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创宾:抢救遗珍也是文化修道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yo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前这琳琅满目数量众多的民间饰品,皆出自廖创宾的收藏。尽管是珠宝品牌制造商,收集民饰远远超出了对美学的欣赏,而是在『抢救』一门民俗技艺。
  
  廖创宾,广东潮宏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潮宏基珠宝品牌创始人。致力于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东方珠宝文明,在中国传统金银首饰鉴赏方面,颇具心得。先后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合作,成立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潮宏基首饰实验室』、『潮宏基花丝镶嵌工艺设计实验室』等,现正在筹备『潮宏基首饰博物馆』。
  
  廖创宾被同行取了个外号“疯子”,而且一叫就是十来年。提起这点,廖创宾倒不生气,只是哈哈一笑带过。此时他的办公室外正在进行装修工程,一栋新的办公大楼就矗立在旧楼的对面。这栋新大楼仿佛也是他作为“疯子”的长久物证:能够坚持选择在汕头开展珠宝制造事业,而非如同行一样把制造工厂放在加工业的重镇—深圳。一路走来廖创宾倒把那些称他为“疯子”的同行远远抛在了身后。去年年初,潮宏基以国内时尚珠宝第一股成功上市A股板块。
  像这样反其道而行之的事例,廖创宾还做了许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在潮宏基工作的人员,进出厂子从来不用被搜身。要知道这些工人每天上班接触的都是价格不菲的珠宝原材料,抛开钻石黄金铂金不说,就连工人使用的手套,也能拿到外面卖个好价钱。因为廖创宾对工人使用的不是监控,而是鼓励:他开创了一个新行规,以市面90%的价格回收工人们工作时候节省下来的物料。其余类似疯子行径的还有,在上世纪90年代率先在百货商场开设品牌珠宝专柜,并试图在这个一向以“任人唯亲”著称的行业引入职业经理人。不墨守成规的廖创宾,会带领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呢?2006年4月2日,在瑞士巴塞尔世界博览会上,一场名为“紫气东来”的中国珠宝原创作品秀,让众多的国外记者和参观者为之倾倒。廖创宾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再扯近点说,今年热播的电影《非诚勿扰2》中,秦奋给笑笑的定情物,那枚“心蝶”戒指也出自潮宏基。
  廖创宾怀有浓厚的本土情怀: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汕头人,他坚持选择在家乡创业建厂;作为一名中国人,他掌管的潮宏基将中式设计发扬光大到西方。尽管在采访中,廖创宾多次表示他生性内向,多番面对媒体也只是希望宣传品牌。其实廖创宾是很好的品牌代言人,如果你了解到,他正打算筹建自己的私人博物馆,你会更了解他所想要传达出来的“中国味道”。
  
  是收藏,也是抢救
  在品种繁多的收藏界里,廖创宾选择极其低调不算主流的民间饰品,以银饰为主。银饰最早的功能是财富的象征,妇女佩戴银饰的多少以显示家庭的富有程度。作为一个使用白银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对白银并不陌生,而且许多人的家中或许至今依然存有各种各样的银饰品。尤其是那些长辈留传下来的老银饰品,虽然表面看似陈旧乃至斑痕累累,但它们却刻录着历史,仿佛在向你诉说过去所发生的事。可惜,银饰自古就不被重视,许多人将之作为实用品或装饰品,而鲜有人去把玩收藏。
  记者:你的收集开始有多久?
  廖创宾:我是从2007年才开始接触民间饰品这块的。当时是通过我的一个顾问,他是上海交大的教授,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我受他的影响,开始关注中国的民间饰品。中国现代首饰界,按我理解的时间划分是从解放以后,到现在为止,可以说国内首饰藏品最多的就是我。国内的饰品出现过断代的情况,现存量越来越少,除了历史原因外,还跟人们并不重视有关。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一度风行将银首饰拿到金店换黄金首饰,同时,也将那些工艺精美的银首饰送进了炉子。在没有人收藏的情况下,重新被浇铸成新的流行款式成了老银饰品唯一的出路。但实际上,民间饰品的背后是有很多文化含义的。
  记者:你是希望通过收藏银饰能够把文化传承下去?
