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ua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的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这种点题之笔,在诗歌中又称之为“诗眼”,在文章中又称之为“文眼”,是全诗文的精神“团聚处”。后人常谓文中点题之句为“画龙点睛”。
  我们说题乃篇之“眼”,文之“神”。能否点题是作文成败的关键。点题之笔的艺术可谓多姿多态,精彩纷呈。好的点题不仅要体现在标题上,更要体现在正文中;不仅要将题旨酣畅地流淌于字里行间,更要丰盈地蕴涵于具体材料中。一言以蔽之,既要“金玉其外”,更要“锦绣其中”。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点好题呢?常见的有以下五法。
  一、直奔主题,及时点题。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话题作文最容易出现的偏差是“跑题”。这固然有诸多的因素,但更有写作技巧上的明显失误,这就是没有及时点题。如果能够在文章的适当位置,及时并有意识地点明一下话题,以定位作文的范围,就应试作文而言,实在是相当高妙和不可或缺的写作技巧。
  二、醒目位置,重点点题。就是让老师非常清晰地看到你点题的语句,了解你作文运行的轨迹。怎样做才能醒目呢?笔者认为窍门有四种:
  1、独立成段点题。把用于点题的几个语句以独立成段的形式表达,这应该是最醒目的点题方式。如中考题以“苦痛和快乐”为话题的作文,一位考生在段首用“穿过苦痛最快乐”独句成段点题;中间部分用“快乐和幸福就是这样得来的,我好快活!”作为一段再点题;在文章的结尾让“我最快乐,因为我所得的是穿过苦痛的快乐”成为点睛之笔,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2、首句直接点题。将点题的话语放在有关文段的开头,这种方法目前有人称之为“入手拎题”,这种方法可以起到开宗明义的效果,行文不至于迷失方向,而离题偏轨。为全文定下基调,使读者一下子就抓住意脉。如《挖荠菜》一文开头:“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总领全文,点出题目,提供了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感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感情?因此,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3、卒章点题。前人评论杜甫诗歌时曾说过这样的话:“一篇之妙,在于落句。”这句话提醒写作者要写好结尾。在文章的结尾,用一、二句话显示题旨,这就是卒章显志法。诸葛亮《出师表》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结,集中概栝了他的忠诚不矢的精神品德。方志敏在《清贫》的结尾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不仅对全文的内容作了集中概括,而且对主题思想亦作了深入阐发。同时在结构上收束全文。
  4、前后呼应点题。有些文章,作者让题目或题旨文字出现于文章开篇与结尾,既突出中心,又使结构严谨,首尾圆合,题贯始终。如朱自清的《背影》。
  三、铺陈排比,渲染点。运用铺排造势,将题旨淋漓尽致地渲染,便能给人以扣题严密的强烈感受。例如中考作文题有一道材料式的半命题:《珍惜所拥有的 》。有一个考生在横线上填补上“青春”,开篇便下笔带彩,激情奔涌,有如倒海翻江,波澜壮阔:“青春是水,是正在东逝的水。青春是柴,是正在燃烧的柴。青春是风,是正在鼓荡的风。水是淹没庄稼还是滋润土地呢?青春是创造辉煌还是甘于沉默呢?柴是助长灾害还是完成使命呢?青春是无悔逝去还是满怀泪痕呢?风是助长浪头还是帮帆过海呢?青春是造福人间还是贻害万年呢?”如此连串排比,显得气势磅礴,更兼以比喻、设问,形象生动而又发人深思,有力突出了“青春”在人生道路上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励人“珍惜所拥有的青春”。
  四、蕴涵深沉,含蓄点。这种方法,又称暗点,字面上看与标题没有直接联系,但在意义上含蓄点出了题意,让读者进行深思体味。如《捕蛇者说》一文,在文中结尾处有一句感叹:“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就是在比较“赋敛”与“蛇毒”之中提示出文题的含义,表达作者要写此文的意旨。又如《七根火柴》的末句:“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中,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这个结尾很容易引起人们去回味七根火柴的不平常的来历。
  五、貌似重复,强调点。《白杨礼赞》反复五次点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强调了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歌颂了根据地的军民。认真品味高考优秀作文,最积极而有效的办法就是反复点题,渲染并突出话题。当然,这里的反复也是相对而言的,它既不是乱点题,也不滥点题,不宜也不必过多,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点睛之笔必须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思想精辟,具有表现力、说明力。因此运用点晴之笔,既要炼字炼句,反复推敲,又要含义深邃,富有哲理。既要顺势点化,不露痕迹,又要委婉含蓄总之,作为点睛之笔。应做到“重槌一击定亮音,肺腑一句见精神。”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画龙点睛之神效。
  
  吴廷辉,教师,现居四川乐至。
其他文献
