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打开”课本,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让他们去探索和创作文本。这就要求学生能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也就是学生能对课文的“空白”处进行填补。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能抓住文本空白,引导学生想象挖掘。这也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本空白;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所谓空白,就是文本中作者没有写出来或是没有明确写出来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每篇课文中都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地方。这些藏匿在文本中的许许多多的“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格式塔心理学家也认为:健康的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就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心理活动。基于此种心理,教师对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空白处的填补就大有裨益了。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填补文本“空白”而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呢?在具体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词语填空白
我在教学《但愿人长久》时,是抓住文中三个词语“心绪不宁”“抱怨”“宽慰”让学生去体会的作者情感变化的。由表及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苏轼豁达豪放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情怀。《虎门销烟》第二小节的教学,我抓住“水泄不通”,让学生想象、体会当时销烟场面的壮观。
二、抓句子填空白
同样也是《虎门销烟》这一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句子表面意思就指化为烟渣的鸦片随着卷入了咆哮的大海之中。实则,卷进大海的还有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上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补充的资料,深入思考句子的内涵,填补文本的空白。这样来开启他们的思维。
三、抓标点填空白
标点符号的作用是表示语音停顿或表语气语调等。其实这些语气、语调传达出了文本的感情内涵。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可以抓住这些富有情感的符号空白,引导学生体验和填补。《但愿人长久》的第四小节的最后,作者用的是省略号,表明作者心理还有很多的不满,在上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段话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抓住情节填空白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演变过程。有时,作者由于布局谋篇的需要,在叙述事情发展过程时,往往会省略一些情节。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补白,从而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的形象的。《虎门销烟》这一课,写到林则徐健步登上礼台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其实这里面隐含了一个情节空白:当时林则徐禁烟是受了重重阻挠,历尽千辛万苦,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的。由于这是一个历史了,和学生已相隔久远,于是我补充了大量的资料,引导学生去体验林则徐当时销烟的不容易,销烟的决心之大。从而感受这个伟大的人物形象。
五、转换角色填空白
一年级有篇课文《放小鸟》,当学到小鸟在窗台看到窗外也有一只小鸟时,我让学生演一演,如果你就是那只被小作者养在鸟笼里的小鸟,或是窗外的鸟妈妈,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三年级《掌声》这一课,我要求学生设想:你就是当时的小英,你心理会有什么想法。这样,让学生将自己放入文本描述的特定环境中,阐述自己的看法,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六、续写文章结尾填空白
例如三上《蒲公英》这一课,文章结束后可让学生续写:到了秋天,它们也有了自己的种子,当上了蒲公英妈妈。当她们的孩子即将出发时,她们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些什么呢?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表面看起来很漂亮的东西,其实是陷阱,而那些真正有用的东西却总是朴实无华的,我们要听从大人们有益的忠告,努力进取,将来把祖国大地装扮更加美丽!再如《掌声》这一课,我让学生在文章结束后再想象:几年后的小英的生活又如何了呢?假设她写了一封信给她的老师,她会写些什么的呢?
在小语课文中,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比如在心理活动、侧面描写等方面,有时都是文本的空白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填补,其实就是在学生、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中,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用一次次的独特体验来充实自己的语言。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尽量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还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其尽力彰显自己的个性,以求得全面發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冯建军: 《现代教育原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作者单位:贵州省罗甸县兴隆小学550100)
关键词:文本空白;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所谓空白,就是文本中作者没有写出来或是没有明确写出来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每篇课文中都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地方。这些藏匿在文本中的许许多多的“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格式塔心理学家也认为:健康的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就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心理活动。基于此种心理,教师对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空白处的填补就大有裨益了。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填补文本“空白”而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呢?在具体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词语填空白
我在教学《但愿人长久》时,是抓住文中三个词语“心绪不宁”“抱怨”“宽慰”让学生去体会的作者情感变化的。由表及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苏轼豁达豪放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情怀。《虎门销烟》第二小节的教学,我抓住“水泄不通”,让学生想象、体会当时销烟场面的壮观。
二、抓句子填空白
同样也是《虎门销烟》这一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句子表面意思就指化为烟渣的鸦片随着卷入了咆哮的大海之中。实则,卷进大海的还有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上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补充的资料,深入思考句子的内涵,填补文本的空白。这样来开启他们的思维。
三、抓标点填空白
标点符号的作用是表示语音停顿或表语气语调等。其实这些语气、语调传达出了文本的感情内涵。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可以抓住这些富有情感的符号空白,引导学生体验和填补。《但愿人长久》的第四小节的最后,作者用的是省略号,表明作者心理还有很多的不满,在上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段话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抓住情节填空白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演变过程。有时,作者由于布局谋篇的需要,在叙述事情发展过程时,往往会省略一些情节。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补白,从而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的形象的。《虎门销烟》这一课,写到林则徐健步登上礼台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其实这里面隐含了一个情节空白:当时林则徐禁烟是受了重重阻挠,历尽千辛万苦,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的。由于这是一个历史了,和学生已相隔久远,于是我补充了大量的资料,引导学生去体验林则徐当时销烟的不容易,销烟的决心之大。从而感受这个伟大的人物形象。
五、转换角色填空白
一年级有篇课文《放小鸟》,当学到小鸟在窗台看到窗外也有一只小鸟时,我让学生演一演,如果你就是那只被小作者养在鸟笼里的小鸟,或是窗外的鸟妈妈,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三年级《掌声》这一课,我要求学生设想:你就是当时的小英,你心理会有什么想法。这样,让学生将自己放入文本描述的特定环境中,阐述自己的看法,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六、续写文章结尾填空白
例如三上《蒲公英》这一课,文章结束后可让学生续写:到了秋天,它们也有了自己的种子,当上了蒲公英妈妈。当她们的孩子即将出发时,她们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些什么呢?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表面看起来很漂亮的东西,其实是陷阱,而那些真正有用的东西却总是朴实无华的,我们要听从大人们有益的忠告,努力进取,将来把祖国大地装扮更加美丽!再如《掌声》这一课,我让学生在文章结束后再想象:几年后的小英的生活又如何了呢?假设她写了一封信给她的老师,她会写些什么的呢?
在小语课文中,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比如在心理活动、侧面描写等方面,有时都是文本的空白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填补,其实就是在学生、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中,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用一次次的独特体验来充实自己的语言。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尽量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还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其尽力彰显自己的个性,以求得全面發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冯建军: 《现代教育原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作者单位:贵州省罗甸县兴隆小学5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