  廖创宾:至今银饰依然在众多收藏品行列中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这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银饰而言,无疑是极大的悲哀。中国历史上,首饰业是非常发达的,同时珠宝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把这些东西结合起来,从商人的角度出发,对整个企业的品牌建设有一个很大的帮助。再者,因为我是制作商,我非常欣赏民间饰品的制作工艺,而有些技艺,现在基本濒临失传。通过收藏,能够鼓励新一代工匠去传承古老的工艺,同时还能够对现在的饰品设计有启发作用。
  记者:收藏集中在什么方向?
  廖创宾:以华夏民族历代细金工艺首饰、器皿为主。中国首饰类更新换代太快。基于财力的考虑,我们锁定的收藏的方向是金银器。因为明清时期是中国首饰制造工艺水平登峰造极的一个时期,我们的收藏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有多个民族的收藏品。少数民族首饰里面以这个时期苗族、藏族、蒙古族为典型。
  记者:首饰来源从全国各地,比较散落,收集的过程是不是比较艰难?
  廖创宾:我们还比较顺利。从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到后来知道国内首饰收藏品量很少,而且都是集中在几个人手上,这几个人基本上都是大学教授,有中国美术学院的,有清华美院的等等。从他们的角度来说,他们收藏了几十年的时间,慢慢积累起来,凝聚了很大的心血和情感。所以,刚开始跟他们沟通转手会比较困难,后来跟他们讲了以后,反复交心,从朋友开始,慢慢地他们才信任我。所以我有点感慨,感受到大家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我觉得还是不少人有这种意识。印象最深的就是贵州的一位老先生,收藏品类很丰富,他自己搞了一个贵州工艺品收藏馆,我看中了他的一批宝贝,其中有100对银龙镯,每一对都是一样。我2007年跟他接触,老先生还特地从贵州过来考察我,因为他说你不能把我东西买了就去转手,他特别怕我卖给外国人。他很担心,所以他自己过来这边考察。最后他还是把手镯给了我,也许老先生考虑到这批收藏或许在我手上可以成气候,他就成批给我了。2007年到2009年三年时间,反反复复,他才给我了。在这个过程里面,这次收藏确实是很难,但当我把博物馆这个理念给他们讲,他们确实都很支持。
  记者:那博物馆有没有什么规划?
  廖创宾: 2007年我跟陈教授商量的时候,当时说只要500件,我们就可以差不多做一个小型的博物馆了。我们可以参考民间首饰类的博物馆的形式。具体什么时候建好,建在哪里现在还没有一个详细的方案。因为成本的关系,现在是先把东西抓在手上,所以现在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收集。我们打算先做企业内部博物馆,最后还是希望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博物馆,这样社会价值会高一点。
  记者:一直都在从事这个饰品收藏,有没有什么买卖心得呢?
