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向艺术和情感的深处漫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qlfal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要进入文本深处,需要我们引领学生驾“体验”之舟,才能渐入艺术与情感深处,获得深切而丰润的体验,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生长,生命得以滋润。本文以《再别康桥》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借助体验,引领学生向艺术与情感的深处漫溯。
   一、架构新旧桥梁,延展体验路径
   文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类文学不断发展的结果。一位善于引导学生体验的教师总是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借助古诗唤醒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记忆,在触摸古诗传达的艺术与情感中受到触动,从而带着对文学深厚的情感进入新的内容学习,使体验的路径得到无限延展。
   《再别康桥》一诗在体验旧诗中拉开序幕:人有悲欢离合,离别是人生的常态,由“离别”引发的创作数不胜数,让我们将记忆沉入故事,回忆历代诗人写下了哪些动人的诗歌,并道出诗歌借助怎样的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离愁别绪。
   学生的记忆很快沉浸在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通过调动古诗积累,学生不是浅层次地停留在诗歌文字的表面,而是深入潜泳,从诗歌的表现手法,再到传达的艺术与情感,向着古诗艺术与情感深处漫溯。
   跨越时空前展性体验,唤醒了学生关于“离别”的记忆,也架构起新诗与旧诗之间体验的桥梁,使学生借助旧诗体验,调动学生经验,从而领悟到诗歌善于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展示诗歌的艺术美术,传达或潜隐或奔泻的情感,为走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体验《再别康桥》进行有效的方法引领与情感铺垫,体验在新旧诗歌的交融中得以延展,艺术与情感实现跨越时空的链接。
   二、创设体验情境,激发体验热情
   学生体验的热情是稍纵即逝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新旧诗歌对接的节点上,进一步将体验推向艺术与情感的深处。《再别康桥》由于记忆的遥远,在学生与文本之间造成体验障碍,阻碍了学生体验向艺术与情感深处漫溯的进程。这就需要我们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障碍,还原彼时彼地的场景,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始终保持体验的热情,始终保持体验的需求。
   1.唤醒剑桥的记忆
   《再别康桥》一诗,别康桥是主要事件,也是惹动诗人无限情感的触发地。这就需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剑桥,唤醒剑桥的记忆,从而让学生的体验重回原点,回到那个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感知徐志摩在康桥度过的一生最美好时光。为此,我援引徐志摩眼中的“剑桥”,投影伴随着剑桥的画面,音频播放着《我所知道的康桥》《吸烟与文化》中作者关于剑桥的“记忆”:“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画面与音频所营造的情境中,剑桥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名词,而是充满着温度,体验的热情在情境中升温。
   2.唤醒“再”次记忆
   《再别康桥》不是诗人首别康桥,为此我们有必要唤醒学生“再”次关于别康桥的记忆:诗人于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再次与康桥别离,在乘船归国途中挥笔写下此诗。视频演绎一别、再别的场景,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诗人的千缕柔情、万种感触,体验需求难以抑制。
   三、演绎温情活动,扩展体验维度
   文学是一门艺术,更是充满着温度。文本阅读离开体验,就无法触及文学的温度,向艺术与情感深处漫溯的路径也就被堵上。为了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共鸣,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立足于课堂活动,演绎充满温情的活动,才能使学生借助既有的经验,进行比较,沉淀,才能在多样化体验活动中获得真切而厚重的体验,进入艺术和情感的深处。活动设计,既要贴近文本实际,又要兼顾学情实际。
   《再别康桥》是一首新诗,朗读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再别康桥》一诗历来被誉为一首“美”诗,富含多维度的“美”。因此,本诗的活动设计主要集中在朗读与寻美。
   1.温度朗读,感受音乐美、建筑美
   语言是诗歌传达艺术与情感的霓裳,只有撩拨起霓裳,透过富有温度的朗读,才能透过语言的外表,感悟《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
   朗读活动一:自由朗读,感受本诗用韵、遣词特点。通过自由朗读,学生初步感知本诗每节押韵、逐节换韵的特点,在遣词方面,反复运用叠字,句式相似,回环复沓,让人感受到一种音乐美。
   朗读活动二:同桌诵读,感受诗歌形式上的特点。通过同学诵读,学生对于本诗四行一节、每节排列两两错落有致、六字句间夹八字句等特点有了深刻领悟,感受本诗的建筑美。
   朗读从自由朗讀,再到同桌诵读,由个性体悟上升到与同桌分享朗读成果,以学生个体温度点燃同桌的温度,在互动中渐入艺术与情感深处。
   2.想象入境,体悟绘画美、情思美
   不得诗歌意象,不入诗歌意境,就不能说抵达诗歌艺术与情感深处。在诵读的基础上,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调动想象力,通过朗读将意象具化,将意象画面化,让意象编织成华美的锦缎。
   朗读活动三:示范朗读,捕捉诗歌多重意象。在学生自由朗读、对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示范朗读,闭眼沉吟,“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借助想象成为一个个鲜活的意象,让学生在色彩想象中初步触摸诗歌的情感。
   朗读活动四:表演朗读,潜入诗歌立体意境。为了进一步整合意象,我们可以组织表演性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置换,并着重抓住本诗动作性较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将静态、孤立的意象进行立体化的架构,从而形成动态画面,诗歌绘画美得到充分演绎,诗歌情思也在朗读中得以传达。
   四、贴近学生经验,打通体验通道
   文学是生活经验的积淀,走进文学,向艺术和情感的深处漫溯,离不开生活经验作为支撑,这就需要体验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或以此为样本,或以此为支架,调动生活情感的内存,进行有效的文本迁移,打通体验通道,架构起学生与文本之间体验的桥梁,进行有效体验置换,并借助体验,获得艺术积淀与情感熏陶,在共鸣中生成学生自我的情感经验,让学生体验更具有深度,更具有个性,更具有生活味。
   《再别康桥》一诗,可值得品味的细节很多,细节虽然微小、偏幽,却是向艺术与情感深处漫溯不可忽视的路径。如诗歌选择了康桥边的一颗“柳树”,为什么选择这棵柳树,显然并不是柳树是康桥边的唯一景物,那么为何诗人对柳树情有独钟,如果我们并调动学生经验,是难以理解诗人“匠心”与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柳树这种植物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经验,首先,透视我国文学作品中“柳”的影子。柳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再到六朝诗歌“浮云玉叶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
   再回到民间风俗,我国古来就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柳与人具备异质同构,柳也就成为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折柳传达出恋恋不舍的挽留之情,也寄寓着随遇而安的思想,例如“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再从“柳”与“留”谐音,体悟我国古人善用谐音表达情感。在经验支持下,学生对《再别康桥》选择柳来传达情感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
