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物学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20090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探究意识的培养、探究精神得培养、探究模型的构建、探究能力的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利用等几个方面说明了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關键词:探究性学习 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学生在科学课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科学探究关注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因而探究学习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生物科学发展研究过程和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那么,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下面是我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探究能力培养的一些体会和收获。
  一、创设学习情景,形成探究意识
  设置问题情境,科学探究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生物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进一步提出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开始,也是我们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抓住这样的时机,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实验探究、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学习知识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学习轨道的良好途径。
  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例如,在探索影响酶活性条件的实验中,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中,试管内先加淀粉液,再加60℃的热水,沸水、冰水,最后才加淀粉酶,能否颠倒?实验步骤颠倒后会出现怎样的结果?为什么?在探索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中,为何先加淀粉酶,后加淀粉液?此外在结果的检验中是用碘液检测效果好,还是用斐林试剂检测效果好?等等。
  创设活动情景,活动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活动,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不是全部教学活动都包含有探究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适当的变形或改造为科学探究过程,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合理开发和利用需要的实践资源和素材资源,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
  此外,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来自己学习生物学知识,如生长素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植物的向水性、向肥性、向光性等现象,根据这些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植物的根有向地性并提出实验的预期。在自主探索的课题确立后,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制定实验计划,选择身边易获得的材料,如大豆种子、玉米种子、纸盒、透明的塑料盒、脱脂棉等,进行实验设计、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植物茎有向光性、植物的根有向地性。
  二、学习科学史实,培养探究精神
  在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后,新教材中加入了更多的科学史实。科学史能提供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和应用,这些内容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人类文化与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认识到科学是一种生动的、基本的人类文化活动,引导他们重视科学在当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并且关注科学各领域间的内在联系。
  科学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记载着许多科学家为科学的发展而不屈不挠的工作史,介绍了科学家们诚实、合作的优秀品质,学习科学史能培养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勇于关注社会,形成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
  高中《生物》中酶的发现史,生长素的发现史,探寻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格里菲斯的实验,艾弗里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孟德尔杂交实验等等。科学史的学习能使学生体会领悟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理解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理解科学家探究发现真理的过程,我们教师再相应设计一些活动能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重视实验教学,构建探究模型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几乎一切知识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充分重视实验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探究模型。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形成控制变量的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具体的科学问题常常都是多个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但在一定条件下有时是某个因素对问题起重要作用,所谓这个条件就是除主要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对问题的影响应该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控制变量的过程,也是构建探究模型的过程。
  四、开展多样的学习形式,发展探究能力
  开展课外活动,科学探究是通过“做”来学习的,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做科学”中学习科学,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如:科技小组活动,参观动植物园等。在这样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不受教学时间的限制,进行全过程探究,完成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各环节。
  五、充分利用公共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公共信息资源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媒体中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能引起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意识。学生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这样的过程是学生激活已有知识储存,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收集并交流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等研究性课题就需要学生利用公共信息资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研究论文。
  学生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对事实与证据进行加工与整理,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的关系,这样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事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这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与批判性反思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或第一手资料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这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以见习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围绕科学事件或现象展开探究学习,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完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且也是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尽管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真正的科学探究差别还很大,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这样的这习形式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在此过程中,他们有领导、有分工、有合作、有争吵、有默契、有共同的惊喜,也有共同的失望,他们把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在学习过程中,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施展。
  开展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我们教师也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开展探究性活动学习,这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和组织、指导实践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教学能力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都终身学习,不断汲取知识,改变创新已有的教学观、学生观,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合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
其他文献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笔者从事计算机信息教学多年,一直在努力探寻有效性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的学生也是一样,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应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些年我对计算机应用课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发展的动力,也是促进学生有效地掌握学法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活动的进程和效率。因此,非智力因素是学法指导的前提,学法指导也必须把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本文就高职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浅谈一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一些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化学教学 非智力因素 意志兴趣  学习的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包括智力、知识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初中物理实验课高效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JGZ12102764  一、改进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也在稳步地进行。要提高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效果,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就必须转变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的观念。  首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师本位的观念。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随着新课程的试用与推广,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愿望和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而目前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的自身经验以及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发展,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摘要:本文立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研究自主学习含义的基础上,就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流程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引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材料能动的创造性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达到学习目标自主获取知识进而形成学习能力的一项学习活动。其实质就是尊
摘要:教师要帮学生逐步掌握化学学习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学习中激发。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探究一条优化課堂教学设计的新路子。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笔者就自身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