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度创作,音乐表演中的再创造,或者称为第二度创造。琵琶演奏者在进行二度创作中,就要把一部琵琶作品的谱面文本转化为自己的内心听觉,然后将其转为实际的音响。而呼吸作为琵琶音乐的表现手段之一,与琵琶演奏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呼吸;琵琶;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音乐表演中的再创造,或者称为第二度创造。“二度创作是演奏者基于自己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艺术作品产生理解,通过精湛的演奏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1]。
在琵琶表演的二度创作中,首先要遵循音乐表演美学的原则,“忠实原作与表演创造的统一、历史音乐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2]在进行二度创作前,必须对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对作品进行详尽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乐曲,这是二度创作的一个重要前提。作为一个琵琶演奏者,在看到乐谱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仔细审视乐谱的标题,把握乐曲的基本内容和乐曲情绪。如《春雨》表现的是江南春天下雨的景象,《十面埋伏》则是描写战争场面的。
琵琶演奏者在进行二度创作中,就要把一部琵琶作品的谱面文本转化为自己的内心听觉,然后将其转为实际的音响。而呼吸作为琵琶音乐的表现手段之一,与琵琶演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琵琶演奏中,呼吸影响着演奏者的外部形态与内在情绪。演奏者的外部形态,包括大、小臂的变化以及肩膀的高低,脸部的表情变化,都与演奏者在演奏过程是呼吸的起伏有关系。
呼吸的控制运用与琵琶表演者的心理状态是相互影响的。成功的琵琶演奏,除了具备全面的技术技巧,还要有好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的调整与呼吸密不可分。只有心理和呼吸相协调,才能很好的把握音乐情绪,准确地诠释音乐。
例如在弹奏琵琶文曲时,如《春江花月夜》、《飞花点翠》、《小月儿高》、《塞上曲》等,琵琶文曲经常以动人而简朴的旋律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或者音调倾心,表现一种令人向往的音乐意境。琵琶文曲在于抒情性,有概括性,在运用琵琶文曲中的演奏技法,包括推、拉、吟、揉、带、打、轮指、泛音等演奏技法,表现曲调细腻、轻巧,重在抒情,关注乐曲的内在。呼吸上的要求和运用就比较平稳、舒缓,不会有突快突慢的变化。而演奏琵琶武曲时则不相同,例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狼牙山五壮士》等,乐曲表现的是一定的情节,在刻画音乐形象上比较分明,在演奏上运用扫弦、夹扫、绞弦、满轮等技法,表现武曲的音乐特点,气魄宏伟,有声势,结构庞大。呼吸在琵琶武曲中,运用起来就采取快进快出的呼吸,状态紧凑。
琵琶独奏曲《天鹅》,描写天鹅洒脱的高贵气质,旋律平稳,表现天鹅飞翔的优美姿态。在演奏这首乐曲时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安静的演奏姿态,音乐的表达与演奏状态要自然,呼吸平稳顺畅、收放自如,动作不宜过大。
不同的音乐情绪,不同的音乐形象,对呼吸的要求也不相同。例如古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都是琵琶武曲的代表作,都是描写秦末刘邦和项羽垓下之争的战争场面,可乐曲的意境却是截然不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也不同。
《十面埋伏》描写的是刘邦得胜的乐曲,表现的是战争中胜利者的威武。乐曲开始的音乐和所表现的情绪是高亢、激越的,预示这胜利、凯旋,因此就要求呼吸的停顿与迸发,演奏要有爆发力和冲击力。
而《霸王卸甲》同样是描写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却是表达战败者的无奈和惆怅,采用了写实手法铺叙西楚霸王战败的情景。着力表现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以及楚军的悲壮。所以在演奏此曲时,气要沉,呼吸要相对缓慢些,深沉而凝重,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现乐曲的情绪、风格,塑造乐曲所要所造的悲壮的人物形象。
又如琵琶曲《大浪淘沙》,盲人艺术家阿炳创作的琵琶曲之一,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所遭受的悲惨命运,使全曲的音乐情绪表现出无奈、愤恨、对那个时代的控诉,有与命运进行抗争的愿望、对光明未来的美好憧憬。在演奏此曲时,呼吸的安排就不能像演奏琵琶武曲那样紧促,乐曲的抑扬顿挫、情绪布局、动作选择、音色取向、音乐律动及音乐表现等,都离不开呼吸的支撑与影响,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抓住呼吸的变化,注意呼吸的合理运用。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演奏者也必须先调其气。我们在演奏时用力离不开气,除了供给肌肉氧气,使其运动增强弹性、灵活性外,各种呼吸状态还可控制肌肉的运动速度及给弦力量的大小。不同的呼吸状态,可表达不同的神情。
