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个是过于“实沉”,务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唯恐哪一个“考点”被遗漏;另一个是过于“现代”,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来教,在“人文”上大做文章,以人文性引领工具性,片面追求文言文教学的文学化。第一种情况下许多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无趣乏味,教师教得起劲,学生则无精打采、恹恹欲睡;第二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又不能完全理解文章的意思。因此,很多专家认为:文言文教学既要有“山的沉稳”,也要有“水的灵动”。
1.因情而动。即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创设情境”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失为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好方法。不可否认,缺少情境的教学容易死气沉沉,学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我们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和体裁的不同,创设多种情境,如问题情境、求异情境、生活情境、情感情境、故事情境、知识情境、想象情境等,使学生极有兴致地投入到学习中,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启示。比如教学《桃花源记》時,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闭上眼想象画面,想象渔人的行踪、桃花源里的环境、渔人与村中人的交流等,为进入文本的学习提供基础。
文言文教学如果能真正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能真正适应每个学生的阅读需求,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把关注点辐射到每一个学生,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在书上做批注、做预习笔记、写纸条、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把握每个学生的阅读状况,从而增加教学的针对性。比如疑难词句的解释、文章内容的理解等,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和课后的时间对个别学生的问题予以引导和解决,课中主要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加以引导,这样就能逐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不断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热情。
2.因趣而动。如果把教学设计比作一首乐章,那么,有趣味的阅读课一定是“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终曲”余味无穷。
首先是“起调”。要用趣味导学,先声夺人。教师着重在“趣”字上做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
其次,“主弦律”要引人入胜,寓教于乐。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乐学情境。如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话题辩论等;还可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些竞赛环节,如诵读竞赛、词解竞赛等;还可以采用角色互换来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试着当小老师来讲课。
另外,教学内容不同、文体不同,活动的形式也应不同,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孙权劝学》这种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塞翁失马》这类叙述故事的文章,可采用讲故事比赛的形式;学习《论语》《诫子书》这类讲道理的文章,可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文中所讲道理的理解;学习《答谢中书书》《湖心亭看雪》这类写景生动、意境优美的文章,可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当然,在一堂课的教学中,也可综合使用这些形式,使文言文教学更加灵动、蓬勃起来。
再次,“终曲”需余味无穷。文言文教学的结束语,可采用总结归纳式,即对重点字词、重点内容、思维方法等进行梳理、概括、提炼。可采用首尾呼应式,即照应教学目标,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或照应导入环节,使教学做到有始有终。如教学《孙权劝学》的最后环节,可让学生想象吕蒙学习的情景,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将这一内容省去不写,以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把握。
3.因疑而动。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笔者认为这里的“大疑”在语文教学中可理解为“主问题”,即教学中立意高远的问题。
有些文言文阅读课,因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多太碎,使语文课变成了问题研讨课,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情趣和韵味。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不精心设计好问题,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学生就无法进行有广度和有深度的探究,学生会感觉无聊和疲累,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此时就需要给学生一个“抓手”,让学生在这个“抓手”的导引下得到真正深刻的阅读体会。在这方面,“主问题”可以说有着绝对的优势。
主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之一是整体阅读、深化理解,也可以选择有思维深度的教学点,这个点可以是某一教学内容,可以是某一教学话题,也可以是某一研究问题,这一“主问题”要能引起学生合作探究的兴味,最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各个学习小组有更多的选择权,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从而使文言文教学更活泼生动。
比如《口技》的教学,可以紧紧抓住“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字,抛出一个主问题: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一“善”字的?然后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正面描写,并体会用道具的简单和观众的反应来侧面衬托的效果。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学到了写法上的精妙。再如《核舟记》的教学,可抓住“奇巧”这一文眼设置主问题:“核舟”有何特点?文章是如何来体现这一特点的?学生分别找到了相关语句,然后加以概括:材料体积小、刻物容量大、构思巧、技艺精,在讨论的过程中再引导学生赏析写人的重点段落,最后品析作者的议论抒情句,体会作者对雕刻品及雕刻者的赞美之情。《狼》这类故事性的文章,也可以设置主问题,如可以抓住末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来设问:狼的欺骗手段有哪些?你认为狼聪明还是屠户聪明?为什么“止增笑耳”?从而引出对全文的学习。
4.依法而动。在文言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因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答题方法而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文言文学习望而却步,此时教师如给予一些方法的点拨与引导,即能转变局面,使学生重拾信心,继续对文言文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
首先,文言文教学中,应逐步展开教学环节,将读、析、品、诵紧密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能重视每一个细节,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如《马说》的教学设计,可以安排两个教学板快:朗读、积累。
第一块:“朗读”,以“语气”一词一线串珠——
自读:读出文章句内的停顿,体会文中的语气。
教读、自读:读好文中的关键词语,体会文中的语气。
听读、自读:读好句末虚词,体会文中的语气。
体味、演读:读好重要段落,体会文中的语气。
第二块:“积累”,以“活动”步骤层层推进——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进行听记积累。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进行辩读积累。
合作活动:请同学们进行译读积累。
集体活动:请同学们进行背读积累。
课的尾声——点破寓意——
教师顺势过渡,指出《马说》构思上的特点。
其次,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学时要抓住文中的“美”点带领学生学习,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如《爱莲说》的教学设计:突出课文中的“三美”进行教学——精粹的语言之美,精妙的形象之美,隽永的意蕴之美。再如教学《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时,可以从描写角度、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对作品进行鉴赏,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师还要注意将整体引导与个别化指导相结合,个別化指导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尤其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关注那些不愿意表现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身手的机会和显露才华的舞台,使他们建立起自信,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每节文言文阅读课上教师都能认真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每个学生都能与教师进行一次对话,那么,学生肯定会逐渐从文言文学习中提高素养、收获成功,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发自内心地爱上文言文。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
