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师要营造创新的氛围,训练学学生质疑、求新的精神,诱导求异思维,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创新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进程始终。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创新能力; 鼓励质疑; 诱导求异思维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有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面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形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小学语文课程担负的重任。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兴趣是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学习活动中,使他们通过自身参与,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师先播放哀乐,让学生根据自己听到和想象的描述自己当时看到首都人民送总理时的悲痛心情,这种通过创设送总理的情境,把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不仅在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时,把他们引入课文情境之中,而且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讲话能力。这样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索,为下一步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内容与学生活实际距离很远,给学生的思维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再现当时的情境,在学生脑中留下清晰而鲜明的表象,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教《长征》一课时,教师播放《长征》一段的录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历艰难险阻的情境历历在目。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再引导他们解答课文中的疑问,学生再不是照本宣读,而是用自己创造性的语言回答得头头是道。
2 彻底打破“灌输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语文教学虽然在变,但“满堂灌”的现象仍然普遍,照这样下去,哪里还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呢?阅读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中吸取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求异、求变,途径是很多的。如《小摄影师》讲的是小摄影师好不容易见到高尔基,要给高尔基拍照,当拍时却一看没胶卷,便跑了。在学完课文后,练习中设计了一个思考题:小摄影师还会来给高尔基拍照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答案就不只一个,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思路正确,教师就给予肯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如在讲《鸟的天堂》一课时,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中,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这时笔者抓住教材特点,及时放映大榕树,这时一位学生跑到台前绘声绘色地讲起大榕树大而美的特点来,不光讲文中的知识,也加入了自己的见闻和见解。如果教师不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去阅读、去思考、去发言,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呢?
3 展开讨论,集思广益,拓展创新思路
激烈的讨论,往往会进发智慧的火花。根据课文言尽而意未尽的语言材料,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太阳》一课,学会课文后,教师问:“谁知道,人类利用太阳能为人类做出哪些贡献?”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接着再问:“谁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新的发明,来利用太阳能为人类做出贡献?”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大开,踊跃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我想利用太阳能发明暖气袋,把夏天的太阳能吸收到袋子里,袋子上安装一个开关,等到冬天时把热能放出来,就能使屋子里保持适当的温度,家里就再也不用生火供暖了。”有的说:“我想利用太阳能代替汽油,制造汽车,既节约能源,又减少污染。”有的说:“我想利用太阳能制造太阳能灯,人类就不用为电能缺乏而发愁了。”等等。学会讨论出来的一系列想法,学生在讨论和大胆想象的过程中,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4 激励学生为实现伟大的创新而努力
没有大胆的想象,没有创新的思维,就很难有伟大的发明创造。学生有了创新思维还不是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说,学生有了创新思维,有了创新意识,就要为学生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学生为实现伟大的创新而努力,使创新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新思路,不断总结新经验。
这样,经过教师精心地培养,学生创新的花朵,就一定会开得更加鲜艳明亮。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创新能力; 鼓励质疑; 诱导求异思维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有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面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形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小学语文课程担负的重任。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兴趣是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学习活动中,使他们通过自身参与,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师先播放哀乐,让学生根据自己听到和想象的描述自己当时看到首都人民送总理时的悲痛心情,这种通过创设送总理的情境,把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不仅在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时,把他们引入课文情境之中,而且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讲话能力。这样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索,为下一步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内容与学生活实际距离很远,给学生的思维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再现当时的情境,在学生脑中留下清晰而鲜明的表象,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教《长征》一课时,教师播放《长征》一段的录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历艰难险阻的情境历历在目。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再引导他们解答课文中的疑问,学生再不是照本宣读,而是用自己创造性的语言回答得头头是道。
2 彻底打破“灌输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语文教学虽然在变,但“满堂灌”的现象仍然普遍,照这样下去,哪里还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呢?阅读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中吸取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求异、求变,途径是很多的。如《小摄影师》讲的是小摄影师好不容易见到高尔基,要给高尔基拍照,当拍时却一看没胶卷,便跑了。在学完课文后,练习中设计了一个思考题:小摄影师还会来给高尔基拍照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答案就不只一个,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思路正确,教师就给予肯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如在讲《鸟的天堂》一课时,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中,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这时笔者抓住教材特点,及时放映大榕树,这时一位学生跑到台前绘声绘色地讲起大榕树大而美的特点来,不光讲文中的知识,也加入了自己的见闻和见解。如果教师不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去阅读、去思考、去发言,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呢?
3 展开讨论,集思广益,拓展创新思路
激烈的讨论,往往会进发智慧的火花。根据课文言尽而意未尽的语言材料,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太阳》一课,学会课文后,教师问:“谁知道,人类利用太阳能为人类做出哪些贡献?”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接着再问:“谁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新的发明,来利用太阳能为人类做出贡献?”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大开,踊跃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我想利用太阳能发明暖气袋,把夏天的太阳能吸收到袋子里,袋子上安装一个开关,等到冬天时把热能放出来,就能使屋子里保持适当的温度,家里就再也不用生火供暖了。”有的说:“我想利用太阳能代替汽油,制造汽车,既节约能源,又减少污染。”有的说:“我想利用太阳能制造太阳能灯,人类就不用为电能缺乏而发愁了。”等等。学会讨论出来的一系列想法,学生在讨论和大胆想象的过程中,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4 激励学生为实现伟大的创新而努力
没有大胆的想象,没有创新的思维,就很难有伟大的发明创造。学生有了创新思维还不是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说,学生有了创新思维,有了创新意识,就要为学生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学生为实现伟大的创新而努力,使创新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新思路,不断总结新经验。
这样,经过教师精心地培养,学生创新的花朵,就一定会开得更加鲜艳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