演奏过程中力度的大小、动作的变化、不同的神情都与演奏者的呼吸长短、急缓、深浅、断与连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吸气手提、呼气手落、气急手快、气缓手稳、气断手顿;气促情急、气舒情缓、气壮情刚、气和情柔等……”[3],力度、动作、神情的变化都是各种不同呼吸状态变化的结果。
呼吸在琵琶表演的二度创作中,还起到传播音乐和帮助听众欣赏与理解琵琶作品的作用。琵琶的演奏者,根据自己对琵琶作品及琵琶音乐的理解,通过琵琶演奏技法的运用、琵琶自身的声音和呼吸的合理安排,与听众或者观众进行空间上的交流,使舞台上的表演者与台下的观众达到心灵上的沟通。“琵琶演奏的特点是以演奏者为主体,把感情融化到乐曲里,然后通过演奏出来的声音传播给观众,使听众引起共鸣,得到鼓舞。它不同于演剧,但却要似演员那样能进入剧中的角色(即演奏乐曲的意境里),倾诉感情,感染听众”[4]。
琵琶表演艺术作为创作与欣赏者之间的中介,在她的二度创作中,呼吸对作品的把握和帮助欣赏者理解作品内涵起到了一定影响。欣赏者先从琵琶表演的外部特征得到最初的信息,然后通过演奏者的各种不同的呼吸状态,欣赏者从内心得到更深的感受,进而使欣赏者理解把握琵琶音乐,使之通过琵琶演奏者的表演,包括肢体上的多变、韵律的变动、音色的转换等,为欣赏者提供一种审美享受,提高和影响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作为联系音乐创作与欣赏的中间环节,一方面担负着创造性地再现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从而推动音乐创作的繁荣和发展的使命;另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表演为听众提供审美享受,并进而影响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与情趣,音乐表演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在这两个环节的关系中显现出来”[5]。
注释
[1]刘婧:《对琵琶艺术二度创作的认识》,衡水学院学报2005:2
[2][5]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1
[3]王超然:《论琵琶演奏艺术》,中国音乐1998:2
[4]周静梅:《琵琶表演浅谈》,中国音乐1982:69
关键词:呼吸;琵琶;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音乐表演中的再创造,或者称为第二度创造。“二度创作是演奏者基于自己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艺术作品产生理解,通过精湛的演奏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1]。
在琵琶表演的二度创作中,首先要遵循音乐表演美学的原则,“忠实原作与表演创造的统一、历史音乐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2]在进行二度创作前,必须对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对作品进行详尽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乐曲,这是二度创作的一个重要前提。作为一个琵琶演奏者,在看到乐谱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仔细审视乐谱的标题,把握乐曲的基本内容和乐曲情绪。如《春雨》表现的是江南春天下雨的景象,《十面埋伏》则是描写战争场面的。
琵琶演奏者在进行二度创作中,就要把一部琵琶作品的谱面文本转化为自己的内心听觉,然后将其转为实际的音响。而呼吸作为琵琶音乐的表现手段之一,与琵琶演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琵琶演奏中,呼吸影响着演奏者的外部形态与内在情绪。演奏者的外部形态,包括大、小臂的变化以及肩膀的高低,脸部的表情变化,都与演奏者在演奏过程是呼吸的起伏有关系。
呼吸的控制运用与琵琶表演者的心理状态是相互影响的。成功的琵琶演奏,除了具备全面的技术技巧,还要有好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的调整与呼吸密不可分。只有心理和呼吸相协调,才能很好的把握音乐情绪,准确地诠释音乐。
例如在弹奏琵琶文曲时,如《春江花月夜》、《飞花点翠》、《小月儿高》、《塞上曲》等,琵琶文曲经常以动人而简朴的旋律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或者音调倾心,表现一种令人向往的音乐意境。琵琶文曲在于抒情性,有概括性,在运用琵琶文曲中的演奏技法,包括推、拉、吟、揉、带、打、轮指、泛音等演奏技法,表现曲调细腻、轻巧,重在抒情,关注乐曲的内在。呼吸上的要求和运用就比较平稳、舒缓,不会有突快突慢的变化。而演奏琵琶武曲时则不相同,例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狼牙山五壮士》等,乐曲表现的是一定的情节,在刻画音乐形象上比较分明,在演奏上运用扫弦、夹扫、绞弦、满轮等技法,表现武曲的音乐特点,气魄宏伟,有声势,结构庞大。呼吸在琵琶武曲中,运用起来就采取快进快出的呼吸,状态紧凑。
