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产教融合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越发专注于通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化工创新实验班紧跟时代要求,通过校企产教深度合作,对化工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旨在提高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创新实验班;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060-02
2019年4月,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强调,要坚持“产教融合”原则,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学校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1]。对高职院校而言,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切实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思考如何在产教融合机制驱动下,实现自身的教育改革,使自身的教学质量据此得到切实提升,形成针对性较强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切实给市场输送一大批高素养和高技能人才。因而,深化探索“产教融合”,促进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2]。
范旭东先生是中国杰出的化工家,是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范旭东先生致力于產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建设,这一模式对于解决如今高职院校的发展道路问题有深刻的现实意义[3]。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先生的“实业救国”高尚爱国主义精神、提升高职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创新工作能力,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创新地成立了范旭东学院,通过创新实验班的设立,从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出发,形成不同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师生配对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双向选择的模式,导师对学生在学业指导、就业引导等方面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并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这样一来,便不再局限于现有的对学生进行统一培养的模式,而是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在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个性爱好、职业选择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教育,在其专注的领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学生通过持续的学习形成某种技术上的特长。
一、产教融合对创新实验班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产教融合一般认为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把行业产业要求与专业教学密切结合,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推动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形成学校与企业一体的办学模式[4]。产教融合需要政府行政职能部门、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三者间的密切合作的深层次校企合作。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双轨并行推进,以产教融合的形式推行职业教育,对今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持续在立德树人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让学生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产教融合的过程是双方共同合作的过程,高校和企业是产教融合的双向主体,共同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5]。将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实际需求高度吻合,这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最终目标,希望通过自身的培养,切实使学生的职业品质得以不断增强、综合素养得到持续的提升。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再仅仅从学校出发来制定相应的评判标准,而是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让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提出自身对人才培养的期待,从而与学校一道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以行业和岗位的要求来衡量学生的综合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和启发,促使学生获取技能、道德等方面的综合提升,也切实和学校一起形成更为科学的适合对人才培养进行质量评价的新机制[6]。
二、创新实验班产教融合的现状
目前创新实验班教育培养形式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两年的实施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导师、学生关注不一致,双方目标导向不匹配
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就业为第一导向,目的是培养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较高的职业素养[7]。但事实上,不少学生迫于多方面的现实层面的压力,一部分相对优秀的学生不再满足于企业一线工人的角色,尝试通过学历提高来改善。这一学校培养方向和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在进行职业实操训练时,这部分优秀学生表现为没有兴趣、态度不积极,仅仅以应付的状态完成训练,对其他学生的影响极度不好,进一步造成整个创新实验班氛围不佳,破坏学校最初设立的初衷。
(二)高职学生不能形成对导师正确的认知,主动配合性有待加强
导师的工作越发变得难做,主要是因为学生很多时候并不愿意多与导师接触,这样一来,便使导师与学生的沟通变得艰难,很多信息难以形成有效的互换。当然,学生与导师见面较少往往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学生主要是内心不愿意配合,常常以各种原因推脱,不愿意定期高频率地与导师见面,这样一来,便使导师的工作被迫陷入较为被动的局面之中[8]。
(三)人才培养需求不同,就业选择面较小
企业、学校和学生自身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仍是不同的,三方都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并且不同的企业需求的人才类型也不相同,难以完全从社会、市场需求出发进行培养。因此,在日常的指导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与社会的适应能力,更不要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专项提升了。最终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或者仅以设计好或优化后的案例作为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的根本[9,10]。 三、产教融合提升创新实验班创新能力的条件分析
(一)提升创新实验班学生创新能力课程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与完善
产教融合的实现需要从学生的职业潜能出发,了解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据此形成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培养细化方案。为使教育出的人才能够更加符合社会的期待,达到市场对人才的各项要求,高职院校应深入企业,切实了解大化工方向那些产业的发展的前景,切实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发力,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持续得到提升,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更加需要将企业产品对生产技术、工艺等方面的要求及时向学生进行传达,将其贯彻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之中[4]。企业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作为,将自己的要求及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予以传达,从而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较强的人才。
对于在校大学生,与之最为密切的文化领域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在校大学生人才培养十分重要。加强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让积极向学的班级文化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让这些有想法的学生能够通过互助小组的形式聚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突破。通过开展各类讲座、创新技能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继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执行力[4];通过各式各样的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不断的积累,展现出较好的风貌。
(二)实施全过程创新实践教育
通过产教深度融合的方式,学校借助企业的力量进行办学,将企业实践项目引入课堂之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能够得到跟进项目实践的机会,切实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之中。通过这样的模式,学生真正了解企业自身的运营方式,形成对企业更为感性的认识,形成对企业多方面的了解与认识,这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生活无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学校通过这样的合作也进一步帮助企业快速获得了大量的人力支持,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项目,从而给企业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从而真正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多个主体的参与热情大大增强,形成了互利的良好局面[11]。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训练,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如此,还可以助力学生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对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形成了较为积极的启发效果,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中的相关知识点[12]。以“水处理”技能大赛为例,师生入驻企业启动水处理相关服务,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样品采集,整个分析过程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标准,学生真实地参与项目的取样、方案设计、讨论、实验分析等多方面的锻炼,这进一步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从而学习的热情高涨起来。
(三)充分释放“导师制”力量促进学生创新
通过合理的绩效和激励措施,促使导师工作热情,改善工作状态;充分利用导师科研及企业合作项目,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中,并通过指导学生,实现创新实践能力的自我更新[13]。依托创新实验班独特的教学模式,学校配合对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跟着导师进行实操实训。根据每位导师实际科研教学的状况,并结合学生专业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参与完成某一个项目。以具体的、实际进行中的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推动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转换成实际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金益,许小军.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转型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9(12):94-97.
