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有的一些特殊的反映效果。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门槛效应——教师要为学生设计“跳一跳,够得到”的可接受目标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带领学生与市郊的一些妇女(A组)交涉,提出要在她们家的窗户上安一个无害的安全行车标志,两周后再进一步提出一个大一点的要求:在她们家的门前竖一个安全行车的大牌子。同时,又向另外一些妇女(B组)交涉,直接提出第二个即在门前竖大牌子的要求。结果。A组接受第二个要求的人占53%,B组接受的只占22%。为此,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一旦接受了别人一个无关紧要的小要求,接下去往往会接受大的、甚至有违自己心愿要求的现象,称之为“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苛刻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能逐步提出要求,将一个大的要求或目标分解成若干较小的要求或目标,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
我们在教育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后进学生”时,对他们的教育,不能一下子期望他们有多大的进步,也不能给他们定太高的目标,而是要采用目标分解法,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为他们设计“跳一跳,够得到”的可接受目标,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达成。否则,他们会因目标的不可企及而失去兴趣,不肯行动起来。
二、霍桑效应——教师要做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意见的人
位于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后来,由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这就是著名的“霍桑效应”。 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教师,就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说自己对老师、对同学或者对班级工作、学校管理的不满。学生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自己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果他们的困惑得到解除,所有的问题得到解决,提出的建议得到采纳,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
三、鲶鱼效应——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好学生中的“鲶鱼”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只渔船能成功地带活鱼回潜。该船长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不断地游动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因此。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当然我们也要避免过度的紧张,以防止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如果不好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则常常会起相反的作用。在班干部的设置上若能将这些人提拔到适当的领导岗位,就会产生鲶鱼效应,班级活动容易开展,班集体建设更为顺利。
四、瓦拉赫效应——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平时应多观察,想方设法找到发挥学生潜能的最佳点和学生发展的优势方向,并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就可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五、同体效应——教师要俯下身来与学生交朋友
同体效应也称自己人效应,是指学生把教师归于同一类型的人,是知心朋友。学生对“自己人”的话更信赖,更易于接受。管理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
教师首先要学会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之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影响力。同体效应的合理运用,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成了自己人,是知心朋友,于是对教师教的课也就产生了兴趣。若教法得当,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地会逐步提高。
心理学上还有许多心理效应诸如罗森塔尔效应、南风效应、超限效应、破窗效应、齐加尼克效应、首因效应、爱抚效应、蝴蝶效应、贝尔纳效应、沉错效应、压力效应、阿伦森效应、晕轮效应、角色效应、暗示效应、名人效应、刻板效应、配套效应、光环效应、从众效应、海潮效应、近体效应、泡菜效应、定势效应、异性效应、拍球效应、旁观者效应、反馈效应、群体效应、情感效应等,都值得我们借鉴,而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遵循这些心理效应,从心开始,用心来教,这样教师才能教得秀气,学生学得灵气。
一、门槛效应——教师要为学生设计“跳一跳,够得到”的可接受目标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带领学生与市郊的一些妇女(A组)交涉,提出要在她们家的窗户上安一个无害的安全行车标志,两周后再进一步提出一个大一点的要求:在她们家的门前竖一个安全行车的大牌子。同时,又向另外一些妇女(B组)交涉,直接提出第二个即在门前竖大牌子的要求。结果。A组接受第二个要求的人占53%,B组接受的只占22%。为此,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一旦接受了别人一个无关紧要的小要求,接下去往往会接受大的、甚至有违自己心愿要求的现象,称之为“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苛刻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能逐步提出要求,将一个大的要求或目标分解成若干较小的要求或目标,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
我们在教育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后进学生”时,对他们的教育,不能一下子期望他们有多大的进步,也不能给他们定太高的目标,而是要采用目标分解法,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为他们设计“跳一跳,够得到”的可接受目标,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达成。否则,他们会因目标的不可企及而失去兴趣,不肯行动起来。
二、霍桑效应——教师要做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意见的人
位于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后来,由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这就是著名的“霍桑效应”。 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教师,就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说自己对老师、对同学或者对班级工作、学校管理的不满。学生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自己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果他们的困惑得到解除,所有的问题得到解决,提出的建议得到采纳,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
三、鲶鱼效应——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好学生中的“鲶鱼”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只渔船能成功地带活鱼回潜。该船长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不断地游动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因此。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当然我们也要避免过度的紧张,以防止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如果不好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则常常会起相反的作用。在班干部的设置上若能将这些人提拔到适当的领导岗位,就会产生鲶鱼效应,班级活动容易开展,班集体建设更为顺利。
四、瓦拉赫效应——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平时应多观察,想方设法找到发挥学生潜能的最佳点和学生发展的优势方向,并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就可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五、同体效应——教师要俯下身来与学生交朋友
同体效应也称自己人效应,是指学生把教师归于同一类型的人,是知心朋友。学生对“自己人”的话更信赖,更易于接受。管理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
教师首先要学会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之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影响力。同体效应的合理运用,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成了自己人,是知心朋友,于是对教师教的课也就产生了兴趣。若教法得当,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地会逐步提高。
心理学上还有许多心理效应诸如罗森塔尔效应、南风效应、超限效应、破窗效应、齐加尼克效应、首因效应、爱抚效应、蝴蝶效应、贝尔纳效应、沉错效应、压力效应、阿伦森效应、晕轮效应、角色效应、暗示效应、名人效应、刻板效应、配套效应、光环效应、从众效应、海潮效应、近体效应、泡菜效应、定势效应、异性效应、拍球效应、旁观者效应、反馈效应、群体效应、情感效应等,都值得我们借鉴,而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遵循这些心理效应,从心开始,用心来教,这样教师才能教得秀气,学生学得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