民开始了漫长的等待。3月6日,当村民再次打电话给这名工作人员时,却发现已经找不到他,无奈之下,村民找到了市扶贫开发协会,协会告诉村民:“绿色公司的人跑了,苗木已经没有办法收购。”种植户们按照合同上绿色公司总部的电话拨过去,却被告知是空号,上千种植户陷入绝望的境地。
事情发生以后,农民不断向政府寻求帮助,然而有关领导却说此事属合同纠纷,应找司法部门解决,与政府无关,并强调,市扶贫开发协会和市扶贫办公室“没有关系”。市扶贫开发协会是一个独立的民间团体,扶贫办只是对它进行监管而已。
不过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政府与此事也并不是毫无关系,河南省民政厅一位副厅长曾参与该项目的考察;信阳市扶贫开发协会在推广过程中,一直说自己是“受市委、市政府委托”;苗木基地挂牌的时候,扶贫开发协会的会长和副会长都到了现场,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扶贫协会会长是信阳市人大副主任,副会长也曾经担任过信阳市委秘书长,至于扶贫开发协会的法人代表,则是信阳市扶贫办公室主任。
信阳市扶贫开发协会为什么极力地为绿色公司推广树苗?对于这个问题,众多的种植户回答:因为协会有利可图,按照合同规定,回购树苗后,绿色公司将给市扶贫开发协会每株0.1元的服务费。而在销售过程中,扶贫开发协会收到销售款260万元后,当即扣留了80万元。
当农民得知扶贫协会解散的消息后全都傻了眼,因为当初推广树苗时。他们就是冲着“扶贫协会”这个依靠才和绿色公司合作的,现在出了问题就解散,农民们不禁要问,扶贫协会也坑害我们?
“高产奶牛”不高产
四年前,青海共和县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为了扶持当地的龙头企业一一青海雪峰乳业公司,筹划建立以恰卜恰镇为主的奶牛繁育基地,为此利用农发项目贷款和群众自筹款及政府补贴近400万元,从山西、山东、甘肃和青海东部地区引进350多头“高产奶牛”,分发给该县恰卜恰镇上、下塔买村和东、西香卡村的贫困户进行分户养殖,并承诺雪峰乳业公司以每公斤1.6元的价格订购全部养牛户的牛奶,保证3个月就能脱贫。当时,县上、镇上还大力宣传这种奶牛每天最少能产20公斤到30公斤奶,而且已经配好了种,四五个月后就可以产犊子。
然而,抱着脱贫希望的农民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些政府买单的所谓“西门塔尔”,“黑白花”等“高产奶牛”,不但不高产,其中还有许多甚至是不产奶的病牛、老牛和淘汰牛。仅下塔买村领到的19头所谓高产奶牛中就有10头属于老牛和病牛。产奶量都达不到当时政府宣传的20公斤标准,村民王玉忠说:“下塔买村是一个有30多户人家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原本就很困难,更不用说手里有什么积蓄,这个村原本想进50多头奶牛,建立一个小型奶牛基地,彻底揭掉贫困村的帽子,可现在看到这些牛出了问题,村民们再也没有信心了。”
因为是政府扶持的“扶贫工程”,西香卡村回族村民马斌十分看中这个项目,自己筹款6000元,加上政府补贴2000元和农发项目贷献共计2万多元买了西头黑白花奶牛,8个多月过去了,养奶牛不但没赚一分钱,仅买饲料就花去了3000多元,马斌说,自己以前花4000元买来的黑白花奶牛每天能挤10多公斤奶,而1万多元的高产奶牛每天挤不出4公斤奶,“就连高产奶牛已生下4个月的牛犊子都没我自己奶牛产下10天的牛犊子大”。眼看着贷款期限到了,他和所有的养牛户一样,只能“望牛兴叹”。
面对这些问题牛,许多养牛户多次找到县、镇领导。可是每次都是县上推到镇上,镇上又蹋给县里。
据了解,买这批奶牛时,县上先将农民的筹歉收上来,随后领导们专程坐飞机到处考察好以后,有的统一买回来,有的是领导定好点让村民自己挑牛,政府最后统一“买单”。
本来是一件政府扶贫的大好事,如今却成为一个走了样的“扶贫工程”。别看每家只有一再头奶牛。可这就是贫困户的救命稻草,为了养牛,村民们贷款的贷款,借钱的借钱,家底掏完了不说还背上了一身的债务,有的人家已经把自己吃的粮食都喂了牛,如此下去,别说是发家致富,就连自己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就是这样一件做得虎头蛇尾,百姓怨声载道的事情,某些领导竟然还在到处宣传自己的工作业绩,当时该县给一位省领导写过汇报材料,曾留有如下文字:“共和县积极扶持和引导群众发展奶牛业,初步建成了以恰卜恰镇为主的奶牛繁育基地,年产牛奶668.38万公斤。可增加产值868.9万元……”
