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技法的优化组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0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他还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老的话道破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法和学法优化组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当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怎样才能做到教法和学法的优化组合呢?我认为在组织教学中要不遗余力地处理好五种关系。
  
  一、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组合,必须使每一次课堂教学都达到优化程度,只有优化了所有教学活动序列以后才具有整体意义。笔者的基本思路为:改革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法与学法的优化组合。教师备课时着重考虑教法,学生学习时认真选择学法。教师有意图地进入学生的预习,学生有要求地进人教师的备课。然后,教师带着有利于学法的教法,学生带着能呼应教法的学法,共同进入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法和学法经过碰撞与协调,教师的教法转化成学生的学法,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这种学经过信息反馈到教师那里,进入教师下次课的教法,迫使教师的教学始终一课一课地优化下去。以局部之优构成整体之优。
  
  二、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同时又都是通过转化而易位的客体。在改革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法与学法优化结合时,首先应从教学思想、教学实践诸方面牢固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需求性和可接受性的基点上,坚决地摒弃教学上的主观主义。其次,还应注意纠正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或者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的倾向。我们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融合在教与学的活动中。
  
  三、会教与会学的关系
  
  这是教与学实践活动中彼此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交织成教学过程的主要线索,反映了教与学实践的基本活动。在教与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应紧紧地抓住教与学中教法与学法优化组合这一关键性问题,致力于把教师的会教转化为学生的会学。
  一方面,会学要接受会教的指导,没有教师的会教,学生的会学就难以收到实效;另一方面,教师的会教也有利于学生的会学,会教的落脚点一定要在会学上。教师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紧紧地盯着由学会到会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完成由学会到会学这一认识上的飞跃。
  
  四、点拨与探究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关系实质上就是导学与主学的关系。首先,学生的探究是教师点拨的基础,探究的主要目的是学生自己力求解决本次课堂的学习任务,给教师的点拨提供针对性。其次,教师的点拨是学生探究的深入,它制约着学生探究的进程及其质量。点拨的主要任务是接通学生思维的断缺处,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别有用心”地进行点拨,点要点在点子上。拨要拨在关键处;同时也要避免在点拨时搞“牵手式”,点拨的要义就是指点迷津。点拨与探究的有机结合,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把探究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
  
  五、举一与反三的关系
  
  “举一”主要是就教师的教而言,“反三”主要是就学生的学而言。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举一”要求做到:(1)“举一”的动机要明确,昕举之“一”能使学生“反三”;(2)“举一”要精要,要有启发价值,要有触类旁通的作用;(3)从学情出发“举一”,略有超前感。
  “反三”要做到:(1)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2)不能只有得“一”的满足,重要的是要有“反三”的追求;(3)对教师的“举一”心领神会,有跃跃欲试之感。总之,“举一”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究,把“反三”的过程变成积极的学习过程。
  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组合,正是教会学生学习的突破口。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学习过程的规律,把学会学习的意识变成学会学习的行动: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创造一种乐教乐学的情境;可以逐步地扩大学生的优生面,缩小差生面,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王小云,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其他文献
语文课看似枯燥,其实是一门耐人寻味的学科,我们上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儿”呢?笔者认为可
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活”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也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至高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彰显个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一、妙设导语,点燃学生的热情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都是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条件。不健康的心理和不健康的身体一样,会直接影响人的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对于以人为工作对象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年轻一代身心的健康成长。其实,教师的心理并未因其职业的神圣性和特殊性而比其他行业的人健康,相反,其心理健康问题反而日益增多,越来越复杂。那么,教师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究。    一、
自古以来,杨柳就在文人墨客笔下频频出现,诗人词人借之或歌春景,或咏愁肠,或斥狂妄之辈,或颂兢兢之修为,或惜韶光,或话别情,或诉凄凉,或说沧桑……不一而足,杨柳所表达的意义可谓多矣。  一、春之使者。李元膺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所以他作《洞仙歌》曰:“雪云散尽,放晓晴庭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一年春好处,不
李玉新,中共党员,2003年作为湖北大学附中的首位特聘中学教师走上工作岗位,2004年被任命为教学校长,2008年被任命为校长。湖北省教育科研100佳个人;武汉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武昌区教育学会语文常务理事;武昌区学科带头人;全国教育科研协作体高级参事,教育部西部教育顾问。    湖北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由湖北大学和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管理的全日制公办中学,始建于1957年,2004年9月被武汉市人民
须一瓜的短篇小说《一次用心筹备的邂逅》,乍看是一个欲望叙事文本,是网络上流行的网恋故事,但读过才知,这是一篇非常有质量的心理小说,恰恰是对流行的欲望叙事或身体写作的颠覆。小说写了两个世界:话语世界和现实世界。人物在两个世界中穿行,从而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话语世界的“堕落”想象与现实世界的道德秩序,构成人物的多重侧面。堕落冲动可能来自于人性的本能,也是对现实的挑战;而现实生活的严谨体现的却是教育和教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标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呢?    一、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课文。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把教材上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读熟了,读烂了,语文成绩一定能提高,所以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读,并不是毫无目的地读,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如文
空白是一种艺术,它能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是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老庄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不可言传”之妙境,还是中国戏剧的“虚拟”,武术表演中的“亮相”,音乐中的“休止符”,泼墨山水画中的“飞白”……这些空白都令人遐想,无不构成一种独特的美。真可谓“万象皆由空出”。没有空白就没有艺术,一切艺术都体现着空白之美意,即无声之境,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伟大作品的精妙就在于它存在
说到“质朴”与“生动”,人们可能都会认为,这是从语言性能的两个层面来进行界定的。似乎质朴的语言就不具有生动的特点;而生动的语言,又绝不可能是质朴的。实际上,这应该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要达到哪一种效果,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你的写作技艺高,质朴的语言也同样耐读,吸引人;如果驾驭语言的能力差,尽管通篇堆砌华丽的词藻,人们也不愿意读。  怎样才能把语言写得既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
提起作文评语,我们会在脑海中浮现一连串的短语:“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字迹工整……”这些评语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成了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惯用语。其实,教师经常写这样的评语,久而久之,也会产生强烈的厌烦感。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燃起自己作文评语创新的热情呢?为何不去热情地赞扬鼓励,诚心地帮助指点,幽默随和地评价?为何不通过这样的评语使学生得到心理的平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