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机会,便能收获意外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hangdenglu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孩子相处久了,便会越来越发觉孩子潜在的内涵。是的,我们不要高估了自己,也不要低估了别人,特别不要低估了孩子,尤其是在新课程影响下的孩子。
  对于新课程理念,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和运用,虽说时间不长,却是感慨万千。一句话,与孩子一起学习语文真的是快乐不断。我更加有理由相信:给孩子机会,便能收获意外。
  那天,一如往常开始上语文课,学习肖复兴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初读完课文后,我让孩子说说课文写了几件事,是什么事。课文脉络很清晰,大部分孩子在仔细阅读文本后便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课文前半部分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后半部分写“我”到叶老先生家里做客。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无疑顺理成章,这跟我的预设不谋而合。正准备进入下个环节的教学时,一个声音传来:“老师,我觉得不对呀!”我一抬头,看到冰梦这个孩子一脸的认真并且已经站了起来,不知道是因为迫不及待还是不由自主,没等我说话,她已经开始述说自己的问题了。其他的孩子都诧异地望着我,似乎在替我说:“大胆!”我指了指自己的耳朵,示意大家先听好再说。“课文写了两件事情,两件事情都是写叶老先生的,全文就两个地方写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怎么课文题目就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啊?”冰梦滔滔不绝地说着,很是一本正经。是呀,课文只两次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而更多的笔墨是写叶老先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为什么课文却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呀?我重复着孩子的意思,也分明看到了其他孩子点头附和。既然发现了问题,那就改变预设环节,先解决问题,我当即作出了反应。
  于是,我让孩子们再仔细读读课文,小组合作研究一下。
  到了该交流的时间,我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自己怎么理解就怎么说。
  生1:我觉得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种比喻,课文中把叶圣陶先生比作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你很会读书!既然是比喻,那你能具体说说叶老先生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可以拂去人夏日的燥热,叶老先生也可以给人春风拂面的感觉,总之,他们都能给人带去舒服的感觉。
  生2:当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而叶老先生跟我的交谈很融洽,亲切之中蕴涵认真,质朴之中饱含期待,把作者小小的心融化了。他们都很有精神。
  生3:我们前面学过课文《爬山虎的脚》,知道爬山虎是脚巴住墙,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就像叶老先生写作和做人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才成为大家心中的楷模。
  生4:叶老先生和爬山虎一样,永远绿着,永远常青!他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将一直激励着作者前进!
  我唯有不住地点头,不停地送上掌声,如此的意外收获或者说是提前的收获让我感到幸福。是啊,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写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作者肖复兴不但学到了如何写作文的方法,更学到了如何做人的道理。所以,叶老就像那“绿绿的爬山虎”一样,让人感到可亲可爱。如此给孩子机会,不费吹灰之力,便让孩子对文本主旨了如指掌,无疑已经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虽说是偶然,也一定是必然,常态下不断偶然着,也就不断必然着。我们就是要给孩子机会,让他们说,让他们的个性尽情张扬,那么,意外收获便会源源不断而来!
  (浙江省平湖市东湖小学314200)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经常听到小学高年级的教师们抱怨学生的字写得不好,感慨年级越高,书写水平越低。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写字姿势不正确,书写不规范,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书写质量每况愈下,令人担忧。崔峦老师说:“字是一个人的另一张名片,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一部分,
段是文章的重要结构单位,加强段的教学,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教学时,要扎扎实实地进行段的教学。  一、低年级“言之有序”的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正处于发展阶段,思维具有一定的跳跃性,说话、写话没有顺序,缺乏条理性。“言之有序”应成为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各种不同段落结构中,“承接段式”是最适合用来教学“言之有序”的。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称象》的第4自然段,就是一个典型的承接段落,以它为例来说说这
管建刚老师执教的《理想的风筝》,其基本架构是:第一,故事,两个两个——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讲故事”“写板书”发生在课堂上,“放风筝”“追风筝”发生在课余,这样的精心安排,就是作者的“构思”;第二,故事,一长一短——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故事”的长短,是有讲究的,要“构思”好了才能写;第三,故事,内在联系——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四个故事“有内在的联系,都指向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第四,故事,间接联系——目的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小学低年级学习用铅笔写正楷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的偏旁部首和基本的笔顺规则;会借助习字格把握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书写力求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归纳起来不外乎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和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字。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炼就一双“慧眼”。在教学时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
当下新课改所面临的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是课文长、课时少,怎样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走进文本,更好地领略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教学中需要长文短教。长文短教需要一种大胆取舍、善于取舍的智慧。一篇课文的教学能让学生掌握一种知识与方法,训练一种能力,体验一种情感,领悟一种人生智慧,就是成功。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学习策略化需要取舍的智慧,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需要取舍的智慧,大量的阅读需要取舍的智慧。
“借物喻人”类的叙事性作品在教材中为数不少。经典课文有许地山的《落花生》、林清玄的《桃花心木》以及《白杨》《梅花魂》《桂花雨》等。这些文章,以叙事为经纬,以状物为核心,但终究以抒情或言志为旨归。所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是其最通常的表现手法。“物”有物性,本是一种客观存在。只不过,此类作品中的“物”作为一种叙述对象,又不可避免地被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也就是说,它已不只是具备了物性的纯粹的“
缘起    今天一早,我刚到教室,同桌谢炳就冲我喊道:“周正勇,昨晚在咱们班的QQ群里怎么没看到你啊?‘潜水’去了吧?”我回答说:“是呀,昨晚,我在教我那菜鸟表姐玩QQ游戏呢!”  每每批改学生的日记,类似新鲜的词语能搜罗一大堆。这就是平时学生们津津乐道的网络语言。诸如以“酷”表示有个性,以“美眉“(MM)来称呼女子,以“恐龙”来表示憎恨,学生早已经用得得心应手,至于“顶”“灌水”“PK”等词汇更
【设计理念】  1. 本次“日积月累”的内容是积累四条外国的名人名言,教学时很容易停留在理解和背诵上。其实,看似“高高在上”的名人名言,它与生活紧密相关,应让学生感受其“亲近生活”的一面,感受名人以及名言“灵动的语言运用”的一面,在运用中积累,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2. 本次“趣味语文”是品读三个既有言外之意、又饶有趣味的阅读材料,教学时容易停留在只是欣赏的层面。在欣赏文本的同时,教师要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大力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体育资源来补充和丰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本文从岭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麒麟舞的课程化实证研究入手,从教育功能、课程目标制定依据和课程要素三方面探索岭南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化。建议以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化导向,防止形式化、功利化,建立课内外联动机制,创建麒麟舞校园文化,深度挖掘课程核心素养。  关键词:岭南;传统体育项目;课程
学校开展拔河比赛,第一场比赛的时候,孩子们没准备好,输了。于是我就以免除作业为诱惑,以鼓舞他们的士气。没想到比来比去,还是只得了个第二名。原先500字的作文《拔河》是免不掉了,便改成写一个片段,要求不少于300字,排队下去、排队上来的废话全不能写,直接写拔河的过程。   有好多孩子的作文依旧是“裹脚布”,但我还是很认真地把所有孩子描写拔河时的精彩语句都画了起来,并且圈出了精彩的词语,对于其他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