其实,象织金县扶贫变成“坑农办”的绝非孤例。一些地方的政府扶贫机构雁过拔毛,“靠贫吃贫”,采用虚开发票、假造文件、少支多报等手段套取私分扶贫款,亦是不争的事实。它不仅直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剧了贫困程度,也浪费了国家扶贫资源,败坏了政府的形象。
114万扶贫项目,三座牛棚一头猪
2007年7月,甘肃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胡沟村53户村民联名向新闻媒体反映称,从2006年3月到2007年3月,甘肃省扶贫办和麦积区扶贫办下批扶贫项目款114万元,其中扶贫办支付了国家专项献50万元,信贷款40万元,自筹24万元,项目当中清晰的说明给村上买牛220头、种草330亩、新建设牛棚40座,扶贫户150户,培训农民500人(次),人畜饮水工程一处。
然而,这项已被相关部门认定验收合格的项目,村民连一根牛毛也没见到,培训的事情更没有听说过,见到的只有三座未曾使用的牛棚、20亩苜蓿饲料地。
有记者在村民带领下到该村实地察看了一番,村里的确建了一个饮水工程,很多农户家中也确实圈养了牛,但与政府没有关系;至于牛棚,找遍了整个村庄,才在村支书家附近找到了一个牛棚,里面只有杂物,又走了100余米,又发现了一座牛棚,但顶部的塑料膜已经破烂不堪,里面堆放了一堆柴草、一辆架子车,还有一头猪。随后在路边又见到第三座牛棚,此外就再没看到别的牛棚。
据麦积区扶贫办办公室人员介绍,该项目是2006年立项,按照国家要求年底必须完成;所有的项目采取的是先建设后报账的方式;该项目已经通过了验收,验收合格后将50万元资金全部划拨到镇政府,值得一提的是,220头牛和牛棚全都是验收合格的。
在《天水市麦积区2006年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计划》中,针对该项目的麦扶颁发(2005)6号,天麦水发(2005)101号文件的记录上明确写着:增收项目29万元:1、养牛22万元,牛舍4万元。2、种草1万元,3、种养业贷款贴患2万元;科技扶贫项目4万元。项目的验收一般是省级单位抽查验收,但所有的项目市级和区级必须全部现场验收。
究竟如何验收,麦积区扶贫办一位主管领导说,他们采取张榜公布的方式向村民征集买牛意见。然后由区财政、审计、纪检、扶贫等四部门组成联合验收组,见到基础建设部分和村民签字的花名册后,将款项全部划拨给镇政府,责成镇政府督察农民买牛,这样就完成了验收,至于究竟买没买牛就不得而知了。
项目严重不到位通过了验收,增收的数额竟悉数写进了红头文件,这样的扶贫项目究竟有多少腐败在里面,同样叫人不得而知。
扶贫协会也坑农?
河南信阳市商城、罗山、潢川、平桥等区县上千户农民在信阳市扶贫开发协会的努力推广下,种植了数千亩武汉长江绿色通道科技开发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长江一号”杨树苗。然而,当农户按照合同将树苗挖出准备让这家公司回购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信阳扶贫开发协会解散,“绿色通道”公司也不见了踪影,眼看着几千万棵树苗变成了干柴。
事情得从五年前的秋天说起,商城县李集乡李集村树苗种植大户李启龙,听说信阳市扶贫开发协会要在信阳市的一些县市推广“绿色公司”的树苗,就去扶贫开发协会联系。当时,推广人员给李启龙算了一笔账,购买树苗是每株0.3元,每亩地可以种植5000棵树苗,这样每亩的成本就是1500元,加上人力,肥料投资约500元,总投资是2000元,树苗长大后,按照每株1元回收,以4500株计算,可以收入4500元,这样纯收入就有2500元,比种植水稻的利润高两倍,在这种高利润的诱惑下,李启龙联合两个亲戚贷款种植了200亩树苗,同时又带动88户乡亲种植了400亩树苗,而在罗山、瀵川、平桥等县区,农民也种植了该项目的近6000亩、3000多万棵杨树苗,
按照和“绿色公司”签订的协议,签约当年11月中旬,绿色公司应该向所有的种植户支付回收树苗的定金每亩l000元。然而直到次年1月也没见动静,几次催促之下,信阳市一名负责绿色公司的工作人员才通知村民挖树苗,2月底树苗挖出后,村民开始了漫长的等待。3月6日,当村民再次打电话给这名工作人员时,却发现已经找不到他,无奈之下,村民找到了市扶贫开发协会,协会告诉村民:“绿色公司的人跑了,苗木已经没有办法收购。”种植户们按照合同上绿色公司总部的电话拨过去,却被告知是空号,上千种植户陷入绝望的境地。
