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音韵,古典诗歌不能远逝的美丽

来源 :中学语文·大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cen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主要从诗歌音韵美的角度来加强诵读的美感指导,以期达到让学生喜爱中国古典诗词的目的,鉴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理论深度不够,敬请大家斧正。
  [关键词]诗歌诵读 音韵美 音义结合
  
  郭沫若说:“命泉中流出来的音响,心琴上弹出的曲调,生的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此言以“音响”和“曲调”说明诗的语言形式应特别讲究节奏韵律。而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是最具有灵性和想象力,也是最深刻、最富有感染力的,要让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美丽,就必须从诗歌的语言本身人手,其中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么,怎样才能让诵读法变得让学生易于接受,并形成良好的习惯呢?笔者认为诵读法的训练必须以音韵节奏的精当分析为基础,遵循音义和谐律动的原则。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诵读声调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在此,我将自己课堂教读古典诗歌的一点实践体验献上,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整体感知诗歌,为诵读清除障碍
  
  学习任何一篇课文,都要对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本内容有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古诗词因写作时间离我们较远,牵涉到许多古代文化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来疏通文字。其次。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存疑的问题,特别是晦涩难懂、用典深奥的诗句,教师要及时加以疏通。
  整体感知诗歌,重在整体把握,任何割裂式的作法都是不可取的。过去不少老师在讲读诗词时,总喜欢只拿动静、虚实、对比等术语来分析诗词,并且不断地用诗中的语句、词语来加以印证,仿佛这样做了就可以触及了诗歌的灵魂了。意境也就呼之欲出了。其实不然,这种割裂式的做法讲多了反而有碍表现诗歌的整体美,动静、虚实、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固然对诗歌的意境表现有些效果,但更为重要的是,诗歌生命得以延续原本就在于呤,在于诵,在于它的语言能朗朗上口。
  
  二、紧扣音义分析,恰当处理韵律,以精当范读为辅,激发学生兴趣
  
  诗人创作诗歌,是音从义走;我们分析其音韵,是由音观义,是从另一角度来启开鉴赏古典诗词的情感美和意境美的大门。诗词是汉语文学的高级形式。汉字具有四声(平上去入),可归纳为平声(阴平、阳平)和仄声(上、去、人)两大声类,这是构成诗词文学的最基本的音调声律。我们教师如果能在节奏、押韵、平仄等方面有更细更深的了解,把握好一些语音的律动规则。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借助音韵进入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之中。那么该怎样指导学生诵读呢?
  
  1 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传情达意
  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比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是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疑和顾虑。
  2 注意停顿,调整语气长短来引人思考
  停顿的长短,应视诗歌的具体内容而定。如诗意连贯轻快、自由活泼,则读得较短;如诗意意味绵长、感伤喟叹或激情咏叹,则读得较长。如此才能体现诗歌的情感跌宕,有曳多姿之美。
  3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
  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是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仙人再现和梦乍醒时均用下平七阳韵连承,既有诗人的惊奇欣羡的内心活动。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再以微部韵的“水”韵照应同用微部韵描写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有阴声韵上平十三元的“颜”韵,尽吐心中的气闷,将诗歌推上了愤激的高潮。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何处轻重缓急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古典诗词诵读的轻重音节的标识,一般是凝重鲜明,表明情感态度的词,都需读重音;而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则需读轻音。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首句“寻声”应轻出,表示情节由此开端;“暗”字轻声,表示诗人尚存顾虑的心绪。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一裂一帛”后三字应重读,一字一顿,有力地表现琵琶女用激昂雄壮乐曲进行束尾。
  
  4 糟羡范读,引导学生诵读来激趣审美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老师的范读是一项基本功,分析一百遍不如给学生示范一遍。精美的范读能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当中,让他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诵读之中。
  正因如此,我每次范读都要花很大的精力,遵循音义和谐律动的原则,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诵读声调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中感悟诗歌的音韵美,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
  