琵琶独奏曲《天鹅》,描写天鹅洒脱的高贵气质,旋律平稳,表现天鹅飞翔的优美姿态。在演奏这首乐曲时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安静的演奏姿态,音乐的表达与演奏状态要自然,呼吸平稳顺畅、收放自如,动作不宜过大。
不同的音乐情绪,不同的音乐形象,对呼吸的要求也不相同。例如古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都是琵琶武曲的代表作,都是描写秦末刘邦和项羽垓下之争的战争场面,可乐曲的意境却是截然不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也不同。
《十面埋伏》描写的是刘邦得胜的乐曲,表现的是战争中胜利者的威武。乐曲开始的音乐和所表现的情绪是高亢、激越的,预示这胜利、凯旋,因此就要求呼吸的停顿与迸发,演奏要有爆发力和冲击力。
而《霸王卸甲》同样是描写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却是表达战败者的无奈和惆怅,采用了写实手法铺叙西楚霸王战败的情景。着力表现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以及楚军的悲壮。所以在演奏此曲时,气要沉,呼吸要相对缓慢些,深沉而凝重,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现乐曲的情绪、风格,塑造乐曲所要所造的悲壮的人物形象。
又如琵琶曲《大浪淘沙》,盲人艺术家阿炳创作的琵琶曲之一,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所遭受的悲惨命运,使全曲的音乐情绪表现出无奈、愤恨、对那个时代的控诉,有与命运进行抗争的愿望、对光明未来的美好憧憬。在演奏此曲时,呼吸的安排就不能像演奏琵琶武曲那样紧促,乐曲的抑扬顿挫、情绪布局、动作选择、音色取向、音乐律动及音乐表现等,都离不开呼吸的支撑与影响,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抓住呼吸的变化,注意呼吸的合理运用。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演奏者也必须先调其气。我们在演奏时用力离不开气,除了供给肌肉氧气,使其运动增强弹性、灵活性外,各种呼吸状态还可控制肌肉的运动速度及给弦力量的大小。不同的呼吸状态,可表达不同的神情。
演奏过程中力度的大小、动作的变化、不同的神情都与演奏者的呼吸长短、急缓、深浅、断与连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吸气手提、呼气手落、气急手快、气缓手稳、气断手顿;气促情急、气舒情缓、气壮情刚、气和情柔等……”[3],力度、动作、神情的变化都是各种不同呼吸状态变化的结果。
呼吸在琵琶表演的二度创作中,还起到传播音乐和帮助听众欣赏与理解琵琶作品的作用。琵琶的演奏者,根据自己对琵琶作品及琵琶音乐的理解,通过琵琶演奏技法的运用、琵琶自身的声音和呼吸的合理安排,与听众或者观众进行空间上的交流,使舞台上的表演者与台下的观众达到心灵上的沟通。“琵琶演奏的特点是以演奏者为主体,把感情融化到乐曲里,然后通过演奏出来的声音传播给观众,使听众引起共鸣,得到鼓舞。它不同于演剧,但却要似演员那样能进入剧中的角色(即演奏乐曲的意境里),倾诉感情,感染听众”[4]。
琵琶表演艺术作为创作与欣赏者之间的中介,在她的二度创作中,呼吸对作品的把握和帮助欣赏者理解作品内涵起到了一定影响。欣赏者先从琵琶表演的外部特征得到最初的信息,然后通过演奏者的各种不同的呼吸状态,欣赏者从内心得到更深的感受,进而使欣赏者理解把握琵琶音乐,使之通过琵琶演奏者的表演,包括肢体上的多变、韵律的变动、音色的转换等,为欣赏者提供一种审美享受,提高和影响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作为联系音乐创作与欣赏的中间环节,一方面担负着创造性地再现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从而推动音乐创作的繁荣和发展的使命;另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表演为听众提供审美享受,并进而影响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与情趣,音乐表演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在这两个环节的关系中显现出来”[5]。
注释
[1]刘婧:《对琵琶艺术二度创作的认识》,衡水学院学报2005:2
[2][5]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1
[3]王超然:《论琵琶演奏艺术》,中国音乐1998:2
[4]周静梅:《琵琶表演浅谈》,中国音乐19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