1.因情而动。即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创设情境”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失为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好方法。不可否认,缺少情境的教学容易死气沉沉,学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我们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和体裁的不同,创设多种情境,如问题情境、求异情境、生活情境、情感情境、故事情境、知识情境、想象情境等,使学生极有兴致地投入到学习中,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启示。比如教学《桃花源记》時,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闭上眼想象画面,想象渔人的行踪、桃花源里的环境、渔人与村中人的交流等,为进入文本的学习提供基础。
文言文教学如果能真正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能真正适应每个学生的阅读需求,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把关注点辐射到每一个学生,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在书上做批注、做预习笔记、写纸条、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把握每个学生的阅读状况,从而增加教学的针对性。比如疑难词句的解释、文章内容的理解等,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和课后的时间对个别学生的问题予以引导和解决,课中主要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加以引导,这样就能逐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不断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热情。
2.因趣而动。如果把教学设计比作一首乐章,那么,有趣味的阅读课一定是“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终曲”余味无穷。
首先是“起调”。要用趣味导学,先声夺人。教师着重在“趣”字上做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
其次,“主弦律”要引人入胜,寓教于乐。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乐学情境。如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话题辩论等;还可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些竞赛环节,如诵读竞赛、词解竞赛等;还可以采用角色互换来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试着当小老师来讲课。
另外,教学内容不同、文体不同,活动的形式也应不同,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孙权劝学》这种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塞翁失马》这类叙述故事的文章,可采用讲故事比赛的形式;学习《论语》《诫子书》这类讲道理的文章,可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文中所讲道理的理解;学习《答谢中书书》《湖心亭看雪》这类写景生动、意境优美的文章,可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当然,在一堂课的教学中,也可综合使用这些形式,使文言文教学更加灵动、蓬勃起来。
再次,“终曲”需余味无穷。文言文教学的结束语,可采用总结归纳式,即对重点字词、重点内容、思维方法等进行梳理、概括、提炼。可采用首尾呼应式,即照应教学目标,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或照应导入环节,使教学做到有始有终。如教学《孙权劝学》的最后环节,可让学生想象吕蒙学习的情景,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将这一内容省去不写,以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把握。
3.因疑而动。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笔者认为这里的“大疑”在语文教学中可理解为“主问题”,即教学中立意高远的问题。
有些文言文阅读课,因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多太碎,使语文课变成了问题研讨课,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情趣和韵味。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不精心设计好问题,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学生就无法进行有广度和有深度的探究,学生会感觉无聊和疲累,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此时就需要给学生一个“抓手”,让学生在这个“抓手”的导引下得到真正深刻的阅读体会。在这方面,“主问题”可以说有着绝对的优势。
主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之一是整体阅读、深化理解,也可以选择有思维深度的教学点,这个点可以是某一教学内容,可以是某一教学话题,也可以是某一研究问题,这一“主问题”要能引起学生合作探究的兴味,最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各个学习小组有更多的选择权,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从而使文言文教学更活泼生动。
比如《口技》的教学,可以紧紧抓住“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字,抛出一个主问题: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一“善”字的?然后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正面描写,并体会用道具的简单和观众的反应来侧面衬托的效果。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学到了写法上的精妙。再如《核舟记》的教学,可抓住“奇巧”这一文眼设置主问题:“核舟”有何特点?文章是如何来体现这一特点的?学生分别找到了相关语句,然后加以概括:材料体积小、刻物容量大、构思巧、技艺精,在讨论的过程中再引导学生赏析写人的重点段落,最后品析作者的议论抒情句,体会作者对雕刻品及雕刻者的赞美之情。《狼》这类故事性的文章,也可以设置主问题,如可以抓住末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来设问:狼的欺骗手段有哪些?你认为狼聪明还是屠户聪明?为什么“止增笑耳”?从而引出对全文的学习。
4.依法而动。在文言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因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答题方法而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文言文学习望而却步,此时教师如给予一些方法的点拨与引导,即能转变局面,使学生重拾信心,继续对文言文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
首先,文言文教学中,应逐步展开教学环节,将读、析、品、诵紧密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能重视每一个细节,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如《马说》的教学设计,可以安排两个教学板快:朗读、积累。
第一块:“朗读”,以“语气”一词一线串珠——
自读:读出文章句内的停顿,体会文中的语气。
教读、自读:读好文中的关键词语,体会文中的语气。
听读、自读:读好句末虚词,体会文中的语气。
体味、演读:读好重要段落,体会文中的语气。
第二块:“积累”,以“活动”步骤层层推进——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进行听记积累。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进行辩读积累。
合作活动:请同学们进行译读积累。
集体活动:请同学们进行背读积累。
课的尾声——点破寓意——
教师顺势过渡,指出《马说》构思上的特点。
其次,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学时要抓住文中的“美”点带领学生学习,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如《爱莲说》的教学设计:突出课文中的“三美”进行教学——精粹的语言之美,精妙的形象之美,隽永的意蕴之美。再如教学《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时,可以从描写角度、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对作品进行鉴赏,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师还要注意将整体引导与个别化指导相结合,个別化指导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尤其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关注那些不愿意表现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身手的机会和显露才华的舞台,使他们建立起自信,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每节文言文阅读课上教师都能认真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每个学生都能与教师进行一次对话,那么,学生肯定会逐渐从文言文学习中提高素养、收获成功,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发自内心地爱上文言文。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