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秘密武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有的一些特殊的反映效果。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门槛效应——教师要为学生设计“跳一跳,够得到”的可接受目标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带领学生与市郊的一些妇女(A组)交涉,提出要在她们家的窗户上安一个无害的安全行车标志,两周后再进一步提出一个大一点的要求:在她们家的门前竖一个安全行车的大牌子。同时,又向另外一些妇女(B组)交涉,直接提出第二个即在门前竖大牌子的要求。结果。A组接受第二个要求的人占53%,B组接受的只占22%。为此,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一旦接受了别人一个无关紧要的小要求,接下去往往会接受大的、甚至有违自己心愿要求的现象,称之为“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苛刻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能逐步提出要求,将一个大的要求或目标分解成若干较小的要求或目标,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
  我们在教育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后进学生”时,对他们的教育,不能一下子期望他们有多大的进步,也不能给他们定太高的目标,而是要采用目标分解法,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为他们设计“跳一跳,够得到”的可接受目标,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达成。否则,他们会因目标的不可企及而失去兴趣,不肯行动起来。
  
  二、霍桑效应——教师要做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意见的人
  
  位于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后来,由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这就是著名的“霍桑效应”。 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教师,就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说自己对老师、对同学或者对班级工作、学校管理的不满。学生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自己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果他们的困惑得到解除,所有的问题得到解决,提出的建议得到采纳,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
  
  三、鲶鱼效应——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好学生中的“鲶鱼”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只渔船能成功地带活鱼回潜。该船长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不断地游动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因此。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当然我们也要避免过度的紧张,以防止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如果不好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则常常会起相反的作用。在班干部的设置上若能将这些人提拔到适当的领导岗位,就会产生鲶鱼效应,班级活动容易开展,班集体建设更为顺利。
  
  四、瓦拉赫效应——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平时应多观察,想方设法找到发挥学生潜能的最佳点和学生发展的优势方向,并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就可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五、同体效应——教师要俯下身来与学生交朋友
  
  同体效应也称自己人效应,是指学生把教师归于同一类型的人,是知心朋友。学生对“自己人”的话更信赖,更易于接受。管理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
  教师首先要学会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之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影响力。同体效应的合理运用,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成了自己人,是知心朋友,于是对教师教的课也就产生了兴趣。若教法得当,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地会逐步提高。
  心理学上还有许多心理效应诸如罗森塔尔效应、南风效应、超限效应、破窗效应、齐加尼克效应、首因效应、爱抚效应、蝴蝶效应、贝尔纳效应、沉错效应、压力效应、阿伦森效应、晕轮效应、角色效应、暗示效应、名人效应、刻板效应、配套效应、光环效应、从众效应、海潮效应、近体效应、泡菜效应、定势效应、异性效应、拍球效应、旁观者效应、反馈效应、群体效应、情感效应等,都值得我们借鉴,而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遵循这些心理效应,从心开始,用心来教,这样教师才能教得秀气,学生学得灵气。
其他文献
[写作背景]  这是一节课题研究课《认识几分之一》,我们课题组围绕“如何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创设情境”,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先出示课本上两个小朋友野营的情境图,再通过动画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分给两个小朋友,渗透“平均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动画将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得一份是多少。    [发生在课堂的故事]  多媒体出示场景图。  师:今天是兰兰的生日,为了庆祝生日,她和哥哥一起到
自古至今,三尺講台一直是教师们才华施展的阵地,是属于教师成长和表演的舞台。长此以往,学生就成了一群只会听老师讲话,只会看老师表演的观众了,成了一群被老师支配的木偶。《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也重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确立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打破教师独霸讲台的局面,让学生也能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牛刀小试的滋味。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快。社会发展了,学校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如何把握学校的未来发展趋势,必须强化学校战略管理。所谓“学校战略管理”是指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或维持学校自身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筹划或谋略;是使学校能够达到其前瞻性目标而采取的决策艺术或科学。具体做法就是要对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位置、课程建设、公共关系、师资、教学质量、生源等做全面的科学的分析
我们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普遍比较重视数学的逻辑体系和系统性,重视学科解题技能的演练,重视在数学内部纯粹性地学数学,而却忽视学生的数学活动、情感体验。忽视联系生活、社会实际,忽视多维度地学数学、说数学、做数学,忽视数学素养的提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写数学日志能弥补这方面的空白,可给学生提供一个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机会与平台,可成为数学教学的得力助手。    一、数学日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笔者结合“圆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猜想情境——导入新知    创设猜想情境,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语言的质量直接制约着学生对信息的接收与处理,影响着新知识的构建进程和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有效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有效的基本保证,而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是课堂高效的重要特征。解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富有如下特点:    一、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
“加法结合律”教学片断    出示体育活动的情境问题图: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生1:(28 17) 23=68  生2:28 (17 23)=68  师:这两道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相等,它们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28 17) 23=28 (17 23)。  师:仔细观察等
课堂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阵地。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境界,必须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落到实处。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准确、得体的课堂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挑战智慧,培植情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语文课堂评价除了目的要明确、重心要明了、内容要优化外,特别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艺术化以及评价语言的精当化。    一、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当前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了激励与发展的作用。为使评价更能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让所有的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的尝试。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评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许多成功的课例都与教师恰当用激励手段分不开。”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跃课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一课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 创设现实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