  廖创宾:开始对于这块也是一无所知的,只是在(饰品的)造型工艺上面还是有点心得,其他都是依靠看资料以及前辈教授的指导才慢慢学会去判断的,有时候靠的就是一种感觉。看多了,眼力就练出来了。收藏银饰一定要注意一些基本条件,如一件银饰需要保持其完整性,像银手镯就最好成对购买,又如颈饰的项圈与长命锁最好完整收藏。如果头饰、发饰、颈饰和手饰等是配套的,那么收集或投资全套银饰的价值将远远超过单件。
  
  有历史才走得远
  廖创宾对自己的品牌有着很深的寄望。正如从前不满足只做珠宝代工那样,现在拥有自己的设计团队,他希望能够打造中国本土的奢侈品牌。这,会不会又让他被同行戏谑为“疯子”呢?尽管在珠宝界,“设计一大抄”俨然是行规,廖创宾还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原创东方韵味,而且,这股韵味,在他看来是产品成败的关键。
  记者:我觉得国内的设计力量一直不强,特别是在首饰这一块,我想你收集一些传统的首饰是想给设计师一点设计的灵感,所以我想了解下现在国内首饰设计这一块的情况。
  廖创宾:不管同行是怎么看的,我认为一个企业对未来的看法会决定到一个企业应该做什么事情。我看来,设计师是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而设计里面最核心的灵魂就是文化,为什么意大利、法国会产生名牌,实际上它背后支撑的一定是文化,在中国来说,我觉得咱们很轻文化,如果我们能都抓住文化这一个点,我们都可以把一个品牌开发得非常好了。但是这也可能与消费者的自我认知还没有到那个程度有关系,在前几年,跟文化融合去做首饰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为什么我们2006年能够得到那个巴塞尔的奖,就是因为运用了文化元素。但是刚开始,在2002、2003年起步这样做的时候,没有人要我们的设计,前几年大多数的人都还是比较喜欢欧美的东西,对民族的自豪感不太强。但是这几年的改变很大,我认为从现在开始,中国文化一定会成为首饰界非常重要的元素。
  记者:我们了解到中国珠宝设计比赛,潮宏基赞助过好几届,每次比赛结束都会收集好的设计作品,好的设计师也被招到麾下,那么就您来看,国内的设计师有什么特点?
  廖创宾:对于中国设计师来说,他们会越来越多采用中国文化的元素在设计里面。国内设计师,他们其实很有创造力很有想象力,但是如果把他们的设计全都放在一起,你会发现他们的风格是很凌乱的。我想这是国内设计师的第一个问题,他们都只追求新,但是没有自己的风格。第二个问题,中国设计师,过于重视自己设计时的感受,而没有关注自己的设计是否适合市场,中国的设计师没有考虑得更多,他们效率很高,但是绩效很低。国外的设计师在设计之前会思考要加入什么元素,销售对象是谁,销售市场怎样等等。面对面地反复讨论,交稿后,他希望每次都会有信息反馈,之后设计师自己做出模板,拿给客户确定后,才会做成品。国外设计师喜新不厌旧,国内的设计师喜新厌旧。
  记者:产品都是要有历史的东西在里面才能走得远。
  廖创宾:十几年来,我一直把品牌产品作为一个奋斗的指标,你看到这个东西就知道是我这个品牌的,尤其是你们就特别清楚,几乎所有能成为奢侈品品牌的,都一定有它强烈的特性。我花了很多年去经营我们的品牌,但是到现在,离我想象的差距还是蛮大的。我觉得作为一个社会品牌,如何处理好传承创新这种平衡是很重要的。
其他文献
人们普遍认为,香槟的品质并不会因超出其,常规的窖藏年限而有所提升,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从北欧奥兰群岛深海沉睡一百多年的凯歌香槟,到最新的酩悦2002年份香槟,我们对自然的馈赠与酿酒师的灵感结晶更会顶礼膜拜。    打捞沉船宝藏,一直是探险类文学作品津津乐道的题材。1984年,瑞典哥德堡号的残骸被发现,勾起了人们对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追忆。海底世界奇妙无比,打捞上来的沉船残骸也是五花八门,而最近发生在芬
期刊
汪涵最大程度秉承了湖南人爱玩、能策的性格。他曾经一度放话要退隐,如今却做到隐而不退,如今活得潇洒,当然不只表现在耍耍嘴皮子上,汪涵自有一套生存与生活的幽默与智慧。    大约十年前,刚刚冒起的湖南经视主持人汪涵,没有牛掰背景,又貌不惊人,却凭着一档方言脱口秀《越策越开心》,逐渐红遍湖南并波及周边省份。当年的节目要求每三分钟让观众笑一次,制片人于是准确地找到汪涵,—“策”在湖南方言里就是“逗“的意思
期刊