  三、将激情诵读贯穿课堂,激励学生积极表达对诗歌的独特理解,做到及时背诵
  
  百闻不如一练。老师的分析范读只是辅助而已,学生的诵读才是最为重要的。学生读的形式,以齐读、分组读、自由组合、个读形式为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习惯成自然,经过反复的指导之后,学生很快就把握了诵读的方法,诵读的兴趣自然就增强了,同时又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了解,对作者的思路层次也就有了清晰的认识。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设计分析进行诵读,只要学生对自己的诵读分析言之有理,那么都要加以鼓励,鼓励他把自己的理解诵读出来。再让同学加以评判。
  总之,吉奥典美的音韵,她不仅是构建古典诗歌大厦必不可少的装饰材料,更是古典诗歌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一大支柱。哪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音韵不是朗朗上口、和谐动听的?教师如能运用一些古代音律知识,对诗歌作精当的分析,引导中学生从音韵美的角度上去领略古典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岂不是有事半功倍之效?最后达到让学生醉心诵读艺术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的个性化特色,这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于作文教学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个性化作文的意义、要求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个性化 教学方法    一  高尔基说过:“情节是性格的发展史。”这说明作文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可是,遍观现今高中学生,富有个性的作文又有几个呢?  从孩子一进入小学学写作文,我们就
【摘 要】孟浩然的《春晓》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历来为人们广为传诵。该诗作视角独特,手法高妙。本文对该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鉴赏。  【关键词】孟浩然 《春晓》 赏析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天,百花争艳,万物复苏,大地充满勃勃生机。春天美好的景物很容易诱发人们的审美情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所以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春是传统题材;古人
【摘 要】由于应试的急功近利,我们的课堂忽略了语文的特性,渐渐纠结于呆板的知识教学,导致本应优雅而美的语文教学缺失了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的低效成了不争的事实;应还语文一个灵性生动的课堂,让美充盈着语文课堂,让语文浪漫依旧。  【关键词】语文课堂 灵性 生动 有效教学    一、回归本真,审美的课堂是有效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有效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审美的课堂
【摘要】鲁迅作品除具有极高思想性外,还有许多的“读点”,经久耐读,越读越有“味道”。笔者以为不妨让学生先从捕捉对象的特征、重视细节的特殊作用上加以品读。至于它们内在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是可以随着学生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随着学生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而不断深化的。  【关键词】鲁迅作品 教学 人物 心态 乐趣    凡是读过中学的人,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这些鲁迅作品中的影像不会陌生
【摘要】新课程对语文的人文性内涵作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也增加了相应的文学作品。对于语文的文学教学,我们立足生本,挖掘文本,本文分别从区别文体,梳理特点;知人论世,确定情感;联系语境,品味词句;立足文本,分析技巧;巧用试题,领悟读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文学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区别文体 知人论世 联系语境 立足文本    现在很多语文专家针对文学教学内容确定的问题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是文学
【摘要】母爱是人一生中巨大的精神源泉,本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命体验,阐释了人间至真至纯的真情,由此,笔者告诫自己的学生们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关键词】母爱 亲情 珍惜    我常想,微笑该是一种生命的常态,那相聚的幸福是微笑,那执手的和谐是微笑;那回眸的百媚是微笑,还有那心灵的抚慰,那生命的顾盼也是微笑;江涛海浪、雪峰云霞难道不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美丽笑靥吗?但有一种微笑却是世间最美的容颜,她
【摘 要】电视连续剧《我的兄弟叫顺溜》讲述了一个名叫“顺溜”的农村青年被其司令员陈大雷培养为战斗英雄的故事。这一故事体现了某种教育教学新理念、暗含着教师的某些教育方法与技巧: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胸怀;要善于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要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关键词】教育教学新理念 教育方法 教育技巧    2009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很多电视台都在热播着电视连续剧《
【摘 要】作文教学特别要处理好生活与阅读的关系:我们要强调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同时要关a注阅读,重视从教材中汲取营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 生活 阅读 教材    一、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泉眼  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这是共识,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十分严重,作文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中庸》中的一句话,原意为善问好学,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和谐。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和目标境界。在万事万物和谐统一的表层状态下又必然蕴涵着中庸的理性精神,所以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有标准的和谐境界。“尽精微”的目的是为了“致广大”,而“致广大”的结果又促进了“尽精微”。因此“广
关键词:加拿大;教师教育;学术型硕士;研究方法类课程;课程设置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彰显了国民教育的最高发展水平。《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再次重申要提升教师培养规格层次,夯实国民教育保障基础[1],将教师教育提升至硕士层次已是我国教师培养的重要趋势。  我国现行教育类硕士研究生的課程通常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