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活”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也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至高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彰显个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一、妙设导语,点燃学生的热情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都是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条件。不健康的心理和不健康的身体一样,会直接影响人的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对于以人为工作对象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年轻一代身心的健康成长。其实,教师的心理并未因其职业的神圣性和特殊性而比其他行业的人健康,相反,其心理健康问题反而日益增多,越来越复杂。那么,教师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究。    一、
自古以来,杨柳就在文人墨客笔下频频出现,诗人词人借之或歌春景,或咏愁肠,或斥狂妄之辈,或颂兢兢之修为,或惜韶光,或话别情,或诉凄凉,或说沧桑……不一而足,杨柳所表达的意义可谓多矣。  一、春之使者。李元膺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所以他作《洞仙歌》曰:“雪云散尽,放晓晴庭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一年春好处,不
李玉新,中共党员,2003年作为湖北大学附中的首位特聘中学教师走上工作岗位,2004年被任命为教学校长,2008年被任命为校长。湖北省教育科研100佳个人;武汉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武昌区教育学会语文常务理事;武昌区学科带头人;全国教育科研协作体高级参事,教育部西部教育顾问。    湖北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由湖北大学和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管理的全日制公办中学,始建于1957年,2004年9月被武汉市人民
须一瓜的短篇小说《一次用心筹备的邂逅》,乍看是一个欲望叙事文本,是网络上流行的网恋故事,但读过才知,这是一篇非常有质量的心理小说,恰恰是对流行的欲望叙事或身体写作的颠覆。小说写了两个世界:话语世界和现实世界。人物在两个世界中穿行,从而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话语世界的“堕落”想象与现实世界的道德秩序,构成人物的多重侧面。堕落冲动可能来自于人性的本能,也是对现实的挑战;而现实生活的严谨体现的却是教育和教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标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呢?    一、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课文。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把教材上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读熟了,读烂了,语文成绩一定能提高,所以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读,并不是毫无目的地读,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如文
空白是一种艺术,它能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是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老庄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不可言传”之妙境,还是中国戏剧的“虚拟”,武术表演中的“亮相”,音乐中的“休止符”,泼墨山水画中的“飞白”……这些空白都令人遐想,无不构成一种独特的美。真可谓“万象皆由空出”。没有空白就没有艺术,一切艺术都体现着空白之美意,即无声之境,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伟大作品的精妙就在于它存在
说到“质朴”与“生动”,人们可能都会认为,这是从语言性能的两个层面来进行界定的。似乎质朴的语言就不具有生动的特点;而生动的语言,又绝不可能是质朴的。实际上,这应该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要达到哪一种效果,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你的写作技艺高,质朴的语言也同样耐读,吸引人;如果驾驭语言的能力差,尽管通篇堆砌华丽的词藻,人们也不愿意读。  怎样才能把语言写得既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
提起作文评语,我们会在脑海中浮现一连串的短语:“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字迹工整……”这些评语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成了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惯用语。其实,教师经常写这样的评语,久而久之,也会产生强烈的厌烦感。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燃起自己作文评语创新的热情呢?为何不去热情地赞扬鼓励,诚心地帮助指点,幽默随和地评价?为何不通过这样的评语使学生得到心理的平衡、知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他还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老的话道破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法和学法优化组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当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怎样才能做到教法和学法的优化组合呢?我认为在组织教学中要不遗余力地处理好五种关系。    一、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组合,必须使每一次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