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完成以上这一历史使命,就应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是我们实现伟大目标的重要前提之一。而有些人对党中央倡导的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这些模糊思想认识严重阻碍着各项改革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9熏必须认真加以克服和纠正。
模糊认识之一:有些人认为我们现在已过上了“小康”生活,再提倡艰苦奋斗不合时宜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绝大多数人都过上了不愁吃穿的生活。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还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纵向比,我们有理由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而自豪,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优势的压力。而且,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全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而且,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
模糊认识之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鼓励人们追求物质、精神享受,会影响人们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有能力而且也应该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需求的满足,这是正常的、合理的。共产党人奋斗的目的就是使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现在,我们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并不是反对人们追求正当的物质、精神享受,过上美好富裕的生活,而主要是反对脱离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过高消费,反对沉湎于无度的物质享乐之中的精神颓废,反对因骄奢淫逸而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追求正当物质精神享受并不矛盾,关键是把握好原则,把握好公与私的区别。 而且,新时期强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重在“精神”二字,是要人们时刻不要忘了我们的国情,不要忘了我们的本色,不要丢了我们应有的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所以,艰苦奋斗,是新世纪新任务对人们思想、精神方面提出的要求。只有依靠全国人民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党的十六大描绘的蓝图才能变成美好的现实。
模糊认识之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贯彻执行国家促进消费政策相矛盾。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已逐渐从短缺经济时代过渡到相对过剩经济时代,为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出台了包括消费信贷在内的一系列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并不与艰苦奋斗精神相矛盾。因为国家实行促进消费政策,并不是要人们丢掉艰苦奋斗精神,不顾实际条件去高消费、超前消费,更不是鼓励我们大搞公款消费。国家实施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经济政策的目的是刺激社会成员的个人消费,即刺激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职工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去消费,去改善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所以,我们在贯彻执行国家促进消费政策时,要注意把握其精神实质,不能片面理解,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追求物质生活改善。同时,要通过艰苦奋斗传统的宣传,倡导、鼓励人们通过艰苦奋斗去创造更丰富的物质、精神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模糊认识之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人认为,如果再强调艰苦奋斗,会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逻辑,其错误在于忽视了影响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消费的众多因素,忽视了二者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将经济发展的动因简单地归结为生活消费这一惟一因素。 事实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不排斥艰苦奋斗,而且正需要艰苦奋斗精神为其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因为“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我们现在强调的艰苦奋斗,就是一种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伟大创业精神。没有了这种创业精神,一个人就会把享受放在首位,一个国家就会奢侈腐化之风盛行,那又何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再强调: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告诫全党:“我们党正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更明确指出:“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很有害的。
(作者单位:青岛市军休五所)
编辑/海岩
模糊认识之一:有些人认为我们现在已过上了“小康”生活,再提倡艰苦奋斗不合时宜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绝大多数人都过上了不愁吃穿的生活。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还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纵向比,我们有理由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而自豪,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优势的压力。而且,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全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而且,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
模糊认识之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鼓励人们追求物质、精神享受,会影响人们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有能力而且也应该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需求的满足,这是正常的、合理的。共产党人奋斗的目的就是使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现在,我们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并不是反对人们追求正当的物质、精神享受,过上美好富裕的生活,而主要是反对脱离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过高消费,反对沉湎于无度的物质享乐之中的精神颓废,反对因骄奢淫逸而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追求正当物质精神享受并不矛盾,关键是把握好原则,把握好公与私的区别。 而且,新时期强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重在“精神”二字,是要人们时刻不要忘了我们的国情,不要忘了我们的本色,不要丢了我们应有的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所以,艰苦奋斗,是新世纪新任务对人们思想、精神方面提出的要求。只有依靠全国人民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党的十六大描绘的蓝图才能变成美好的现实。
模糊认识之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贯彻执行国家促进消费政策相矛盾。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已逐渐从短缺经济时代过渡到相对过剩经济时代,为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出台了包括消费信贷在内的一系列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并不与艰苦奋斗精神相矛盾。因为国家实行促进消费政策,并不是要人们丢掉艰苦奋斗精神,不顾实际条件去高消费、超前消费,更不是鼓励我们大搞公款消费。国家实施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经济政策的目的是刺激社会成员的个人消费,即刺激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职工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去消费,去改善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所以,我们在贯彻执行国家促进消费政策时,要注意把握其精神实质,不能片面理解,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追求物质生活改善。同时,要通过艰苦奋斗传统的宣传,倡导、鼓励人们通过艰苦奋斗去创造更丰富的物质、精神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模糊认识之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人认为,如果再强调艰苦奋斗,会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逻辑,其错误在于忽视了影响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消费的众多因素,忽视了二者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将经济发展的动因简单地归结为生活消费这一惟一因素。 事实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不排斥艰苦奋斗,而且正需要艰苦奋斗精神为其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因为“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我们现在强调的艰苦奋斗,就是一种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伟大创业精神。没有了这种创业精神,一个人就会把享受放在首位,一个国家就会奢侈腐化之风盛行,那又何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再强调: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告诫全党:“我们党正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更明确指出:“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很有害的。
(作者单位:青岛市军休五所)
编辑/海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