[2]熊晨超,齐思廉.基于创新驱动战略的高职产教融合的问题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2):12-18.
[3]安艳霞,李会品,林顺顺,等.基于产教融合的双层次螺旋协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食品科學与工程专业为例[J].农产品加工,2020(3):110-113.
[4]白海.产教融合背景下汽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6):149-153.
[5]吴良芹,阮殿旭.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2021,20(1):76-80.
[6]王祝华.产教融合从内涵深化到载体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61-64.
[7]李华明,李莉.基于项目实训的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6):82-85.
[8]周彬.对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思考与探索: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资讯,2017,15(35):106-107.
[9]程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婚庆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2021,20(1):39-43.
[10]孙冬营,李洪波.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2):83-85.
[11]朱军,张文忠.高职产业学院协同创新机制内涵与建设路径探析[J].科技和产业,2020,20(10):127-130.
[12]王艳琴,王志恒.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内涵、路径及机制:以山西工程职业学院产业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3):17-21.
[13]祝海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烹饪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52):56-58,66.
编辑 郑晓燕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创新实验班;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060-02
2019年4月,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强调,要坚持“产教融合”原则,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学校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1]。对高职院校而言,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切实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思考如何在产教融合机制驱动下,实现自身的教育改革,使自身的教学质量据此得到切实提升,形成针对性较强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切实给市场输送一大批高素养和高技能人才。因而,深化探索“产教融合”,促进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2]。
范旭东先生是中国杰出的化工家,是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范旭东先生致力于產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建设,这一模式对于解决如今高职院校的发展道路问题有深刻的现实意义[3]。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先生的“实业救国”高尚爱国主义精神、提升高职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创新工作能力,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创新地成立了范旭东学院,通过创新实验班的设立,从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出发,形成不同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师生配对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双向选择的模式,导师对学生在学业指导、就业引导等方面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并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这样一来,便不再局限于现有的对学生进行统一培养的模式,而是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在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个性爱好、职业选择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教育,在其专注的领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学生通过持续的学习形成某种技术上的特长。
一、产教融合对创新实验班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产教融合一般认为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把行业产业要求与专业教学密切结合,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推动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形成学校与企业一体的办学模式[4]。产教融合需要政府行政职能部门、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三者间的密切合作的深层次校企合作。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双轨并行推进,以产教融合的形式推行职业教育,对今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持续在立德树人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让学生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产教融合的过程是双方共同合作的过程,高校和企业是产教融合的双向主体,共同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5]。将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实际需求高度吻合,这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最终目标,希望通过自身的培养,切实使学生的职业品质得以不断增强、综合素养得到持续的提升。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再仅仅从学校出发来制定相应的评判标准,而是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让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提出自身对人才培养的期待,从而与学校一道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以行业和岗位的要求来衡量学生的综合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和启发,促使学生获取技能、道德等方面的综合提升,也切实和学校一起形成更为科学的适合对人才培养进行质量评价的新机制[6]。
二、创新实验班产教融合的现状
目前创新实验班教育培养形式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两年的实施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导师、学生关注不一致,双方目标导向不匹配
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就业为第一导向,目的是培养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较高的职业素养[7]。但事实上,不少学生迫于多方面的现实层面的压力,一部分相对优秀的学生不再满足于企业一线工人的角色,尝试通过学历提高来改善。这一学校培养方向和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在进行职业实操训练时,这部分优秀学生表现为没有兴趣、态度不积极,仅仅以应付的状态完成训练,对其他学生的影响极度不好,进一步造成整个创新实验班氛围不佳,破坏学校最初设立的初衷。
(二)高职学生不能形成对导师正确的认知,主动配合性有待加强
导师的工作越发变得难做,主要是因为学生很多时候并不愿意多与导师接触,这样一来,便使导师与学生的沟通变得艰难,很多信息难以形成有效的互换。当然,学生与导师见面较少往往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学生主要是内心不愿意配合,常常以各种原因推脱,不愿意定期高频率地与导师见面,这样一来,便使导师的工作被迫陷入较为被动的局面之中[8]。