城市公民绿色社交平台    都市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热爱生活,追求自我身心健康,此外,更疼惜自然,致力于环境可持续发展。人身体与心灵的健康,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部分,生态平衡、环境可持续发展,才是原点,才是终极目标。    在都市中,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懂得生活,回归健康和自然;他们分享生活,在与自然的亲近中与身边的人分享生活最质朴的乐趣;他们创造生活,唤起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活的认同和追求。与
期刊
什么是温柔的残忍?是自私的男人的通病,例如他明明除了你还有别人—别的情人或是家有妻小,他既不能给你幸福也不能给你未来,然而当你死心要离开他的时候,他却又想尽办法挽留。他让你充满希望,以为全天下只爱你一个人,可是他同时又让另一个女人怀孕了。我的一位女性友人异地恋多年,男的说服她不结婚、不生孩子,一辈子谈恋爱。一年中尽量在工作及假期安排时间见面,多年下来倒也小别胜新婚。近日赫然发现原来当年认识她时他已
期刊
不知道什么时候永福路这个藏在二楼的EL Coctel变得如此出名。上海能喝鸡尾酒的地方多了,外滩六号的Martini Bar,巨鹿路的Velvet Lounge以及复兴路上的Tara 57,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为什么一定要是EL Coctel?伊莎一边拽着我们上楼一边说这里是上海最最最好的鸡尾酒吧,我们找了地方坐下,她立刻叫来俊俏的男服务生点单,根本不用看菜单。接着她就开始抽烟,一根接一根,同时扭头
期刊
杨欣 1963年生,现任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会长,致力于长江环境保护工作。1986年参加中国首次长江漂流,1997年通过义卖自己所著的《长江魂》一书,创建中国首家民间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  梁从诫 梁启超及林徽因之子,被誉为“自然之子”,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办人。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2010年,在北京病逝
期刊
“就像一棵树底下的空间,随着四季的变迁、枝叶繁茂的不同、阳光角度的不一,而投射下不同密度、不同角度的光线,是抽象的变化,也是无阻隔的美。”以这么一段浪漫的比喻为开端,洪苍蔚开始叙述自己的设计理念—不需要明确分界、刻意定义的模糊空间。  私宅是洪苍蔚最喜欢的设计项目。对这位建筑设计师而言,商业建筑就像制服,总有一套必须遵循的标准。但住宅不一样。“每个主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习惯
期刊
陈佩斯说:“我什么时候种过石榴?坑谁啊!都是假的!”  事实是,告别春晚后,他开始埋头写本子。  那些本子变成了一个个舞台作品,一下子击中了观众的笑穴。  甚至有些老太太直接被送进了医院,原因是笑裂了肺大泡。  “都说我离开舞台的这条路走得有多艰难,实际上,我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他不再是屏幕里的陈小二,却依然是舞台上的陈老师。  这也许不是一个最感人的励志故事。  然而,这应该是一部最励志的人
期刊
第一次去台湾的时候,领队说不要去看蒋介石的纪念堂,大家挺好奇,都说不去却偷偷去,到了那儿发现碰到的都是自己团里的人,大家都不说话,回来假装都没去。  之前我们有一个固定的思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年轻人如果路遇不平,你应该挺身而出、拔剑而起,然后投身伟大的事业,用一己之力改造天下,成就人们的幸福,这是我15岁时受的教育,也是我到今天一直折腾的一个动力。  蒋介石、毛泽东这俩人年纪差不多,死
期刊
在接触Hybird新途锐之前,大家对最近才流行的新技术一知半解,什么叫油和电的混合动力,分开驱动分别意味着什么?混合驱动又在哪些情况下实用?多加了几十公斤重的电池及电机装置究竟会起到多大作用?……近期,于上海举行的新途锐试驾活动一开始便设立了一个非常有必要的驾前培训,由德国总部远道而来的工程师现场传授,告诉各路媒体这些实质。  其实早在几年前,混合动力车型就已经作为各厂家力争市场的源动力。许多人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