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大学生综合能力发展需求的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尤为关键。本文将通过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蔡璇,武汉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项目】武汉体育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背景下武汉体育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與实践,编号201305。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武汉体育学院2013年实施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大学英语教学开启了改革之路,近五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突显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武汉体育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武汉体育学院2013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英语共设置了三个级别,分别为大学英语一级至三级,对应的开课时间为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其中第一学期为48学时3学分,第二和第三学期各72学时4学分。除经管学院和艺术学院修习课程的三个级别,其他各院系均修习至第二级别。2.考核方式。自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以来,大学英语课程一直努力转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从2015年底开始,期末考试的形式从传统的笔试转化为网上机考的形式。3.师资队伍现状。承担武汉体育学院大学英语课程的是国际教育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的13名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每名教师周课时达到12-20,工作量过大。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取得的成效。课程体系革新。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需求,自2014年9月开始,大学英语教研室先后开设了新概念英语、商务英语、考研英语等选修课程,多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考核方式革新。将延用十几年的三级四级成绩测评和传统的期末笔试转变为大范围的网上机考,使学生跳脱出应试的束缚,转为更注重课堂上的能力培养和提升。现代化外语教育技术的充分利用。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外语教育技术的优势不言而喻。除了常规教学的多媒体手段,还有不同的网上教学平台供学生使用。
2.目前存在的问题。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危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需求等问题。为了更加明确大学生对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需求,笔者通过集体座谈和口头调研的方式,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满意度等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较低,希望学校能设置更加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让课堂生活化、社会化,增加实践教学的分量。但现实中,武汉体育学院的大部分专业从2013年开始学分已被压缩到7个学分,课程时间压缩到一年。在大学英语课程地位被削弱的现实下,如何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实际偏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但在教学实际中,很多学生还是会过多关注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而忽略了对听说能力的提升,这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回到应试的目标上。师生比过重的困境。由于师生比过重,大部分班级都是大班授课,教学效果严重打折,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开口练习的机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基础薄弱,学习兴趣较低,进而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于教师而言,庞大的授课群体,也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无法有效实施教学手段。
四、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1.明确教学目标。立足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结合武汉体育学院的教学实际,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设立教学目标,不仅要保证学生能达到基本的语言综合能力,还要提升以听说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2.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完善针对二年级以上学生开设的后续选修课程,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能实现四年大学英语不断线学习的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将网络学习平台融入课程体系之内,尝试加入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方式,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3.分级教学。武汉体育学院的学生主要分为学科和术科两大类,个体差异性都比较明显。不同于以往将学科和术科学生分开教学的做法,分级教学应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根据学生的能力分为不同的级别,按级别分班上课且每个班级人数控制在45人以下,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大班授课的弊端,也满足了不同基础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
五、结语
在现代化信息社会高速发展和培养综合性人才需求的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改革,更是学校的改革,只有成功的改革实践才能实现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J].2016.
[2]张妮妮.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J].英语广场,2018 (1):60-6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蔡璇,武汉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项目】武汉体育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背景下武汉体育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與实践,编号201305。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武汉体育学院2013年实施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大学英语教学开启了改革之路,近五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突显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武汉体育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武汉体育学院2013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英语共设置了三个级别,分别为大学英语一级至三级,对应的开课时间为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其中第一学期为48学时3学分,第二和第三学期各72学时4学分。除经管学院和艺术学院修习课程的三个级别,其他各院系均修习至第二级别。2.考核方式。自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以来,大学英语课程一直努力转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从2015年底开始,期末考试的形式从传统的笔试转化为网上机考的形式。3.师资队伍现状。承担武汉体育学院大学英语课程的是国际教育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的13名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每名教师周课时达到12-20,工作量过大。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取得的成效。课程体系革新。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需求,自2014年9月开始,大学英语教研室先后开设了新概念英语、商务英语、考研英语等选修课程,多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考核方式革新。将延用十几年的三级四级成绩测评和传统的期末笔试转变为大范围的网上机考,使学生跳脱出应试的束缚,转为更注重课堂上的能力培养和提升。现代化外语教育技术的充分利用。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外语教育技术的优势不言而喻。除了常规教学的多媒体手段,还有不同的网上教学平台供学生使用。
2.目前存在的问题。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危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需求等问题。为了更加明确大学生对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需求,笔者通过集体座谈和口头调研的方式,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满意度等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较低,希望学校能设置更加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让课堂生活化、社会化,增加实践教学的分量。但现实中,武汉体育学院的大部分专业从2013年开始学分已被压缩到7个学分,课程时间压缩到一年。在大学英语课程地位被削弱的现实下,如何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实际偏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但在教学实际中,很多学生还是会过多关注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而忽略了对听说能力的提升,这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回到应试的目标上。师生比过重的困境。由于师生比过重,大部分班级都是大班授课,教学效果严重打折,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开口练习的机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基础薄弱,学习兴趣较低,进而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于教师而言,庞大的授课群体,也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无法有效实施教学手段。
四、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1.明确教学目标。立足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结合武汉体育学院的教学实际,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设立教学目标,不仅要保证学生能达到基本的语言综合能力,还要提升以听说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2.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完善针对二年级以上学生开设的后续选修课程,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能实现四年大学英语不断线学习的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将网络学习平台融入课程体系之内,尝试加入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方式,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3.分级教学。武汉体育学院的学生主要分为学科和术科两大类,个体差异性都比较明显。不同于以往将学科和术科学生分开教学的做法,分级教学应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根据学生的能力分为不同的级别,按级别分班上课且每个班级人数控制在45人以下,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大班授课的弊端,也满足了不同基础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
五、结语
在现代化信息社会高速发展和培养综合性人才需求的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改革,更是学校的改革,只有成功的改革实践才能实现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J].2016.
[2]张妮妮.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J].英语广场,2018 (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