事情发生以后,农民不断向政府寻求帮助,然而有关领导却说此事属合同纠纷,应找司法部门解决,与政府无关,并强调,市扶贫开发协会和市扶贫办公室“没有关系”。市扶贫开发协会是一个独立的民间团体,扶贫办只是对它进行监管而已。
不过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政府与此事也并不是毫无关系,河南省民政厅一位副厅长曾参与该项目的考察;信阳市扶贫开发协会在推广过程中,一直说自己是“受市委、市政府委托”;苗木基地挂牌的时候,扶贫开发协会的会长和副会长都到了现场,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扶贫协会会长是信阳市人大副主任,副会长也曾经担任过信阳市委秘书长,至于扶贫开发协会的法人代表,则是信阳市扶贫办公室主任。
信阳市扶贫开发协会为什么极力地为绿色公司推广树苗?对于这个问题,众多的种植户回答:因为协会有利可图,按照合同规定,回购树苗后,绿色公司将给市扶贫开发协会每株0.1元的服务费。而在销售过程中,扶贫开发协会收到销售款260万元后,当即扣留了80万元。
当农民得知扶贫协会解散的消息后全都傻了眼,因为当初推广树苗时。他们就是冲着“扶贫协会”这个依靠才和绿色公司合作的,现在出了问题就解散,农民们不禁要问,扶贫协会也坑害我们?
“高产奶牛”不高产
四年前,青海共和县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为了扶持当地的龙头企业一一青海雪峰乳业公司,筹划建立以恰卜恰镇为主的奶牛繁育基地,为此利用农发项目贷款和群众自筹款及政府补贴近400万元,从山西、山东、甘肃和青海东部地区引进350多头“高产奶牛”,分发给该县恰卜恰镇上、下塔买村和东、西香卡村的贫困户进行分户养殖,并承诺雪峰乳业公司以每公斤1.6元的价格订购全部养牛户的牛奶,保证3个月就能脱贫。当时,县上、镇上还大力宣传这种奶牛每天最少能产20公斤到30公斤奶,而且已经配好了种,四五个月后就可以产犊子。
然而,抱着脱贫希望的农民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些政府买单的所谓“西门塔尔”,“黑白花”等“高产奶牛”,不但不高产,其中还有许多甚至是不产奶的病牛、老牛和淘汰牛。仅下塔买村领到的19头所谓高产奶牛中就有10头属于老牛和病牛。产奶量都达不到当时政府宣传的20公斤标准,村民王玉忠说:“下塔买村是一个有30多户人家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原本就很困难,更不用说手里有什么积蓄,这个村原本想进50多头奶牛,建立一个小型奶牛基地,彻底揭掉贫困村的帽子,可现在看到这些牛出了问题,村民们再也没有信心了。”
因为是政府扶持的“扶贫工程”,西香卡村回族村民马斌十分看中这个项目,自己筹款6000元,加上政府补贴2000元和农发项目贷献共计2万多元买了西头黑白花奶牛,8个多月过去了,养奶牛不但没赚一分钱,仅买饲料就花去了3000多元,马斌说,自己以前花4000元买来的黑白花奶牛每天能挤10多公斤奶,而1万多元的高产奶牛每天挤不出4公斤奶,“就连高产奶牛已生下4个月的牛犊子都没我自己奶牛产下10天的牛犊子大”。眼看着贷款期限到了,他和所有的养牛户一样,只能“望牛兴叹”。
面对这些问题牛,许多养牛户多次找到县、镇领导。可是每次都是县上推到镇上,镇上又蹋给县里。
据了解,买这批奶牛时,县上先将农民的筹歉收上来,随后领导们专程坐飞机到处考察好以后,有的统一买回来,有的是领导定好点让村民自己挑牛,政府最后统一“买单”。
本来是一件政府扶贫的大好事,如今却成为一个走了样的“扶贫工程”。别看每家只有一再头奶牛。可这就是贫困户的救命稻草,为了养牛,村民们贷款的贷款,借钱的借钱,家底掏完了不说还背上了一身的债务,有的人家已经把自己吃的粮食都喂了牛,如此下去,别说是发家致富,就连自己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就是这样一件做得虎头蛇尾,百姓怨声载道的事情,某些领导竟然还在到处宣传自己的工作业绩,当时该县给一位省领导写过汇报材料,曾留有如下文字:“共和县积极扶持和引导群众发展奶牛业,初步建成了以恰卜恰镇为主的奶牛繁育基地,年产牛奶668.38万公斤。可增加产值868.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