(三)人才培养需求不同,就业选择面较小
企业、学校和学生自身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仍是不同的,三方都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并且不同的企业需求的人才类型也不相同,难以完全从社会、市场需求出发进行培养。因此,在日常的指导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与社会的适应能力,更不要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专项提升了。最终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或者仅以设计好或优化后的案例作为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的根本[9,10]。 三、产教融合提升创新实验班创新能力的条件分析
(一)提升创新实验班学生创新能力课程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与完善
产教融合的实现需要从学生的职业潜能出发,了解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据此形成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培养细化方案。为使教育出的人才能够更加符合社会的期待,达到市场对人才的各项要求,高职院校应深入企业,切实了解大化工方向那些产业的发展的前景,切实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发力,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持续得到提升,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更加需要将企业产品对生产技术、工艺等方面的要求及时向学生进行传达,将其贯彻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之中[4]。企业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作为,将自己的要求及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予以传达,从而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较强的人才。
对于在校大学生,与之最为密切的文化领域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在校大学生人才培养十分重要。加强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让积极向学的班级文化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让这些有想法的学生能够通过互助小组的形式聚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突破。通过开展各类讲座、创新技能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继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执行力[4];通过各式各样的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不断的积累,展现出较好的风貌。
(二)实施全过程创新实践教育
通过产教深度融合的方式,学校借助企业的力量进行办学,将企业实践项目引入课堂之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能够得到跟进项目实践的机会,切实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之中。通过这样的模式,学生真正了解企业自身的运营方式,形成对企业更为感性的认识,形成对企业多方面的了解与认识,这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生活无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学校通过这样的合作也进一步帮助企业快速获得了大量的人力支持,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项目,从而给企业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从而真正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多个主体的参与热情大大增强,形成了互利的良好局面[11]。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训练,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如此,还可以助力学生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对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形成了较为积极的启发效果,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中的相关知识点[12]。以“水处理”技能大赛为例,师生入驻企业启动水处理相关服务,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样品采集,整个分析过程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标准,学生真实地参与项目的取样、方案设计、讨论、实验分析等多方面的锻炼,这进一步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从而学习的热情高涨起来。
(三)充分释放“导师制”力量促进学生创新
通过合理的绩效和激励措施,促使导师工作热情,改善工作状态;充分利用导师科研及企业合作项目,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中,并通过指导学生,实现创新实践能力的自我更新[13]。依托创新实验班独特的教学模式,学校配合对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跟着导师进行实操实训。根据每位导师实际科研教学的状况,并结合学生专业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参与完成某一个项目。以具体的、实际进行中的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推动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转换成实际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金益,许小军.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转型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9(12):94-97.
[2]熊晨超,齐思廉.基于创新驱动战略的高职产教融合的问题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2):12-18.
[3]安艳霞,李会品,林顺顺,等.基于产教融合的双层次螺旋协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食品科學与工程专业为例[J].农产品加工,2020(3):110-113.
[4]白海.产教融合背景下汽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6):149-153.
[5]吴良芹,阮殿旭.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2021,20(1):76-80.
[6]王祝华.产教融合从内涵深化到载体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61-64.
[7]李华明,李莉.基于项目实训的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6):82-85.
[8]周彬.对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思考与探索: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资讯,2017,15(35):106-107.
[9]程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婚庆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2021,20(1):39-43.
[10]孙冬营,李洪波.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2):83-85.
[11]朱军,张文忠.高职产业学院协同创新机制内涵与建设路径探析[J].科技和产业,2020,20(10):127-130.
[12]王艳琴,王志恒.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内涵、路径及机制:以山西工程职业学院产业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3):17-21.
[13]祝海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烹饪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52):56-58,66.
编辑 郑晓燕