   体验是打开文本艺术、触摸作者情感的通道,然而体验不是无所依附的,它需要调动学生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在生动的体验情境与丰富多彩活动中,为学生打通向艺术和情感深处漫溯的通道,直抵文本阅读内核。
   郭倩,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本文阐述了诵读的含义及其在文言学习中的作用,结合课堂改革背景,以《孙权劝学》为例设计“四读”课文,为诵读课堂提供三大教学策略:敢于“放”——以读促学、适时“收”——以评促读、“多”与“少”——七分研学,三分后教。   一、朗读?朗诵?诵读!   关于“诵读”,《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下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
现代诗歌展现出了中国五四至建国期间广阔的历史画卷以及此时代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对于现代诗歌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精神层面理解中国近代史。尽管如此,现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占比并不高,几乎所有的习作要求都会写上“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一条,然而诗歌恰是最能展现学生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种文学体裁。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作为诗歌再创造的一种形式之一,能够从音乐角度上展示现代诗歌的魅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现代教育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所强调的重视学生个体经验、全面发展(“完人”)、情感交流以及非指导性教学原则,也与我国新课改以来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鉴赏文学作品”、“提升思维品质”的课程目标以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等元素不谋而合。   然而,从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实际情况来看,人本主义教学观与高中语文教学并
在艺术创作当中,有一重要的手法叫“留白”,留白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给艺术欣赏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欣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赋予这些艺术作品以不同的意义。在文学创作当中,也有留白的说法,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有的是作者刻意为之,有的则是解读者所发现的。无论什么样的成因,也都让文学作品的解读者有了新的解读空间。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有一个经典的作品,也就是《陈太丘与友期》,这是一篇选自刘义庆编写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教学质量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提示,指为学生呈现材料的清晰度;二是参与,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程度;三是反馈矫正程序。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第三个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最大。“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译自英文“feed back”,其本意为“反哺”“回复”“回赠”。[1]我们把对当前说话人话语的回应叫做反馈语(backchannels)[2]。课堂反馈指课堂上双向和多
一、课前演讲实践探究的缘由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解读,“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有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注重语言能力中读和写的训练,而忽略了语言能力中听和说的训练。学生到了初中阶段,不愿主动积极发言,课堂上也缺少口语表达训练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却忽略了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对中职语文传统单篇阅读的突破,是中职生对整本书所呈现世界形成的较为清晰的特定文化认知,是中职生各种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也是推动中职生认知水平逐渐完善的过程。   一、中职语文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综述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关于中职语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指导和要求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上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高中规定的三大专业任务群之一,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及文学阅读与写作呈现三足鼎立的状态,代表着语文教学重视实用性和思辨性以及文学教育的取向,这三大任务群学分的设置虽然有些诧异,但其重要性却是相同的。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更能展示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作为全新的任务群,其也代表着全新内涵,对其内涵与课程价值以及实施的策略进行分析,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多种有意义的借鉴。   一、“实用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言语建构能力。但由于我们教材在编写过程当中,以宽泛的单元人文主题组织安排学习文本,以有梯度的语文要素作为学习用具,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言语能力零散、跳跃、无序,知识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感受到的是碎片化知识,特别是文本中人文感知,如果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认识,无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形成。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通过建构一种完整而幸福的语文学习生活,可以直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
新课改的背景下,朱光潜先生“人生的艺术化”的回归和诗意生存的状态对语文教学实现文化功能和审美作用,起到了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将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美学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回归语文本色,对构建语文审美课堂予以重新探讨。   一、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命题的美学意蕴   美学家李泽厚指出,儒家精神、庄子哲学,中国佛学加上屈骚传统就是中国美学的精英和灵魂[1]。中国美学的最终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